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道

聲道

聲道(Sound Channel)是指聲音在錄製或播放時在不同空間位置採集或回放的相互獨立的音頻信號,所以聲道數也就是聲音錄製時的音源數量或回放時相應的揚聲器數量。音效卡所支持的聲道數是衡量音效卡檔次的重要指標之一,從單聲道到最新的環繞立體聲。四聲道環繞規定了前左、前右、後左、後右4個發音點,聽眾則被包圍在這中間。5.1聲道已廣泛運用於各類傳統影院和家庭影院中。

發展歷程

聲道聲道

19世紀70年代留聲機誕生,人們迎來了最早的單聲道音響系統。不過,在那個時代,留聲機是貴族、富豪們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並不能普及到大眾中來。後來,電子管收音機和電晶體收音機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人們所能聽到的仍是一成不變的單聲道音響系統。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立體聲系統在美、英、法等已開發國家的商業運營中被使用。隨著1957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第一次將立體聲唱片引入商業套用領域,立體聲技術開始逐漸被大規模採用。1977年,杜比實驗室又成功研發出了多聲道環繞系統—Dolby Stereo(杜比立體聲),至此,音響正式進入多聲道環繞時代。而今天,我們的主題正是一次從單聲道向多聲道的發展之旅。

單聲道

聲道聲道

可以構想一個這樣的場景:我們去聽一場音樂會,但並不是坐在音樂廳中,而是站在音樂廳門外。這時,音樂廳中樂器的直達聲、反射聲、混響聲等都是通過門上的鑰匙孔到達我們的耳中,我們只能通過這個鑰匙孔來欣賞廳內的樂隊演奏,因此我們不可能感受到音樂廳中的空間感和臨場感。我們聽到的聲音也是貧乏無味、單薄膚淺的,聲音的清晰度不足,層次感不強,這就是單聲道系統重播聲音的鑰匙孔效應。

這種鑰匙孔效應在單聲道系統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普通的單聲道錄放系統使用一隻話筒錄音,信號錄在一條軌跡上,放音時使用一路放大器和一隻揚聲器,所以重放出來的聲音是一個點聲源。無論揚聲器的音色多么明艷動人,多么豐潤飽滿,給人的感覺是所有聲音都是從一個點發出的。這些聲音以及它們在實際環境中的混響聲、反射聲等都來自一個方向,即揚聲器所處的位置,因而只能重現聲音的強度和音調,而不能再現聲音的方位和空間感,更不能精確地再現不同聲源在不同位置上的方位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單聲道的音響系統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越來越高的欣賞水準和要求,因此,除了在無線廣播和電視單聲道伴音這兩個傳統領域繼續發揮餘熱外,單聲道音響系統在其他領域早已開始被效果更為出色的立體聲系統所取代。

雙聲道

聲道聲道

我們知道,人耳之所以能準確辨別發音點的方位,是因為聲源與雙耳之間存在著角度差。這個角度差使聲源傳到左右耳的時候產生微小的時間差,而人耳對這微小的時間差非常敏感,從而使人能夠產生準確的方向感。同時,這個角度差又使聲源到達左右耳的距離產生微小的距離差,造成兩隻人耳在接收同一聲音信號時的聲音強度差,而人耳可以通過聲音強弱的微小差異來判斷聲源離自己的距離。有了準確的方向和距離感,聲像就可以得到準確的定位,這種原理被稱為哈斯效應。

正是通過對這種聲像定位原理的逆向運用,人們發明了最早的也是最簡單的雙聲道立體聲系統,即在錄製聲音時,在不同的位置用兩隻話筒進行錄音,而在重放時則使用兩路獨立的放大器和兩個揚聲器,從而使聽者可以較準確地判斷出錄音中不同音源的準確位置。

聲道聲道

雙聲道立體聲系統不僅消除了單聲道系統的鑰匙孔效應,而且與單聲道系統相比,雙聲道立體聲系統無論是在音質的改善、臨場感的加強,還是在重現實際聲場中各個聲源的空間定位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改進。因此,立體聲技術在被人們認識並接受後,很快就得到了普及與發展。

