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清真寺

聖彼得堡清真寺

在蘇聯之前的俄國沙皇首都聖彼得堡市中心,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被稱作是“聖彼得堡清真寺”。藍色大圓頂上的金色新月和49米高的兩個喧禮塔隔著涅瓦河遙望彼得大帝親自監工建造的彼得保羅要塞,這兩座古建築中間有三一大橋溝通,但迥然不同的風格。

清真寺簡介

在蘇聯之前的俄國沙皇首都聖彼得堡市中心,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被稱作是“聖彼得堡清真寺”。藍色大圓頂上的金色新月和49米高的兩個喧禮塔隔著涅瓦河遙望彼得大帝親自監工建造的彼得保羅要塞,這兩座古建築中間有三一大橋溝通,但迥然不同的風格。

清真寺歷史

在蘇聯十月革命前,俄羅斯沙皇帝國為了改善同國內穆斯林民族關係﹐加強對周圍穆斯林國家友好﹐沙皇命令建造這座清真寺,大殿可以
聖彼得堡清真寺聖彼得堡清真寺
容納5000人禮拜,是歐洲第一大清真寺,2010年排名第四。這座清真寺於1911年奠基﹐特聘中亞穆斯林工匠精心雕琢和打造,工程進行二年,1913年正式開放。現任伊瑪目凱菲爾‧納西布拉霍格魯說,如今的聖彼得堡,穆斯林人口將近百萬﹐是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2010年數據)。
清真寺建成之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中間的1917年十月革命,從二戰之後,聖彼得堡改名為列寧格拉,宗教受到迫害﹐清真寺改為堆放土豆和水果蔬菜的倉庫,年久失修,幾乎倒塌。直到1956年﹐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訪問蘇聯,在他的要求下,這座清真寺蘇聯政府“歸還”給官辦的穆斯林組織。俄羅斯傳統藝術博物館館長米克海爾‧皮沃托維斯基說:“俄羅斯傳統的國教是東正教﹐但伊斯蘭也是我們國家的傳統之一。”他說:“沙皇帝國在20世紀初期﹐實行對外開放。這座清真寺是當時首都一項重要新建築﹐標誌著當時的政治取向,沙皇承認伊斯蘭是俄羅斯文化的一部分,他命令為俄羅斯的穆斯林建造他們的崇拜場所。有一句古老的成語:扒開俄羅斯﹐就會露出韃靼人。”“韃靼人”是俄羅斯人對東方穆斯林的總稱﹐其中包括哈薩克人﹑突厥民族和土耳其人﹐說明俄羅斯古代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穆斯林是其中一員。三百年前﹐彼得大帝決定在聖彼得堡定都的時候﹐他曾招募伏爾加河的穆斯林工匠幫助他建設﹐後來這些人定居在首都﹐是這裡最早的穆斯林居民﹐有數千人。
為了開展對奧斯曼帝國的外交關係﹐他於1716年指令翻譯《古蘭經》,六年後第一部俄文翻譯《古蘭經》正式出版。二百年後﹐伊斯蘭形成了對俄羅斯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俄皇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4月17日發表詔書﹐宣布俄羅斯尊重各種宗教信仰﹐當時居住的首都的穆斯林社會要求建立清真寺﹐他們獲得了沙皇恩準。沙皇政府對建造清真寺不給撥款﹐要求穆斯林自己籌措建設經費。當時有一位沙皇亞洲軍團首領阿布杜‧阿齊茲‧達威萊特辛將軍﹐他是韃靼穆斯林﹐從麥加朝覲歸來﹐成為穆斯林社會的領袖。他曾向沙皇提議改善對待穆斯林的優惠政策﹐並且在穆斯林社會籌措建造清真寺經費﹐一次收集了14萬盧比﹐又向鄰近的布哈里拉國王求助﹐在聖彼得堡購置現在清真寺所在位置的土地﹐最後建成了這座清真寺。今年82歲高齡的老太太塔蒂亞娜‧斯帖傑維奇不是穆斯林﹐但一直居住的聖彼得堡的穆斯林居民區﹐一生見證了穆斯林的興衰與變遷。她說﹕“在蘇聯時期﹐穆斯林比任何宗教的信徒都虔誠﹐他們沒有停止過禮拜和齋戒。有許多穆斯林﹐名義上是蘇聯共產黨員﹐內心裡崇拜真主﹐每天都在家裡禮拜。當時蘇聯對穆斯林﹐不如對基督教那么表現的仇恨,在那嚴厲的年代裡﹐總還是對穆斯林信仰放寬﹐不緊逼﹐史達林之後﹐許多清真寺都陸續開放了。”聖彼得堡清真寺1956年“歸還”給穆斯林﹐重新開放﹐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訪問是一個機緣。

宗教背景

居住在聖彼得堡的穆斯林﹐是一個多種族社會﹐內分22個不同民族﹐通用俄語﹐這是穆斯林共同禮拜﹑祈禱和學習伊斯蘭的場所。現任伊瑪目有一位助手塔赫辛‧納林里﹐他是土耳其人﹐擔任阿拉伯文教學﹐現有三十名學員﹐重點學習《古蘭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