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狼藉[詞語]

聲名狼藉[詞語]

聲名狼藉,拼音:shēng míng láng jí,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該成語出自《史記·蒙恬列傳》。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唐·司馬貞索隱:“言其惡聲狼藉,布於諸國。”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補語;含貶義

示例

司馬遷司馬遷
1、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因汪太史平日~,最不見重於官場。”

2、《清史稿·尹壯圖傳》:“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半皆蹙額興嘆。”

3、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三章:“聲名狼藉了,還有人要我教書嗎?”

4、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珊珊》:“邑之仕宦眷屬,聞之成不平,聲名狼籍。

成語故事

秦始皇死後,中東府令趙高與宰相李斯合謀篡改遺囑,立胡亥為帝,賜死扶蘇,趙高逼大將蒙恬自殺,同時令其兄弟蒙毅自盡,蒙毅說:“從前秦穆公殺死奄息等,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武奢,夫差殺伍子胥,他們在諸侯中聲名狼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