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克·施隆多夫

沃爾克·施隆多夫

沃爾克·施隆多夫,德國導演。早年在巴黎攻讀政治經濟學,後進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曾追隨法國電影前輩大師雷諾瓦、梅爾維爾、路易·馬勒等,畢業於法國電影高等學校,因此作品中常流露出法國風味。1966年開始當導演,《青年特爾勒斯》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鐵皮鼓》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外國片獎。擅長藝術片,具有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也注重市場和同觀眾的交流,文學功底很厚。 沃爾克·施隆多夫拍攝第一部影片《少年托萊斯的迷亂》,是德國重要的青春片。1979年他導演的《鐵皮鼓》,獲得(聯邦)德國電影最高獎金碗獎、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3項殊榮;1982年還被日本評為世界十大佳作之一。其他作品還有《科姆巴赫的窮人們突然發了財》、《短暫的熱情》、《失去榮譽的凱薩琳娜·布盧姆》和《致命的一槍》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沃爾克·施隆多夫 沃爾克·施隆多夫

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oendorff),1939年3月31日生於德國。德國導演。早年在巴黎攻讀政治經濟學,後進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曾追隨法國電影前輩大師雷諾瓦、梅爾維爾、路易·馬勒等,畢業於法國電影高等學校,因此作品中常流露出法國風味。他曾做過馬勒、雷乃和梅爾維爾的副導演,也是從短片開始創作生涯的。1966年開始當導演,《青年特爾勒斯》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影片編劇是他後來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鐵皮鼓》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外國片獎。擅長藝術片,具有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也注重市場和同觀眾的交流,文學功底深厚。

青年特爾勒斯 青年特爾勒斯

施隆多夫出生於1939年,在法國學習和生活15年,早年在巴黎攻讀政治學,然後進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他曾做過馬勒、雷乃和梅爾維爾的副導演,也是從短片開始創作生涯。1966年,他的處女作《青年特爾勒斯》“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影片編劇是他後來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

施隆多夫於1965年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國際影評人獎”。1975年,他根據伯爾同名小說改編拍攝了《卡特琳娜失去的名譽》,評論界由此認為他是極左派恐怖分子的同情者。之後,他與法斯賓德等德國導演合作系列“政治”電影《德國的秋天》(1978年)、《候選者》(1980年)等,凸現了他作為社會批判者的角度。1979年他根據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說改編拍攝了《鐵皮鼓》,不僅在坎城電影節上與《現代啟示錄》一同贏得金棕櫚大獎,而且贏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20世紀90年代,他曾領導德國柏林Babelsberg製片廠,04年卸任。

作品評論

他的大多數作品以關注德國當代社會現實和改編文學作品的電影見長:2000年《莉塔傳奇》、2002年作品《十分鐘年華老去》、2004年新作《第九天》中的創作都涉及德國納粹時代、當代德國社會極右派、極左派恐怖分子的題材。

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 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

1967年《劇烈的爭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簽訂了6年的契約,開始轉向拍攝歷史題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窮人的暴發》起源於民間傳說,敘述了民工攔路搶劫一輛錢車的故事,表達了下層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會,“對具有新特徵的鄉土電影的發展是個貢獻”。1972年後,他從歷史轉向當代,拍攝對德國社會現狀進行精闢分析的系列影片,並從1960年“作者電影”較窄的觀念轉到較大的觀眾層面。1975年《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描寫一個收容無政府主義者的年輕婦女最終成了輿論界的犧牲品。1976年他拍攝了根據尤斯奈爾原著改編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國》中,他“技藝更加精湛”。1978年《鐵皮鼓》影片通過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孩子的故事對德國歷史及現實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這部史詩般的巨幅畫卷於1979年同《現代啟示錄》並列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1980年又贏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獎。

他的80年代仍然是豐厚的;《偽造》(1981年)、《斯萬的愛情》(1983年)、《一個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1980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鐵皮鼓 (獲獎)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1979 第3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鐵皮鼓 (獲獎)
  • ▪ 1969 第2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叛逆者米歇爾·科哈斯 (提名)
  • ▪ 1967 第2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劇烈的爭吵 (提名)
  • ▪ 1966 第1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青年特爾勒斯 (獲獎)
  • ▪ 1966 第1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青年特爾勒斯 (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1966 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 亂世啟示錄 (獲獎)
  • ▪ 1966 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亂世啟示錄 (提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2000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藍天使獎 打開心門向藍天 (獲獎)
  • ▪ 2000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打開心門向藍天 (提名)
  • ▪ 1990 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女僕的故事 (提名)
  • ▪ 1978 第2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德國之秋 (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985 第3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 往事追憶錄 (提名)
東京國際電影節
  • ▪ 1991 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東京電影節大獎 玻璃玫瑰 (提名)
釜山國際電影節
  • ▪ 2007 第12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獲獎)
法國電影凱撒獎
  • ▪ 2015 第4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外交秘聞 (獲獎)
  • ▪ 1982 第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錯誤的證人 (提名)
  • ▪ 1980 第5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鐵皮鼓 (提名)
日本電影學院獎
  • ▪ 1982 第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鐵皮鼓 (獲獎)
德國電影獎
  • ▪ 2005 第55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第九日 (提名)
  • ▪ 1979 第29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鐵皮鼓 (提名)
  • ▪ 1977 第27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死刑 (獲獎)
  • ▪ 1971 第21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科姆巴赫的窮人突然發了財 (獲獎)
  • ▪ 1966 第16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新人導演獎 青年特爾勒斯 (獲獎)
  • ▪ 1966 第16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劇本獎 青年特爾勒斯 (獲獎)
艾美獎
  • ▪ 1986 第38屆艾美獎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導演獎 推銷員之死 (提名)

人物評價

沃爾克·施隆多夫是在新德國電影導演中最具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的人,也是一個注重市場和同觀眾交流的人。施隆多夫具有濃厚的文學功底。他強調基本電影技法、明星電影演員和觀眾的結合在新德國電影中獨樹一幟,同時他又不主張推行某種特定的電影模式,他對電影的唯一要求就是自由 。 (新浪娛樂評)

沃爾克·施隆多夫是德國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作為“新德國電影四傑”之首的施隆多夫,被稱為是一個“在所有導演中最具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的人”,其藝術風範獨具特色。如同他的電影風格—富有人情味、不做作、不煽情、不經意中給你強烈的震撼 。 (今晚報評)

沃爾克·施隆多夫是德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他與維姆·文德斯、沃納·赫爾措格、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並稱“新德國電影”四傑 。 (搜狐娛樂評)沃爾克·施隆多夫非常關注德國當代社會現實,他不僅是德國國寶級電影大師,而且他擅長執導的藝術片形式和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備受國際電影界認同 。 (網易娛樂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