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鐲

良渚玉鐲

良渚玉鐲屬陽起石軟玉,白果青色,晶瑩滋潤,深邃精美。形作圓筒,對鑽圓孔,孔壁有台痕,外表內凹,精磨拋光。這件玉鐲反映了嫻熟高超的琢磨技術,是我國良渚文化早期玉器製作工藝的精品。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簡介

玉鐲是我國裝飾佩戴中的大件首飾,選材有翡翠、白玉、青玉、瑪瑙、釉玉、黃蠟石等,正所謂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但尤以翡翠材質最為珍貴,翡翠不僅具有其他玉石優良的品質,更為突出的是翡翠能集多種顏色於一身,鮮艷迷人,其翠色是祖母綠寶石也不能相提並論的。現今流行的玉鐲的形制主要有圓條玉鐲、扁條玉鐲和貴妃鐲;還有富貴玉鐲、方條玉鐲、繩紋玉鐲、雕花玉鐲、嵌寶玉鐲等。
名稱:良渚玉鐲
英文名:The Liangzhu Jade Bracelet
類別:玉器
年代:良渚文化早期
尺寸:直徑7.8厘米,孔徑7厘米,高3.5厘米
收藏:南京博物院
出土時間及地址:1977年江蘇省吳縣張陵山遺址M4出土

良渚龍首紋玉鐲

龍首紋玉鐲高2.65、直徑8.2、孔徑6.1厘米,玉質沁為灰白色,鐲體寬厚,整體作寬扁的環狀,內壁平直,外壁等距離浮雕4個凸面,利用外壁的寬平面琢刻同向的“龍首”形圖紋,並延伸至鐲體上下端,組成立體的、首尾相銜排列的龍首圖紋。龍首圖像以浮雕法突出於環體的外側,為寬扁嘴,露出平直的上唇和牙齒9-10枚;上唇兩側琢出圓形凸起的鼻孔,寬扁的鼻部與上唇平齊;上端與鼻孔相應的部分琢出一對圓突的眼球,外飾一道圓形的眼圈,兩眼上方用陰線刻出一對類似觸角的短角,頗似鹿茸;短角之上以浮雕顯現近方形的兩耳;眼、鼻之間陰線刻雙線菱形圖案,菱形正中陰線刻小橢圓形,整個紋飾圖案飽滿而有靈氣。另外,紋飾側面還用很淺的浮雕和陰刻線條表現深而長的嘴裂以及鼻和頭部的側視外形。按照平面加以側面細品圖像各部,眼和牙似牛或鹿,鼻如豬,角和耳則非牛非鹿,似為各種動物的綜合,與我國傳統觀念中龍的形態頗為相似,因此定名“龍首紋”。
龍首紋是良渚文化玉器上最早出現的紋飾,且主要見於良渚文化早中期的環、鐲、璜、管以及錐形器等少部分玉器的外緣,個別也見於出土的圓雕玉器,早期一度是良渚文化玉器上唯一的題材紋飾,以後經逐漸演變而最終演化為獸面紋,與神人獸面紋一併成為良渚文化中晚期玉器上最流行的主題紋飾,也是良渚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紋飾。
玉鐲的功能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使用功能界定較為明確的裝飾品之一,考古出土位置也相對固定於墓主兩側的手腕和手臂部位,其使用佩戴應與現在的習慣接近,而玉鐲體量更是良渚文化裝飾玉器中單件體量較大的一種。由於良渚文化社會普遍對玉器狂熱追求,但玉礦資源卻相對有限,這一矛盾決定了只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才能擁有玉鐲,考古發掘亦證明了這一點:平民墓葬中幾乎沒有玉鐲出土,只有平民墓地中相對等級規模較高的墓葬中或有出土;大中型墓一般都有出土,大型墓出土一件至數件不等,此件龍首紋玉鐲即出土於祭壇與顯貴者墓地複合遺址瑤山遺址。因而,玉鐲不僅是用來裝扮和美化,同時也是身份、等級和地位的標尺,是一種具有一定世俗功能的裝飾玉器,其中尤以刻紋玉鐲為甚。

