萬航渡路

1943年租界交還中國後,該路改名為梵皇渡路。 1964年以諧音改今名萬航渡路。 清同治八年(1869年),英、美租借工部局吳淞江南岸越界築極司菲爾路(今萬航渡路)和極司菲爾後路。

基本信息

簡介

萬航渡路是位於中國上海市靜安區長寧區的一條街道,南起愚園路,銜接華山路,北至曹家渡折向西,最終至長寧路,銜接婁山關路。全長4830米。寬15.1至21.7米。部分路段沿蘇州河南岸。在租界時代名為極司非爾路Jessfield Road),為1864年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該租界以西越界修築、管理的一條道路。1943年租界交還中國後,該路改名為梵皇渡路。1964年諧音改今名萬航渡路。
該路沿路原先工廠、住宅混雜。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舊址)和中山公園(原兆豐公園)隔路相對。該路臨近靜安寺和曹家渡兩段店鋪較多。

萬航渡路1384弄湖絲棧

明永樂年間,舉人曹守常家族由臨安(今杭州)遷至上海范溪(今北曹家宅)經營鹽業。隆慶、萬曆年間,吳淞江(今蘇州河)疏通後,航運日興。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鎮壓太平軍修築軍路,1864年由靜安寺至梵皇渡(今曹家渡)。清同治八年(1869年),英、美租借工部局吳淞江南岸越界築極司菲爾路(今萬航渡路)和極司菲爾後路。由於水陸交通便利,農民與商販自四鄉載運柴、米、果、蔬等群集此地,雜糧、地貨等躉批行業也應時而興。光緒十八年(1892年)後,許多客商來此購地經營作坊創辦絲、棉紗、織布、麵粉、皮革等廠,沿岸興建了信昌、達豐等碼頭。湖絲棧就是在此期間應運而生。
湖絲棧原為蠶繭加工場及堆疊,初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絲繭來自浙江湖州而得名。棧場大鐵門面向蘇州河,在今萬航渡路1384弄口,兩根混凝土門柱今仍清晰可見。河邊的信昌、達豐碼頭,當年用以裝卸繭料和出廠繭絲成品,廠房設於棧場西北角,分撿、剝、抄、拉、訪五個車間,當時有機器538台。工人1200名左右。1893年開設的信昌絲廠,生產“廠囡牌”繭絲,遠銷歐洲各地。棧內設有自來水及發電站等設施。後因外商向我大量傾銷人造絲,使真絲銷路銳減,湖絲棧於1930年倒閉。其廠房曾先後作為達豐布廠倉庫和常熟輪船公司堆疊,解放後作為市五金交電公司倉庫。當年湖絲棧的興起,對曹家渡鎮的繁華起到了促進作用。
今存湖絲棧車間和倉庫建於1910年前後,均為三層磚木結構,機平瓦歇山頂坡屋面,青紅磚清水牆面,牆厚達60厘米,12米跨用一根木樑,跨中用30*30厘米木柱支撐,外牆於每層每個開間處用圓鋼錨固,百年來一直用作車間和倉庫,牆體至今不裂,據在這裡工作的師傅稱:今庫房室內環境冬暖夏涼。湖絲棧當年規模較為宏大,大致範圍北至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蘇州河,東到梵皇渡路1384弄,西到梵皇渡路1424弄,南至梵皇渡路1384弄100支弄。是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發源地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