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舊城及其城牆


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充滿著東方文化氛圍,因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的聖地而聞名於世。3000多年來,它在戰火動亂中,不斷被破壞,又不斷地被修復,至今仍向世人展示著多姿多彩的儀態。公元前1000年以色列最早在此建都。當時所建造的神殿在公元7世紀時,被羅馬侵略軍摧毀。亡國後的猶太人禁止進入耶路撒冷。公元4世紀後,才允許每年一次到倖存的殘牆哭泣哀禱,殘牆由此被世人稱為“哭牆”。在哭牆內側丘坡上,可見一座有金碧輝煌拱型圓頂的岩石清真寺,那是伊斯蘭教的聖地。舊城內還有座“聖墳大教堂”,是公元327年,由羅馬人為基教徒所修建。

歷史

考古發現顯示,今天的耶路撒冷的開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四千年關於該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前14世紀的亞馬拿泥版。根據《聖經》記載,在以色列人入住耶路撒冷之前,曾有許多民族 - 包括亞摩利人和赫人 - 在這裡混居 。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時候,一支迦南部落——耶布斯人住在今天耶路撒冷附近(稱為耶布斯)。以色列人的猶大支派征服了耶路撒冷城,而由便雅憫支派占領該城,與住在城內的耶布斯人和平共存。
大約在前1000年,大衛王率領以色列人征服了該城,向南擴建了城市,並定都於此,並更改成今天的名稱Yerushalayim(耶路撒冷)。他把約櫃遷到耶路撒冷,並為約櫃建立會幕,他還想進一步建造聖殿,卻被耶和華的先知拿單所阻止。

聖殿時期

大衛的統治結束於前970年,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了王位。在《聖經·列王紀上》第五章至第六章記載,所羅門在即位後第四年開始,花費十年時間在城內建造了第一座聖殿。所羅門聖殿所在的地方是最後確知的約櫃所在的地方,後來在猶太人歷史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對基督教也很重要),也是猶太人崇拜的焦點。這座聖殿採用來自推羅(Tyre)的岩石及香柏建造,成為當地最重要的禮拜地,並取代了其他地方的祭壇。到“第一聖殿期”末,這座聖殿成為全國唯一的宗教場所和朝聖的中心。
此後的400年(直到前586年所羅門聖殿被毀),後來稱為第一聖殿時期。這一時期開始於所羅門去世(前930年),北方10個支派分裂出去,成立了以色列王國(首都位於撒馬利亞)。在大衛和所羅門後裔的統治下,而耶路撒冷仍然是南方猶大王國的京城,長達300多年。前722年,亞述征服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前597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輕的國王約雅斤和大多數貴族均被擄到巴比倫囚禁。在西底家的領導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倫的占領,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占領並摧毀這座城市,城牆被毀,聖殿被焚,聖殿中大批的金銀器皿則被帶到巴比倫。
前538年,巴比倫之囚50年後,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滅亡巴比倫,允許猶太人回到猶太地重建耶路撒冷聖殿,聖殿重建工程在前516年(大流士一世在位第六年),也就是第一聖殿被毀70年後完成。接著,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牆,使城市又恢復了繁榮。此後600年間,猶太地先後是波斯、希臘和羅馬的一個省份,耶路撒冷則是猶太省的首府。在羅馬統治的前期,曾委任代理王大希律王進行統治。大希律王在位時擴建了聖殿。。公元6年,猶太地直接歸屬羅馬統治 。70年,一次反抗羅馬的起義失敗後,羅馬軍隊拆毀了聖殿(只剩下部分牆基,即西牆)。猶太人再次起義,最後在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派兵包圍並奪取了該市;作為懲罰措施,下令在希伯來曆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巴比倫和羅馬軍兵兩次攻陷的周年記念日(恰巧是同一日),將耶路撒冷徹底剷平,在原址新建羅馬城市愛利亞加比多連(Aelia Capitolina),聖殿山上另建羅馬神廟;同時將所有猶太人趕出巴勒斯坦,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