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立體聲系統就在美、英、法等已開發國家的商業運營中被使用。隨著1957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第一次將立體聲唱片引入商業套用領域,立體聲技術開始逐漸被大規模採用。在60年代,大多數唱片公司也逐步放棄單聲道而轉向立體聲技術,並開始大量出版立體聲節目磁帶。在其後的幾十年里,立體聲節目的信號載體也經歷了開盤式磁帶、黑膠唱片、盒式磁帶、雷射唱盤(CD)、MD、MP3隨身聽等一系列變革,但在Hi-Fi領域,普通的CD光碟仍占據著無可取代的統治地位。

高水準的立體聲音響給予我們的美好感受和愉悅是單聲道音響所無法比擬的。立體聲具有強烈的空間感(方位感和深度感),用一套高水準的雙聲道音響系統播放音樂節目時,聽眾幾乎感覺不到音箱的存在,整個樂隊就像活生生地坐在你面前演奏一樣。比如在播放雨果公司錄製的《古琴與簫》這張專輯時,就明顯地體現出了當代立體聲的典型效果。古琴輕撩的劃指聲清晰可辨,琴聲的純度、潤度以及簫聲的悠遠、蕭瑟極為和諧。聲像位置的空間感恰如其分,充分體現了立體聲音響效果的細膩程度。再如《阿姐鼓》,低沉的音響厚實而不渾濁,女高音清醇,亮而不薄,竹笛聲悠遠而空靈,多聲部的交融清晰明了,音樂的寬闊度和縱深感給人以神秘與舒展之感。

多聲道

儘管雙聲道立體聲的音質和聲場效果大大好於單聲道,但在家庭影院套用方面,它的局限性也暴露了出來。雙聲道立體聲系統只能再現一個二維平面的空間感,即整個聲場是平平地擺在我們面前,並不能讓我們有置身其中的現場感。當然,由於在音樂會現場,觀眾原本就是坐在台下的,而樂隊演奏人員則位於舞台之上,立體聲所能再現的這種簡單的聲場方位感與現場音樂會的方位感是基本符合的,因而它仍能滿足欣賞需求。但是,在欣賞影片時,整體聲場全方位的三維空間感無疑可以給觀眾一種鮮活的,置身於其中的臨場感,因此,多聲道技術也開始發展起來。

1974年7月,杜比實驗室與EMI錄音室合作開發了Dolby Stereo Film Sound電影錄音系統,由此,電影進入了立體聲時代。1977年,杜比實驗室又成功研發出了多聲道環繞系統—Dolby Stereo(杜比立體聲),電影正式進入多聲道環繞時代。杜比立體聲仍屬於模擬信號系統,其大致原理是將4個聲道(左、中、右、後)的信息通過矩陣編碼方式保存在兩條音軌上,而後置聲道是一條單聲道音軌,但通過兩路後置揚聲器播放。這一系統也就是目前流行的Dolby Digital 5.1聲道系統的前身。在隨後的20年內,環繞聲技術逐漸成熟起來,數字錄音技術也有了飛速的發展。1994年,杜比實驗室與日本先鋒公司成功推出了一種嶄新的採用數位技術的環繞聲制式—Dolby Surround Audio Coding-3,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杜比AC-3系統,由此,電影音頻技術進入了數字時代。1998年,杜比實驗室正式將杜比AC-3環繞聲命名為杜比數碼環繞聲(Dolby Surround Digital),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Dolby Digital。

Dolby Digital環繞聲系統由5個全頻域聲道和1個超低音聲道組成,也稱為5.1聲道,5個聲道分別是左前、右前、前中置、左環繞和右環繞。超低音聲道主要負責傳送低音信息(<120Hz),其目的是為了補充其他聲道的低音內容,使一些包含爆炸、撞擊等低音的場景的聲效更好。這6個聲道的信息在製作和還原過程中全部數位化,信息損失很少,全頻段細節十分豐富。

1998年10月,杜比實驗室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Show East Film Exhibition上宣布推出Dolby Surround EX系統,這是一種在Dolby Digital系統上進行擴充的系統,由原來的5.1聲道升級為6.1聲道,即在原有的5個主聲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個獨立的Back Surround聲道(後環繞或稱後中置),從而使後部聲場的連貫性和聲音的綿密度大大增強,有效地改善了原來的後部聲場聲音中空的缺陷。1999年美國首映的《星球大戰前傳首部曲》是第一部採用了這種Dolby Surround EX系統的影片。

