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根

油桐根

油桐根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樹根,又名桐子樹根、桐油樹蔃、高桐子根、桐油樹根,是一味中藥藥材,具有消食,利水,化痰,殺蟲的功效,可治食積痞滿,水腫,臌脹,哮喘,瘰癧,蛔蟲病。

概述

桐油根桐油根

出自《四川中藥志》。
油桐小喬木,高達9m。枝粗壯,無毛,皮孔灰色。單葉互生;葉柄長達12cm,頂端有2紅紫色腺體;葉片革質,卵狀心形,長5-15cm,寬3-1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緣,有時3淺裂,幼葉被誘色短柔毛,後近於無毛,綠色有光澤。花先葉開放,排列於枝端成短圓錐花序;單性,雌雄同株;萼不規則,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紅色的斑點與條紋;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輪,上端分離,且在花芽中彎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徑3-6cm。種子具厚殼狀種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藥品簡述

藥名:桐油根。
漢語拼音:youtonggen。
英文名:RootofTungoiltre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niciafordii(Hemsl.)AiryShaw[AleuritesfordiiHemsl.;A.cordataMuell.Arg.]
功效分類:消食藥
科屬分類:大戟科。
別名:桐子樹根、桐油樹蔃、高桐子根、桐油樹根。
性味:苦;微辛;寒;有毒。
歸經:肺經;脾經;胃經;肝經。
功能:下氣消積;利水化痰;驅蟲。
主治:食積痞滿;水腫;哮喘;瘰癧;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18g(鮮者30-60g);研末、燉肉、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生態環境:喜生於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fordii(Hemsl.)Airy-Shaw的根。
採收儲藏:全年均可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用藥禁忌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孕婦慎服,多服則發嘔。

臨床套用

治療痢疾、腸炎:取乾品加水,文火煎煮兩次,藥液合併濃縮成浸膏狀,加入地錦粉(過80目篩)拌勻,做成顆粒,乾燥後加入硬脂酸鎂壓片,每片重0.5克(含油桐葉生藥約2克)。日服3次,每次4~6片。觀察痢疾28例,痊癒21例,好轉6例,無效1例;腸炎292例,痊癒252例(86.3%),好轉24例(8.2%),無效16例(5.5%)。

常用選方

1、治臌脹:桐油樹根、烏桕根各三錢,陽雀花根五錢。燉豬肉吃。(《貴州草藥》)
2、治兒童肺結核病、癆咳(童子癆):生油桐根二兩(乾的一兩),燉豬肉半斤,去渣,服湯肉。每隔兩天一劑,連用三至五劑。(《貴州民間方藥集》)
3、治翻倉吐血:油桐根二兩。取藥一兩,加水兩小碗,煎湯一碗。另取藥一兩,加燒酒四兩浸泡。吐血時服水煎湯,一次服完。然後服用酒浸液,每日三次,每次一酒杯。(《貴州民間方藥集》)
4、治瘰癧:桐油樹蔃和豬精肉煎湯服,能內消。(《嶺南採藥錄》)
5、治蛔蟲病:油桐根四至五分。研細粉,加面做饃,一次吃完。(《陝西中草藥》)
6、治小兒疳積:桐油樹根一兩。燉豬肉半斤吃。(《貴州草藥》)
7、治齒齦腫痛:油桐根一兩。水煎去渣,加青殼鴨蛋二個同煮,服湯食蛋。(《江西草藥》)
8、治精神病:桐油樹根二至四兩,土牛膝二兩,單竹芯二兩(或牛角竹四兩),竹茹二兩,白礬三錢。重症加蘆根二兩,病情好轉後加石菖蒲三錢.上藥加水四大碗,煎成一大碗,一次服下。輕症每天一劑,重症每天二劑,一般連服五至十天。(《廣東省醫藥衛生科技資料選編》)

文獻論述

1、《草木便方》:下氣,治痞滿。
2、《中國藥植志》:燉瘦肉服,治足腫。
3、《四川中藥志》:治食積飽脹,胸前痞滿及濕氣水腫。
4、《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利水,通便,止血,消積。
5、《陝西中草藥》:殺蟲,消食理氣,利痰。治蛔蟲病,胸脅脹滿,不思飲食,哮喘,瘰癧。

生藥材鑑定

根條粗實,表面褐黑色,根皮厚,斷面內心白色,較泡松,有綿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