控制權的轉移

此後的5個世紀中,該市一直在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之下。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控制該市期間,耶路撒冷變成了一個基督教中心,建造了聖墓教堂。當時,雖然仍然禁止猶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們已經開始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來到西牆前哭泣。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統治下,這座城市在基督教勢力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當時在宗教方面相對寬容,從5世紀開始,猶太人重新被允許住在耶路撒冷。
638年,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征服目標就是耶路撒冷。雖然《古蘭經》中從未提到過耶路撒冷,但伊斯蘭傳統認為,先知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升天接受《古蘭經》的。於是,在691年,阿拉伯哈里發阿布杜勒·馬里克在登霄石,即聖殿山聖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圓頂清真寺(薩赫拉清真寺)。傳說在這個地方亞伯拉罕準備以他的兒子作奉獻祭,猶太人認為他奉獻的是小兒子以撒(Isaac,又譯易司哈格),穆斯林認為他奉獻的是大兒子伊希梅爾(Ishmael,又譯以實瑪利或依市瑪耳)。三個世紀後他們又在這裡建造了阿克薩清真寺。在穆斯林統治初期,在宗教上比較寬容,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在繳納人頭稅後,可以獲得自治權。但11世紀初,埃及的哈里發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
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包圍了耶路撒冷,一個多月後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占。十字軍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
此後到1291年,十字軍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穆斯林不準入城。1173年,一個來到耶路撒冷的人寫說,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市,充滿了東正教教徒、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喬治亞人,只有200名猶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1187年,埃及穆斯林君主薩拉丁又重新占領了耶路撒冷 。1219年,大馬士革的蘇丹下令將城牆銷毀,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組織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通過與埃及簽定條約,得到耶路撒冷。1239年,他開始重建城牆,但不久它們又被拆毀。1243年,基督徒再次占領耶路撒冷,又重建城牆。1244年,被蒙古亡國的花剌子模在逃亡途中占領耶路撒冷,教皇英諾森四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但無法奪回耶路撒冷。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驅逐,1260年,埃及奴隸騎兵馬木魯克奪取該城,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圍的村莊避難。1482年,一個來此訪問的多明我會教士說耶路撒冷是一個“幾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此的城市,它是所有罪惡的集合”。作為罪惡他列舉了撒拉遜人、希臘人、敘利亞人、東正教徒、景教徒、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瑪洛尼教徒、貝督因人、刺客、回教徒和“最可憎的”猶太人。只有羅馬天主教徒“在他們心中盼望基督王子的到來,來將所有的國家納入羅馬教會的統治下。”
1517年,奧斯曼帝國占領耶路撒冷,他們控制該市,直到20世紀。這時,耶路撒冷重新開始繁榮,城牆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內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奧斯曼帝國後來的無能統治機構使耶路撒冷的經濟陷入了緩慢的衰退。到19世紀初,耶路撒冷只有不足8000人口,但依然是一個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個部分: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亞美尼亞人,穆斯林主要住在聖殿山附近(東北),基督徒主要住在聖墓教堂附近(西北),猶太人主要住在哭牆上方的山坡上(東南),亞美尼亞人主要住在西南。雖然這個分化並不絕對,但後來它是英國管理時期(1917年至1948年)將城市分為四個區的基礎。各大宗教內部又包括了許多教派,比如聖墓教堂同時歸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教會、埃及教會和衣索比亞教會使用,各教派之間互相衝突,以至於聖壇的鑰匙要交給一個“中立的”穆斯林家庭保管。
19世紀,耶路撒冷發生了一些對這座城市產生了長期影響的變化,它們的影響一直延伸到今天,而且是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爭執的根本。首先是從沙皇俄國、東歐和中東,不斷有猶太人為逃避宗教迫害而移居這裡,這改變了城市內人群的分配比例。最早的移民是極端正統派的猶太人,其中有一些是老人,他們回到這裡,準備死後安葬在橄欖山上;另一些是年輕的學生,他們隨同家庭到這裡來,等待救世主的來臨。與此同時,趁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歐洲殖民國家開始將它們的影響伸向耶路撒冷。這也是一個基督教復甦的時期,許多基督教派派傳教士來到耶路撒冷來轉化穆斯林和猶太人,他們相信這可以加速耶穌再次降臨人間。最後,歐洲殖民主義與宗教熱誠也引起了考古學家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地區,尤其是對耶路撒冷發生興趣。一些考古隊做了一些很引人矚目的發現,這就更加引起了人們對耶路撒冷的興趣。
到18世紀60年代,耶路撒冷的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但已經擁擠不堪。居民開始在城牆外建新城。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城門外建造了一幢大樓。首先開始在城外建造的當地居民是猶太人。其他人模仿他們的榜樣開始在城外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區。最後,這些居民區不斷擴大,連線到一起,成為新城。當1917年12月11日英軍占領耶路撒冷時,新城已經形成一片錯綜複雜的居民區群,每個居民區有一個不同的種族構成。在英國統治下,這個發展繼續下去,最後,老城區演變為一個貧窮的老居民區。英國人規定耶路撒冷的建築外表必須是沙岩做成的,來保護城市原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7年,英軍中東總司令艾倫比(Edmund Allenby)將軍向土耳其發動總攻,取得耶路撒冷戰役的勝利,占領了該市。國際聯盟在1922年批准貝爾福宣言,委託英國託管巴勒斯坦,並幫助在該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家。託管時期該市西部和北部建起了新的花園郊區並且建立了高等教育機構,如希伯來大學創建於1925年。