這時可能有朋友會問:現在還有一種7.1聲道系統,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系統呢?7.1與6.1的差別在哪裡呢?實際上,7.1聲道是在系統中使用一對後環繞揚聲器來代替6.1聲道的一隻後環繞揚聲器。目前6.1聲道的影片越來越多,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7.1聲道的影片出現。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這個7.1聲道系統並不是一個行業標準,而是一項由某些音響器材公司研發出來的,並將相關技術套用在影院功放上的技術。

在7.1聲道系統中,Back Surround(後中置)的單聲道信號經過矩陣運算,加入延時、迴響等多項參數之後,被分配到左後環繞與右後環繞兩個聲道中,而不是簡單地將一路單聲道信號平均分配到兩個後環繞聲道中來。簡而言之,這種方案最大的優點就是進一步增強了後部聲場的方向感和聲像移動的連貫性與真實性。

雙聲道的Hi-Fi系統(高保真系統)與多聲道的AV系統(家庭影院系統)是音響器材市場的兩大陣營,今天我們向朋友們介紹了基礎的聲道演變及技術現狀,這也是影音入門專欄的首篇,在以後的文章中,我們將向朋友們介紹家庭影院與高保真音響的一些相關知識。

簡介

簡述

通過上一節的介紹,您一定已經明白,所謂的5.1聲道環繞聲製作,其實就是一個將準備好的各種音頻素材分別分配給不同的聲道,然後將這六條聲道進行AC-3編碼操作,最後獲得檔案擴展名為AC3的環繞聲音頻檔案的過程。這個後綴為AC3的音頻檔案,可以通過任何DVD播放軟體(WinDVD,PowerDVD等)進行播放,即可聽到5.1聲道的聲音了。如果將該AC3格式的音頻檔案與MPEG-2格式的視頻檔案進行合成,便製作出了5.1聲道的DVD影碟光碟。

由於本文只專注討論5.1聲道的DIY過程,因此只要製作出了AC3格式的環繞聲音頻檔案就算達成目標,至於怎樣與視頻進行合成從而製作DVD影碟光碟的過程,請您參閱其他相關文章。

聲道環繞聲

筆者這裡所講解的製作過程,全部是用電腦+軟體的方式完成的,沒有涉及任何硬體設備。您只要將軟體安裝好,仔細跟隨筆者的講解步驟,一定可以製作出專業水準的環繞聲音頻檔案。

單獨聲道

進行每個單獨聲道的製作,筆者選用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廣受好評,使用量極大的專業多軌音頻編輯軟體Nuendo。它是一款由德國Steinberg公司開發的影視後期製作專業音頻軟體,尤其擅長多軌音頻的編輯處理,著名好萊塢大片珍珠港、劍魚行動等的環繞聲音頻製作,都主要是由該軟體完成的。

筆者在帶領您進行製作的過程中,儘量避免一些枯燥的技術原理講解,而直接告訴您處理步驟,這樣不僅效率會更高,而且對於初次接觸該款軟體的朋友,也不會感到上手非常困難。下邊就是具體操作步驟:

(1)雙擊桌片上Nuendo圖示,打開該款軟體。此時映入你眼帘的一片空曠區域,是Nuendo的工作區範圍,右下方的長條就是播放控制條,進行一些播放、錄音等的控制工作。

(2)選擇選單File>New Project,新建一個工作項目。

(3)此時會彈出一個New Project新建項目選擇框,在這裡我們選擇第六個選項“DVD Authoring5.1 2496”。點擊OK按鈕,完成選擇。

(4)接下來會接著彈出一個SetProject Folder(設定項目資料夾)流覽框,在該流覽框中,指定一個資料夾,用來存放在軟體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臨時檔案。

(5)選擇好項目資料夾之後,點擊Select按鈕,完成設定。現在就會彈出兩個視窗:大一些,其中劃分了很多音軌的就是Project(項目)視窗,我們之後大部分的單獨聲道音頻編輯工作就是在這裡完成的。小一些的則是調音台視窗,我們將在這裡為每一條單獨聲道進行聲場的擺位操作(可以理解為將各個聲道設定為5.1聲道系統中的不同位置)。

