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麻炭疽病

紅麻炭疽病

紅麻炭疽病在紅麻整個生育期均能受害。種子發芽後,胚軸組織出現褐色水漬狀病斑,未出土即腐爛,或出土後幼莖組織縊縮軟化倒伏。子葉病斑黃褐色,邊緣紫紅色,子葉易脫落。成株期多危害頂尖,發黑腐爛,稱為“爛頭”;有時麻株仍能生出側枝,形成“杈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紅麻炭疽病
..

病原中文名:紅麻炭疽菌
病原拉丁學名:ColletotrichumhibisciPollacci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紅麻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為害症狀

苗期、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芽染病胚軸呈黃褐色腐爛,有的出土不久病部軟化縊縮或猝倒而死。子葉染病初生紫紅色小點,後變為近圓形至不規則形黃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四周紫紅色。真葉染病症狀與子葉相似,但可沿葉脈擴展,使葉片局部扭曲。莖部染病產生黃褐色近橢圓形略凹陷病斑,四周紅褐色或紫紅色。頂芽染病變黑腐爛,周圍組織稍腫脹或抽生橫枝狀杈頭造成檀株朽住不長。蕾、花染病常腐爛脫落,蒴果變為畸形。濕度大時病部產生桔紅色粘質狀分生孢子群。

病原形態特徵

紅麻炭疽菌(ColletotrichumhibisciPollacc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C.hibisci—cannabiniSacc.分生孢子盤上剛毛少見。分生孢子梗長圓筒形,單胞無色,大小15~24×4~5(µm)。分生孢子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22~24×3.5~6.0(µm)。孢子萌發、病菌生長溫限5~35℃,適溫為25℃,最適相對濕度近100%。病菌有1號、2號二個生理小種。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在病殘體或在種子內外越冬並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飛濺或昆蟲傳播進行再侵染。該病擴展程度主要取決於品種的抗病性、種子帶菌率及氣候條件。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春秋兩季適溫多雨易發病。南方多發生在5~6月和9~10月,北方春季發病輕,7~9月進入雨季易發病。麻田低洼或地下水位高,偏施過施氮肥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炭疽病的品種。如我國的湘紅麻2號,美國的埃弗格萊茲41、71,古巴的古巴961、1087等。
(2)種子消毒。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100倍液在20℃條件下浸種20~24小時。也可用種子重量0.5%~1%的50%退菌特或80%炭疽福美、稻腳青、多福混劑等拌種後密閉貯存半個月左右。
(3)進入發病季節,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及時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噴克可濕性粉劑、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4)國外用有效成分0.05%多果定(Dodine)或0.2%的50%福美鋅可濕性粉劑拌種效果優異。
(5)加強麻田管理。雨後及時排水,嚴防濕氣滯留,避免偏施過施氮肥,適當增施鉀肥,注意提高抗病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