出處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在良渚文化範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像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么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裡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余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採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恆存在的。
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鑑定,此礦藏的軟太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以確定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有關玉料來源這一重要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

疑點

疑點一

但目前還存在的疑點是,位於浙江餘杭境內的良渚文化中心遺址——良渚遺址群內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遺址出土玉器數量的總和,其所需的玉料也應是良渚文化圈內量最多的,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從江蘇小梅嶺運來的嗎?在良渚遺址群內至今沒有發現礦藏的同時,不少專家仍堅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來自附屬檔案的地區已被遺忘的古礦床”。

疑點二

這一推測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願將來的考古發掘能夠證實這一推斷。

辨別玉鐲真偽

下面介紹鑑別真假玉鐲的一些常用方法:
(1)水鑑別法
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狀,久不散者是真玉。
(2)手觸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涼潤滑之感。
(3)觀察法
將玉對著光亮處觀察,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布的是真玉。
(4)舌尖鑑別法
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而假玉則無。

傳說

杭州的良渚實在是太不起眼了,既沒什麼特別的物產,風光也不怎么樣,但是自從發現了一批埋藏在地下的玉器後,它的名聲在古玉文化史上比任何地方都叫得響。良渚文化的玉器也成為海內外的古玉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寶,特別是那些刻有神秘的神人獸面紋的玉琮,更是令人垂涎。
1998年《錢江晚報》曾登載了一篇文章,說的是在浙北某地的工地上一位民工發現了一個古墓葬,就瞞著其他人,第二天,天沒亮,他神不知鬼不覺地鑽進古墓里找到了一個良渚玉琮,賣給了當地的古玉販子,得款兩萬元。古玉販子又將玉琮通過走私分子介紹,以10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賣給了澳門的收藏家。據說又有杭州的古玉販子也染指其中。整個故事曲曲折折,大結局是公安人員抓獲了這批販子,還遠赴澳門將玉琮追回,使得國寶未能流失,搗騰良渚古玉的販子們也雞飛蛋打,贓款被沒收不說,還罰了一筆錢。文章似乎在傳遞著一個信息,良渚出土玉器是國家的財產,一般人還是別碰為好。
沁色為黑漆古水銀沁,黑漆古沁一般都是高古玉器。
其實,報紙沒登這類故事之前,杭州很多古玩商也都是不碰良渚古玉的,他們認為那是“高壓線”,還是不要碰的好,搞古玩,什麼樣的古董不能賺錢,幹嘛提心弔膽的“玩”那個。
我喜歡玉,從一開始買到的“福壽如意”就是和田玉。這是真正的“玉”,而其他任何被稱為玉的南陽玉岫巖玉只能叫“玉石”。老祖宗經過幾千年的選擇,最後才選定用最能體現儒家價值觀的和田美玉作為“國石”,我們沒有理由去背離它,所以除了因為“高壓線”之外,從玉質上我也不太喜歡這種“地方玉”。
但是良渚文化的古墓葬,並不像後代的墓葬埋得那么深,5000多年的滄桑又讓它們在外表上毫無標記,根本不存在盜墓的問題。