宗教聖地

耶路撒冷在3個亞伯拉罕宗教 —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其他許多較小宗教團體,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耶路撒冷統計年鑑顯示,該市市內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過,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間和平共存的港灣,也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關於聖殿山。
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聖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牆,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淨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蹟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約翰福音只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範圍之內。該地現在被聖墓教堂占用,過去2000年間,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一個首選的朝聖地點,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 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禱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裡奇蹟般的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穆斯林控制。《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跡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克薩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城位於巴基斯坦中部的猶地亞山,東近死海,西臨地中海沿岸平原,面積109平方公里(1967年),海拔720-790米,人口56.71萬(1993年底)。耶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1860年前,舊城由呈等邊四邊形城牆圍繞,城內分猶太人、穆斯林、亞美尼亞人和基督教徒四個居民區。
公元前1028年,掃羅王及其繼承人大衛王將各部族聯合成一個民族。公元前1004年大衛王將首都建在這裡,並把約櫃移置至此,從此確立了耶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在這裡建了猶太人的第一聖殿。
這之後近3000年的漫長歲月之中,在外國占領和統治下,耶城歷盡磨難和滄桑,幾經興衰。有些統治者在此大興土木,有些統治者進行掠奪和破壞。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軍、馬穆魯克軍、土耳其人、英國人等均作為征服者在此行使過統治者的權力,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
他們積極確立本民族的勢力範圍,努力傳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影響。但前進的歷史車輪輾碎了侵略者的美夢,耶城在劫難中逐漸成長、壯大,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發祥地和教徒們心目中最聖潔的地方,是該民族歷史的見證和民族復興的象徵。
舊城內錫安山上的西牆是公元70年遭羅馬帝國摧毀的第二聖殿殘留的遺蹟,原第二聖殿庭院西側的圍牆,是猶太教徒的朝聖地。相傳羅馬人占領此城時,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常來西牆下哭泣哀悼,以寄託對故國的哀思。此後,各地猶太人亦常來此嚎哭,故又稱“哭牆”。該牆現在已成為阿克薩清真寺西院牆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著名的大衛塔、聖安妮教堂、聖雅各教堂等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建築和眾多的古猶太會堂等。
耶路撒冷又是是基督教的聖地。據傳,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被其12門徒之一的猶大出賣後,在逾越節最後一次晚餐時,被猶太統治者捉獲,根據羅馬帝國的法律,他被判死刑,釘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聖經》稱,耶穌去耶路撒冷僅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為救贖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後復活,40天后升入天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穌一生中在最關鍵的時刻度過的地方。
對基督教來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救世主。耶穌被釘死的受難地,最後一次晚餐餐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倫娜太后於公元335年巡遊耶城時在耶穌墓地上建造的聖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耶路撒冷自7世紀後又成為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聖地。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52歲時,在一個夜晚被天使從夢中喚醒,騎上一匹銀灰色人頭牝馬,追隨天使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腳登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天”。在接受“天啟”後,於黎明返回麥加。用這塊聖石薩赫萊(阿拉伯語意為岩石)命名的清真寺坐落在舊城東部錫安山台地上的26萬平方米的聖殿區里。該寺建於公元668-691年,結構嚴緊,色彩絢麗,造型美觀。聖地南端有座建於公元709年的宏偉的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阿拉伯語為“極遠的”意思,來源於傳說中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那次神遊。該寺的建築風格比較獨特,沒有一般清真寺中所必備的宣禮塔。在伊斯蘭教寺院中,該寺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堪稱第三大聖寺。
1965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城又建起一座以色列國家博物館。該博物館由工藝美術品展館、猶太人與人種史展館和美術品展館等部分組成。在這裡保存著包括著名的《死海古卷》(亦稱“死海古羊皮紙卷”、“死海書卷”)在內的極為珍貴的《聖經》手稿。1988年建立的耶路撒冷歷史大衛塔博物館,收藏著第一聖殿時期以來的文物,是自迦南人開始至今4000餘年的耶城歷史的再現。
“耶路撒冷”在希伯萊語中意為“和平之城”。它是以色列的第一大都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多種文化與民族的聚集地。這裡的建築物集東西方建築藝術之精華,具有跨越幾個歷史時代的建築風格。眾多的歷史文物、宗教遺址和各種古蹟,經歷代文人墨客的渲染,給耶城披上了濃厚神奇的宗教色彩,似乎這裡的一石一磚一牆一柱都在向過往的遊人訴說著已逝去的久遠年代的故事。
如今的耶路撒冷城有發達的工業、先進的醫療與科研機構。全國最大的高等學府、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和新建的博物館也在耶城。除此之外,該城還有很多珍禽異獸的動物園、自然保持區和面積達800公頃的林區等。與莊嚴肅穆的聖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繁華的商業區,琳琅滿目的商品陳列於街道兩旁的商店櫥窗內,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觀光客。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是一座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城市,是充滿神秘、令人屢發幽思的城市,但願它隨著中東和平進程的步伐,克服爭執,成為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
1981年,耶路撒冷舊城及其城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http://baike.baidu.com/view/23038.html#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