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行脊椎

移行脊椎

腰骶部移行脊椎本身有時並不會直接產生腰痛,而是由於先天性缺陷進一步造成局部的勞損等問題產生疼痛,並隨勞損的加重而加重。因此,早期發現,並早期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是有效治療的關鍵。

基本信息

(圖)移行脊椎移行脊椎

所謂移行脊椎系指頸胸、腰骶等各段脊椎於交界處相互移行成另一椎骨的形態者,或稱之為“過渡脊椎”。此種情況雖可見於頸胸各段,但絕大多數病例發生在腰骶部。

發病機制

正常脊柱包括7節頸椎、12節胸椎、5節腰椎5節骶椎和4節尾椎胚胎第4~7周時各椎節開始分化,椎體的化骨中心雙側椎弓的化骨中心及側部的附加成骨中心分別於胚胎第10周第20周及第30周開始出現。出生後~8歲以前完成椎體椎弓和側部的癒合兩側椎弓於7~15歲時癒合15歲左右於每節椎體的上下面各出現一個骺板並於耳狀面或其下方出現一個附加成骨中心18歲時骺板與椎體開始融合至30歲時5節骶椎融合成一個骶骨

在此發生過程中,某些影響發育的因素則可引起異化而致移行椎體。

臨床表現

1.腰骶段移行椎體的症狀

(1)概述:一般情況下,此類畸形可不引起任何症狀,尤其是處於青少年期時畸形的確診與分類主要依據X線平片所示。對伴有腰骶部畸形的腰痛患者首先應考慮其他疾患並進行較為全面的檢查只有當查不出明確病因時方可考慮系畸形所致其中以吻棘及浮棘畸形為多發。

(2)移行脊椎的症狀學及其發生原理:

①椎節的負荷加重:腰椎骶化雖可增加下腰部的穩定性,但其餘每節腰椎的負荷卻加重以致引起勞損及加劇椎骨的退變。

②椎節的穩定性減弱:無論胸椎腰化還是骶椎腰化均使腰椎數目增多和槓桿變長,以致腰椎椎節的穩定性減弱易發生外傷勞損及退變。

③椎節的負重不平衡:對雙側不對稱的腰椎骶化者來說,未融合或融合較少的一側則易因活動量大而引起周圍軟組織損傷;在另一側已與髂骨形成假關節者由於此種關節屬幼稚型關節難以吸收外力所引起的震盪而容易出現損傷性關節炎。

④神經受卡壓:腰椎骶化時走行於第5腰椎橫突附近的脊神經背側分支易受肥大的橫突卡壓而出現症狀尤其在仰伸與側彎時疼痛更甚。

⑤反射性坐骨神經痛:真正由於畸形本身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或其組成支引起坐骨神經痛者甚為罕見多系周圍末梢神經支受刺激而反射性地出現坐骨神經症狀採用局部(痛點)封閉療法可使其消失

2.分型

(1)腰椎骶化:指第5腰椎全部或部分轉化成骶椎形態,使其構成骶骨塊的一部分臨床上以第5腰椎一側或兩側橫突肥大成翼狀與骶骨融合成一塊為多見,並多與髂骨嵴形成假關節;而少數為第5腰椎椎體(連同橫突)與骶骨癒合成一塊者此種畸形較為多見。

(2)胸椎腰化:指第12胸椎失去肋骨而形成腰椎樣形態,如第5腰椎不伴有骶椎化時,則仍呈現腰椎形態,並具有腰椎的功能。

(3)骶椎腰化:系第1骶椎演變成腰椎樣形態者發生率甚低,大多在讀片時偶然發現,一般多無症狀

(4)骶尾椎融合:即骶椎與尾椎相互融合成一塊者較前者多見。

併發症: 腰椎骶化時第5腰椎橫突與髂骨易形成假關節。

診斷

除腰部有一般症狀外,診斷主要依據X線檢查確診。

鑑別診斷: 此類畸形十分多見而真正引起頑固性腰痛者卻為數甚少,因此必須與其他腰部的常見疾患如腰椎椎管狹窄症根管狹窄症、腰椎間盤突(脫)出症、骶髂關節損傷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症、棘上韌帶損傷棘間韌帶損傷以及腫瘤、結核等相鑑別。

檢查

X線檢查可顯示移行椎體及分類。

治療

1.治療原則

(1)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其中尤其應強調腰部的保護與腰背肌(或腹肌)鍛鍊

(2)對合併其他器質性病變者應統一安排治療計畫。

(3)對經正規非手術療法治療無效,且已影響工作生活者應在除外其他疾患的基礎上施以手術療法。

2.非手術療法

(1)基本要求:改善與保護良好的睡眠與工作體位。

(2)功能鍛鍊:積極而正規的腰背肌鍛鍊對伴有腰椎椎管狹窄者應強調腹直肌鍛鍊。

(3)腰部保護:可用寬腰帶保護腰部,當症狀發作時可改用皮腰圍或石膏腰圍。

(4)其他療法:可選擇理療或藥物外敷。對有明確痛點或壓痛點者可行封閉療法。

3.手術療法

(1)切骨減壓術:主要用於骶骨化的第5腰椎橫突肥大或假關節刺激壓迫神經支者,可將肥大的橫突截除一段。

(2)關節融合術:對單純性(單側或雙側)假關節(腰5橫突與髂骨)損傷性關節炎者可行植骨融合術。但此手術較為深在,操作時應注意。

(3)神經支切斷(或松解)術:對顯示明確的神經支可於卡壓處將其松解游離;無法獲松解時,則將其切斷

(4)脊椎融合術:對腰骶部多椎節功能紊亂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行腰骶段植骨融合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