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茲華斯,W.

華茲華斯,W.

華茲華斯,W. ,英國詩人。1770年4月7日生於英國北部某小城一個律師家庭。童年時能成段背誦詩人斯賓塞、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作品。後在教師引導下接觸了18世紀初期詩人和較後的模仿中古風格的詩人畢蒂和查特頓的作品。1783年,他和弟兄們由舅父照管。1787年他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熟讀希臘拉丁文學,學習義大利文、法文和西班牙文。1790年假期徒步去法國、瑞士和義大利旅行,初步接觸到已歷時一年的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勝利後人民歡欣鼓舞的情景。大學畢業後,於1791年在倫敦小住數月,又在威爾斯作了幾周的徒步旅行。同年11月去法國,住在布盧瓦。他對法國革命懷有熱情,認為這場革命表現了人性的完美,將拯救帝制之下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同時結識了許多溫和派的吉倫特黨人。

基本信息

簡介

華茲華斯,W.華茲華斯,W,英國詩人。一譯渥茲渥斯。1770年4月7日生於英國北部某小城一個律師家庭。8歲時母親去世,被送到霍克斯黑德寄宿學校,直至1787年。其間他得以在當地湖山之間隨意徜徉,這對他後來思想和藝術風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他童年時能成段背誦詩人斯賓塞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作品。後在教師引導下接觸了18世紀初期詩人和較後的模仿中古風格的詩人畢蒂和查特頓的作品。1783年他的父親去世,他和弟兄們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蘿西則由外祖父母撫養。多蘿西與他最為親近,終身未嫁,一直與他作伴。1787年他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熟讀了希臘拉丁文學,學習義大利文、法文和西班牙文。1790年假期徒步去法國瑞士義大利旅行,初步接觸到已歷時一年的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勝利後人民歡欣鼓舞的情景。大學畢業後,於1791年在倫敦小住數月,又在威爾斯作了幾周的徒步旅行。同年11月去法國,住在布盧瓦。他對法國革命懷有熱情,認為這場革命表現了人性的完美,將拯救帝制之下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同時結識了許多溫和派的吉倫特黨人。他這時期的心情在長詩《序曲》中有詳細的描寫。

經歷

在法期間,曾與法國姑娘安內特·瓦隆相戀並同居,次年生了一個女兒。但這門親事卻遭到舅父們的反對。
1792年華茲華斯回到倫敦,仍對革命充滿熱情。這時他出版了一本詩集,收有《黃昏信步》和《寫景詩》,前者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佳作,主要描寫自然景色;後者的最後部分是在法國所寫,其中已經有了法國革命給人間帶來自由、使自然更加生色的內容。這時他和政治思想家威廉·戈德溫周圍的激進派青年在一起,注意著法國革命的發展。後來革命形勢有變,華茲華斯在法國結交的朋友遭受鎮壓,隨之而來的“恐怖時期”及各種駭人聽聞的傳說充斥英國。他因此感到十分痛苦,但對法國革命仍沒有失去信心。他認為這些恐怖事件之所以發生是由於多少朝代以來積累的罪惡和愚昧已經達到了飽和點,不能歸咎於革命。
這時華茲華斯經濟上遇到困難,他父親的有限的遺產因為發生法律糾紛,暫時不能繼承,他的舅父又對他的政治活動表示不滿,不願再予接濟。正在走投無路時,一位一直同情並欽佩他的老同學去世,留給他 900英鎊,於是在1795年10月,他與多蘿西一起遷居鄉間,實現接近自然並探討人生意義的宿願。他仍關心政治,但畢竟不象在政治中心的倫敦,因而幾年來被政治鬥爭風雲所激盪的心靈逐漸平靜下來,獲得了他心目中詩創作的良好前提。另外,多蘿西聰慧而體貼,給他創造了寫作條件。
1795年,華茲華斯兄妹與詩人柯爾律治首次相見,很快結成了親密的友誼。兄妹兩人決定遷到柯爾律治住所附近,以便時相過從。
華茲華斯從柯爾律治的批評和鼓勵中受益非淺,他的勤懇踏實的工作作風也給柯爾律治不小的幫助,促使後者完成了若干首長詩。兩位詩人交往的最重要的成果是1798年共同出版的詩集《抒情歌謠集》和1800年這部詩集再版時華茲華斯寫的序言。這一集一序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都引起了一場革命,在英國文學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即浪漫主義時代。以華茲華斯而論,這部詩集則是他在多蘿西和柯爾律治的影響下克服了感情上的危機,恢復了思想上、感情上的平衡後的產品。這部詩集收有幾十首詩,其中如華茲華斯的《丁登寺》和柯爾律治的《古舟子詠》等可稱不朽之作。其他詩篇雖然不很突出,但整部詩集在英國文學史上卻是自文藝復興以來最重要的作品,因為從此才開創了以發掘人的內心世界為主的現代詩風。華茲華斯在《序言》中認為詩集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了農村下層人民的生活題材,加上詩人的想像,用日常語言加以描繪。
1798年9月至1799年春, 華茲華斯同多蘿西去德國小住,他創作了《采乾果》、《露斯》和短詩《露西》組詩,同時開始寫作長詩《序曲》。1802年英法暫時停戰,7月間華茲華斯同多蘿西去法國,同安內特·瓦隆和他們的女兒卡蘿琳會面,了卻這段姻緣。回英國後,華茲華斯於10月間和相識多年的瑪麗·郝金生結婚。1802至1804年他寫了《不朽的徵兆》一詩。這首詩和《丁登寺》都是華茲華斯以自然與人生的關係為主題的代表作,中心思想是大自然是人生歡樂和智慧的來源。這兩首詩樸實深厚與流利清新兼而有之,是藝術上的傑作。

華茲華斯,W.華茲華斯,W.