(6)現在假設您已經準備好了為不同聲道所配的音頻素材(即使您現在並沒準備好也沒有關係,從硬碟上隨便找一些Mp3或Wav或其他格式的音樂素材、音效素材或人聲素材現在進行準備也不晚)。比如你要進行一段DV影片的配樂,那前置的左右聲道就可以放置相同的一段音樂(注意這段音樂一定要是單聲道的,如果是雙聲道立體聲,可以用其他音頻軟體先轉化為單聲道)。然後中置聲道可以放一些希望在音場的中間出現的聲音,比如人們說話的聲音、鳥叫的聲音和水流的聲音等等。接下來,後置左、右環繞聲道可以分別放一些飛機飛過、打雷閃電以及人們呼喊的聲音等。最後,超重低音聲道可以放一些你希望得到重音加強的聲音,比如爆炸聲、破碎聲等等。總之,為各個單獨聲道安排聲音的過程,完全可以由你作主,你希望在將來的5.1聲道的環繞聲場內的不同方位聽到什麼聲音,就可在此時將這種聲音安排進所屬的聲道中來。

(7)以筆者為例,現在第一步想要在前置左聲道放入一段音樂。具體步驟為:

<1>用滑鼠單擊名稱為Audio 1的第一條音軌,該音軌則被紅線框住,表示選中。

<2>選擇選單File>Import>AudioFile,打開“Import Audio”音頻檔案導入對話框,在這裡可以從你的計算機硬碟上瀏覽需要導入的音頻檔案。筆者在這裡倒入了一段單聲道的音樂檔案,格式為MP3。然後便彈出了一個導入進度顯示框,開始了導入操作。等待片刻,MP3檔案的導入完成了。此時按下播放控制條(如沒有顯示,可以按下F2鍵將其顯示出來)上的播放按鈕,試聽一下剛才導入的這段音樂。

<3>按下F3鍵,打開調音台視窗,這裡並列了8條通道,對應於Project視窗中的8條音軌。最左邊的第一條通道(名稱也為Audio 1)便對應了剛才導入一段音樂的Audio 1音軌。在調音台視窗的Audio 1通道中上部,有一個藍色的方塊區域,雙擊該區域,便打開了5.1聲道聲場位置視窗。

<4>這這個視窗中可以看到,一共有5個藍色的方點,分別位於正方形的四個頂角以及上沿的中點位置。這5個點的位置,就對應了5.1聲道環繞聲的5個全頻聲道的聲場位置。

<5>因為當前的這個聲場位置視窗是通過雙擊Audio 1通道的藍色方塊區域才打開的,因此,我們就拖動滑鼠,將黃色的小圓點放置在左上角的藍色方點上方。這樣,我們導入的這段MP3音樂,就被設定為了前置左聲道。

(8)在將Audio 1音軌中的MP3音樂設定為前置左聲道後,雙擊音軌名稱區域(就是顯示Audio 1的區域),重新輸入音軌名稱“前置左”。這樣,前置左聲道的設定就完成了。

(9)按照7~8步的講解步驟,我們可以在Audio 2音軌內導入同一段MP3音樂,但將該條音軌的聲場位置設定為前置右聲道,最後將該音軌改名為“前置右”。有朋友會不理解:為什麼前置左聲道和前置右聲道要用同樣的一隻MP3音樂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只有用了同樣的一段音樂,才能在最終的5.1聲道的環繞聲場中,形成立體感覺的音樂背景啊。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可以根據您手中音頻素材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10)設定完前置左右聲道後,其他三個聲道的設定您也就學會了,其實就主要分為兩步,一步是導入音頻素材,一步是在聲場位置視窗中對該音軌進行聲場位置的設定。

(11)至於超重低音音軌,由於不存在聲場位置的設定問題,因此在Nuendo在軟體中,還不必讓它出場。

(12)全部設定完之後,就可以將它們分別導出為單獨的Wav格式的音頻檔案了,具體步驟如下:

<1>選中第一條音軌“前置左”,點擊音軌表右上方的S按鈕,變為了紅色,變是單獨選中該音軌。這一部非常重要,只有這樣,在導出的過程中,才能單獨將“前置左:音軌導出,否則,就是5條音軌混為一支Wave檔案導出了,這樣可就麻煩了。

<2>滑鼠點擊音頻素材條,周圍被紅線框住,表示選中。然後按下電腦鍵盤的P鍵,讓頂部的綠線將音頻素材條圍住。

<3>選擇選單File>Export>Audio Mixdown,打開音頻檔案導出對話框,在Channel下拉選單中選擇MONO(單聲道),在Files Of下拉選單中選擇Wav格式,在Files Name輸入框中輸入音頻檔案名稱稱“前置左”,點擊OK按鈕,等待片刻,導出完成。

(13)按照第12步的方法,將剩餘每一條音軌依次導出為單聲道的Wav檔案“前置右“、前置中”、“後置左”、“後置右”。值得強調的一點是,每一條音軌的導出,都要將該音軌的紅色S按鈕點亮,並將上一音軌的S按鈕點滅,否則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S按鈕處於點亮狀態,那導出的Wav檔案仍舊是這幾條音軌的混合,而不是單獨一條音軌。

(14)這樣,在Nuendo中的5.1聲道環繞聲的每個單獨聲道的製作就完成了。接下來,我們就要對這些製作好的單獨聲道進行AC-3編碼操作,從而製作出AC3檔案。

AC-3編碼

將六條聲道一起進行AC-3編碼,在這一步的操作中,筆者選擇了一款由美國著名音頻軟體公司Soundfoundry出品的專業的5.1聲道AC-3編碼軟體Soft Encode 1.0 - Dolby Digital 5.1。它可以編碼出完全具有專業水準的5.1聲道環繞聲AC3檔案。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雙擊桌面上的該軟體圖示,打開Soft Encode 1.0 - Dolby Digital 5.1。

(2)選擇選單File>Open,從硬碟中找到剛才導出的第一個Wav檔案“前置左”,點擊打開按鈕,將其導入。

(3)此時在Soft Encode的界面中,就新開了一條音軌,名稱為“前置左”。點擊該音軌左端聲場位置圖中左上角的黑色方點,將其變為白色方點。則將該音軌的音軌類別設定為了AC-3編碼過程中的前置左聲道。

(4)按照2~3步的步驟,將在Nuendo中導出的其餘4條音軌分別導入,並將它們的AC-3編碼音軌類別分別設定好。

(5)最後就剩下超重低音音軌沒有導入了。由於超重低音音軌沒有音場指向特性,所以我們將它放在其他音軌之後最後進行導入。需要強調一點的是,Soft Encode這款軟體只支持導入Wav檔案,因此如果你的超重低音素材不是Wav格式的話,首先需要在其他音頻軟體中將其轉換為Wav格式。

(6)將超重低音素材檔案導入Soft Encode後,點擊音軌左端聲場位置圖中,位於中心的黑色方點,將其變為白色。則便將超重低音素材音軌設定為了AC-3編碼過程中的超重低音聲道。

(7)接下來就可進行AC-3的編碼操作了。選擇選單File>Encode,打開AC-3編碼對話框,在檔案名稱輸入框中輸入需要的檔案名稱,點擊保存按鈕,AC-3編碼便開始了。此時會彈出一個編碼過程進度條。稍等一會,AC-3編碼就完成了。

用任意一款DVD播放軟體(WinDVD、PowerDVD等)便可以播放你剛才製作的AC3檔案。假如你現在的電腦就是5.1聲道的有源音箱,那便可感受自己親手自做的5.1環繞聲了。

結語

這篇文章所涉及的知識,很多都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為了便於您的閱讀和理解,筆者簡化了很多知識性內容的講解,而是側重製作過程的步驟梳理。希望可以使您在最大程度上快速製作出屬於自己的5.1聲道環繞聲,為您今後製作出更為專業的媲美大師級作品的環繞聲作品拋磚引玉。