相關知識

杭嘉湖地區的農民在取土燒磚及農田耕作時都會時不時地弄出點零星的良渚玉器。我就在無意中收藏到了一件良渚古玉。這就是本文中介紹的玉鐲。
這隻玉鐲是同另一塊玉一道買下的。買那塊玉時,有朋友勸我別買,賣主一見連忙降價,我想想人家大老遠的跑來,不買點東西怎么對得起人,就把它買下了。賣主見我買了,又趁機從包里摸出這隻玉鐲,說:“王先生,算便宜點,你留下吧!”我一看玉鐲倒是玉鐲,內里和兩面都是平的,外圈是半圓的,顏色灰灰白白,還帶點黑,加點黃,爛了許多窟窿,只有一面有一層薄薄的紅色,也是那種病懨懨的紅,整個就是一塊爛石頭嘛。我這個人向來臉皮薄,不太好意思拒絕人,對方已講價了,又不貴,只好再掏一次腰包。但是這次卻讓我實實在在地撿了便宜,因為這隻玉鐲是一件真正的良渚古玉。你相信買玉要講緣份嗎?說實在話,我非常相信。
這隻玉鐲,我根本沒有把它當回事,隨隨便便地就丟到了抽屜里,繼續搞我的和田玉收藏。只是有朋友來我這玩,問我最近收到了什麼東西時,才拿出來給他們看看。大家也不看好,而且內徑太小,沒法佩戴。
黑漆古水銀沁表面有點點的斑塊,是古玉沁變的形態,如將其迎光觀察,可見其處閃閃發光,俗稱“蒼蠅翅”。
隨著我對古玉的了解,慢慢地我開始注意這隻玉鐲了,因為很多書上都說上古時代的玉鐲大多是高筒狀或者是內平外圓的,而且一般不雕紋飾,扁平狀或圓柱狀都比它們要遲,在《良渚文化玉器》一書中,有一件扭絲紋玉鐲內里也是平直的。再說它的顏色吧,絕對是二次生成的,而且十分自然,它身上的窟窿也很自然,不像是人工用氫氟酸之類的化學藥水爛出來的,用開水一泡,拿出來聞是一股土腥氣,這更證明這些窟窿實際上是“蛀孔”,是高古玉器受沁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在它身上還有一種沁色——“冰裂紋”,就好像瓷器的開片一樣,十分美麗。我知道這是一件高古玉器真品了,趕緊把它好好的藏了起來,一般人是不讓他們碰的。大約一年以後,我因為給一家單位編輯一本書,我們家闖進了一位女孩,她是來幫忙打字、排版的。我們沒有女兒,看見這么個清純的女孩,夫妻倆喜歡的不得了,要認她做干女兒,讓她住在我們家,又買東西送給她,還給他起了個跟我們姓的名字——王妍。我馬上想到了這隻玉鐲,連忙取出來,獻寶似的,女孩也真有緣,手生得特別小,居然一點不費勁就戴上了。
沒想到大約過了一個月的光景,女孩開始說手鐲戴著不舒服,發熱,而且越來越熱,有點受不了。我說,別人玉戴了都涼,你怎么戴熱呢?小姑娘在手上擦了些肥皂作潤滑劑,把玉鐲取下了,我又寶貝似的藏了起來。
又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有一天我在不經意地展玩我的寶貝時,突然發現這隻玉鐲原本只是薄薄的一層紅色竟然變成了大半層紅色了,其中有一塊簡直像是紅寶石,用燈光一照,沒有一點瑕疵,顏色也極其艷麗。這隻玉鐲,我以前看得很仔細,決不是這樣的,這在古玉是一種“盤變”,是因和人的體溫、汗液接觸發生的一種變化,就好比是從冬眠狀態中甦醒過來了。它是不是在我們干女兒的手臂上完成“復甦”的呢?過去我一直認為,地方玉的沁色一般都只是些雞骨白,不像和田玉那樣五彩斑斕,沒什麼“玩”頭,從這隻玉鐲的變化至少部分的改變了我對地方玉的看法。
我時常在琢磨,這隻玉鐲這么小,不大像是給成人戴的,或許是一位充滿父愛的酋長,特意命人做了送給他的寶貝女兒——一位美麗的小女孩的,他的寶貝女兒又通過大地母親將玉鐲流傳到了今天,被我收藏到了。我們的干女兒後來又到外地去闖蕩了一段時間,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前些日子打電話告訴我,她要做新娘了。
我們都衷心祝福她,並希望她帶自己的如意郎君到我們家作客。既然這隻充滿五千年父愛溫情的玉鐲她不適應,那么,我就另選一塊代表吉祥的古玉送給她。
2002、12、30凌晨
原載《王敬之說古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