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膽毒素

海膽毒素

海膽中有兩種產生毒素的器官:叉棘和棘,在生殖季節攝食海膽的生殖腺和卵巢或被棘或叉棘鰲刺會引起中毒。海膽毒素可溶於水,但作用各不相同,有的對動物可引起呼吸困難、肌肉麻痹、抽搐以至死亡;有的對動物的紅細胞有溶解作用;有的引起心臟的激活和使肌肉對外直接性刺激不起反應。

簡介

海膽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海膽綱(Echinoidea)動物,有多個種類,部分種類能分泌不同海膽毒素,其作用各不相同,有的對動物的紅細胞有溶解作用,並能引起心臟的激活和使肌肉對外直接性刺激不起反應。在海膽中有兩種產生毒素的器官:叉棘和棘,在生殖季節攝食海膽的生殖腺和卵巢或被棘或叉棘鰲刺會引起中毒。

人被海膽的叉棘刺傷後,會發生劇痛、昏迷現象,有過死亡的記錄。

毒理作用

海膽毒素可溶於水,但作用各不相同,有的對動物可引起呼吸困難、肌肉麻痹、抽搐以至死亡;有的對動物的紅細胞有溶解作用;有的引起心臟的激活和使肌肉對外直接性刺激不起反應。

喇叭毒棘海膽毒素,能使青蛙心臟周圍的血管產生暫時收縮,對平滑肌有明顯收縮作用,胰凝蛋白酶能使其失去活性。該毒素是一種蛋白質,對平滑肌具有激肽的行為。

白棘三列海膽毒素不可透析,在pH4.3-10.6範圍內穩定,但在45.0-47.5℃時就被滅活。能促使離體豚鼠迴腸持續收縮,並與劑量成正比;豚鼠心臟冠脈灌注,可產生心搏幅離與速率的改變,也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臟陰滯。該毒素對兔、人、豚鼠、牛、綿羊和魚的紅細胞有溶血活性,在整體動物中引起血壓下降。對迴腸標本的作用不受阿的托品的阻滯,但能被去每靈(pynibeniamine)部分阻滯,被D-澳麥角酸與甲硫噠嗪(mellaril)不同程度地阻滯,被保泰松完全阻滯。並可使螯蝦腹深伸肌標本對間接刺激產生阻滯。對細胞內刺激的肌肉反應也引起不可逆的阻滯。在豚鼠神經一膈標本中此種毒素可使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收縮減弱,與無脊椎動物系統的相似。

常見的有毒海膽種類

喇叭毒棘海膽(Toxopneustespileolus)

喇叭毒棘海膽喇叭毒棘海膽
殼直徑為80-90毫米,最大的可達150毫米。殼為低的半球形。有口的一面成為口面,與其相對的隆起面成為反口面。反口面的棘細小,長6-8毫米;口面的棘稍長,約10-12毫米,有的棘上部扁寬呈棒狀。球形叉棘非常發達,形狀特殊,大的長達2毫米。頭部寬達3毫米。3瓣張開時呈圓的三角形,末端的毒齒垂向下方,形狀像喇叭花。背面綠色,密布邊緣為白色、基部為紫色的棘。毒腺發達,毒性很大,被它刺傷後,輕者疼痛難忍,重者會導致死亡。

環刺棘海膽(Echinothrixcalamaris)

環刺棘海膽環刺棘海膽
殼直徑為70-80毫米,最大的可達130毫米。殼的輪廓略呈五角形,反口面和口面都是平的。反口面的大棘中空而且脆,容易被折斷,其長度約為殼直徑的1-1.5倍,大棘的表面有縱溝棱和環輪。口面的大棘扁平,末端鈍。顏色美麗,棘上常有黑白色相間的橫帶;也有綠、褐、紫、粉紅或赤色橫帶。大棘末端有倒鉤,具毒性,人碰到它立即被刺,棘斷在皮膚內,患者劇痛,傷處紅腫,約經一晝夜才能消退。

刺冠海膽(Diademasetosum)

刺冠海膽刺冠海膽
又名海針,直徑70-80毫米,其高度稍大於殼半徑。殼薄,呈低半球形。反口面的大棘細長像針狀,中空,表面帶環輪,其長度約為殼直徑的3-5倍,最長可達26厘米。生活時全體紫黑色,大棘的顏色常有變化。棘特別尖細,刺入皮膚後即折斷在人體內,發生劇痛。

白棘三列海膽(Tripnenstesgratilla)

白棘三列海膽白棘三列海膽
直徑一般100毫米,最大可達145毫米。殼形變化大,一般為帶五角形的半球形。口面平坦。反口面大棘短而稍尖銳,表面具細條痕;口面的大棘較短而鈍。大棘一般白色,也有橙黃或黑色,殼為黑紫色。白棘三列海膽的毒素能使人、牛、羊、兔及魚的紅細胞溶解。

馬糞海膽(Hemicentrotuspulcherrimus)

馬糞海膽馬糞海膽
殼為低半球形,高度約等於殼的半徑。殼的直徑一般為30-40毫米,最大可達61毫米。殼面生有短棘,長5-6毫米,有些個體的棘常不豎直兒傾向外方。棘的顏色變異大,一般為暗綠色。棘有毒,但卵可食用 。

中毒案例

英男子希臘度假不幸踩到海膽致癱

據英國《每日郵報》2013年1月24日報導,英國一名20歲的學生卡勒姆(CallumHall),在希臘斯基亞索斯島度假時,不幸踩到一個海膽。3周后他就出現了罕見的致命性感染,膿瘡最後蔓延到脊椎。在經過緊急手術後,無生命危險,但卻自胸部以下都癱瘓了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