生物聲道

聲道是很多動物及人類都有的一個腔室,從聲源(哺乳動物是喉頭;鳥類則是鳴管)產生的聲音經由此處濾出。

在鳥類里,聲道包括氣管、嗚管、口腔、食道的上半部和喙。

在哺乳動物中,聲道則包括喉腔、咽頭、口腔和鼻腔,且在一些非人類的哺乳動物中,有些亦包括氣囊。

“聲道”一詞在海洋聲學中另有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的科學家分別發現,在大洋深處有一些深海聲道可以讓聲波傳得很遠。在深海聲道中,聲音可以傳播到數千公里之外而沒有減弱的跡象。後來的科學家還為此做過一次實驗,他們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彈,爆炸產生的聲波順著深海聲道繞過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橫穿大西洋,經過3小時43分鐘後,竟然被北美洲百慕達群島的測聽站收聽到了。計算起來,這顆炸彈爆炸後的聲波一共“走”了19200公里,在海洋中環繞地球達半圈!

經過理論分析,科學家發現,這是因為大自然在大洋深處造成了對聲波傳播非常有利的深海聲道。海水下的聲速基本上由溫度和海水壓力控制:溫度愈低,聲速也愈慢;而海水壓力愈大,則聲速愈快。大洋中的水溫從總的來說是太陽照射造成的,因此溫度總是隨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一定深度後溫度就不再改變,形成深海等溫層。而海水壓力卻只與深度有關,深度愈大,海水壓力就愈大。因此,如果從海面向下觀察,就會發現,聲速先是隨深度增加、溫度降低而變慢,當下降到一個最低值時,海水溫度不再改變,這時,聲速就會隨海水壓力增大而變快。

這樣,聲波傳播的速度在整個海洋中變成了上下兩層,在上面的一層中,水層越深,聲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層中,水層越深,聲速則越快。在這兩層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聲道軸,由於聲波在傳播中總是向聲速慢的界面彎曲,因此聲道軸上方和下方的聲音都會折回聲道軸。在上面的一層中,水層越深,聲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層中,水層越深,聲速則越快。這樣,聲能被限制在聲道上下一定的深度範圍內傳播,不接觸海面和海底,這就像在聲道軸上下各放一塊反射聲音特別好的大平板一樣,聲音總是在這兩塊平板之間來回反射,能量不受損失,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這就是“深海聲道”。

深海聲道經常受到複雜海況的影響,海洋深度的變化、海底山脈的阻擋都是障礙。一般說來,如果海的深度變淺,對聲道會有明顯的影響,但如果不淺到聲道的下界,影響就不大,如果越過了下界,聲道中的部分聲波能量就會受損。海底愈淺,聲能受損就愈嚴重。如果海底穿過整個聲道,那么聲道效應就沒有了,聲道就消失了。

漢語詞典

中對

“海水聲道”

有如下解釋:

http://cidian.teachercn.com/H/180/Word_89336.html海洋中易於聲傳播的水層。由於海水中溫度、鹽度的分布不均,再加上壓力作用,造成聲速分布不均而形成。人們以此建立海洋水聲系統,進行水下通信,接收遇險船舶求救信號,記錄海底地震和火山爆發的時間和地點,軍事上用以建立海上警戒、反潛、防潛作戰系統等。

百度知道

“海洋聲學”

詞條中有如下解釋:

http://baike.baidu.com/view/55311.htm

海水由於受太陽輻射加熱和風力攪拌等的影響,其溫度的垂直分布一般呈分層結構,加上壓力的影響,使海洋中的聲速呈垂直分布。從聲速最低的地方發射的聲波,由於上下層的聲速不同而發生折射,反映聲波傳播途徑的聲線,總是彎向聲速最低的地方。大部分聲波在海水中經過這樣的往復彎曲折射,而不與海面和海底接觸,故能量損失很小,這種現象稱為聲道現象,聲速最低的地方稱為聲道軸。

低頻聲波在聲道中能傳播到很遠的地方,例如一千克TNT炸藥的爆炸聲,能在聲道中傳播一萬公里以上,故可以利用聲道的這種特性,傳送失事的飛機和船隻的呼救信號,監測水下的地震、火山爆發和海嘯等。

風浪的攪拌,使表層海水形成等溫層。其中的靜壓力,使聲速隨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等溫層內自聲源出發的聲線總是彎曲向上,經海面反射而向前傳播,也可以傳播到較遠的地方,稱為表面聲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