1803年華茲華斯游蘇格蘭,寫了《孤獨的收割者》和記游詩,並與作家司各特會面。1805年他在海軍中服役的弟弟約翰死於海上,他寫了《哀歌,為比爾城堡圖作》。同年又寫了《天職頌》,完成了《序曲》,後者直到他死後才出版。1806年寫了《快樂的戰士》。1807年出版兩卷本詩集,其中收入《決心與自主》和他大部分最好的十四行詩。這部詩集的出版結束了從1797至1807年他創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序曲》一詩自20世紀以來常被認為是華茲華斯最重要的作品。全詩共14章,描寫童年和學校生活,劍橋生活,假期生活,圖書,阿爾卑斯山漫遊,倫敦暫居,從對自然的愛到對人的愛,法國旅居,想像力與趣味等,重點不在敘事,而是回憶他在各個時期的感受和思想,以此來總結自己作為一個詩人的成長過程。這首詩是研究華茲華斯的重要材料。他還計畫寫一首哲理長詩,總名為《隱者》,包含詩人對人、自然和社會的看法。第1部分就是《序曲》。第2部分是《漫遊》,一共9章,1814年出版。第3部分只寫了開頭部分,於1888年華茲華斯死後以《隱者》為題出版。從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說,《漫遊》遠不及《序曲》。
《漫遊》出版之後,華茲華斯在30多年中寫了不少作品,但佳作不多。值得注意的是他以古典神話為題材的《雷阿德邁亞》(1814)和《戴翁》(1816)兩詩。這種主題成為浪漫派詩的一個特點,華茲華斯起了開創的作用,對後來的詩人很有影響。
自從拿破崙登上帝位,反拿破崙戰爭開始,華茲華斯對法國革命日趨失望,漸漸接受英國的傳統制度(如英國國教等)。這種政治上的倒退隨著歲月俱增。1816年他又寫了《一位法國保皇黨人對遷葬堂吉安公爵遺體的感想》一詩,對一個被拿破崙處決的法國貴族表示同情;1836年又寫了反對普選制的詩。在《序曲》中他曾讚揚1792年有人在議會中提出但沒有通過的廢止販賣奴隸的議案;但1840年他在一篇討論英國殖民地廢奴問題的文章里,竟說在廢除奴隸制後奴隸應當“賠償奴隸主的損失”,並說主張立即廢除奴隸制的人忘記了奴隸制有時“也有好處”。1813年,由於經濟困難,華茲華斯接受了一位貴族朋友的幫助,謀得他本郡的印花稅員職務,每年收入 400鎊。這件事引起原來欽佩他的雪萊的不滿,曾寫詩表示遺憾。拜倫本來就不喜歡華茲華斯,這時也寫詩諷刺他。
《抒情歌謠集》出版時,華茲華斯並未受到重視;《序言》出版後,更遭到批評家的反對。1807年他的兩卷集出版時仍受到批評界的攻擊。但從19世紀初葉起,他在詩歌上的成就逐漸得到承認,激進派詩人如利·亨特也稱他為頌揚大自然的新型詩歌的開創者和領袖,說他的詩取代了18世紀矯揉造作的詩風。在藝術上華茲華斯對雪萊、拜倫和濟慈都有影響。
1843年,華茲華斯被任為英國“桂冠詩人”。1850年4月23日去世。

成就影響

華茲華斯,W.華茲華斯,W.

華茲華斯早年醉心於法國革命,中年以後漸趨保守。在詩的成就上,他有波瀾壯闊的心靈史詩,如《序曲》;有以大自然和接近自然的人為題材的抒情詩;有《丁登寺》和《不朽的徵兆》這類熔清新與典雅於一爐的詩;更有沉鬱、精練不下於彌爾頓的十四行詩。但他也寫了大量格調卑下、內容無聊的作品。在詩的理論上,他的《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強調從人民生活中尋找題材,從人民語言中學習語言,是英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經典著作。特別是他強調對內心的探索,並認為詩歌可以包含所有知識、包括科學在內的觀點,可以說是歐美20世紀新詩理論的先驅。從文學史上講,他一反18世紀的詩風,摒除了那種不觸及個人內心,喜好機智,講究文字整齊乾淨,過於追求形式完美,往往用政治上的諷刺、社交界的是非、朋友間的投贈等作主題的辦法,開創了浪漫主義的新詩風,影響及於百年之上。因此,從全面來看,他為英詩增添了新內容,引進了新語言,開創了新風格,不愧為一代大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