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嶺村

棗嶺行政區管理12個村民小組,全村有640戶,人口有2235人,土地面積有4000餘畝。

基本信息

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鹹村鎮棗嶺村

此“棗嶺”為閩東之一自然村。

村名來歷

關於村名共有三種說法。
一為“棗嶺”,現為規範正名,但現在村子似與棗毫無干係;
一為“左嶺”,此名使用亦廣,舊村國小名匾上即書“左嶺國小”;
一為“早嶺”,此說法罕見,但曾記錄於地方性傳說中,似與古時一逃亡李氏皇帝早上經過此地有關(僅傳聞)。
棗嶺村舊稱“林洋境”,屬寧德縣十八都,境內佛事之題字多可見以“寧德縣十八道林洋境”為地名。

林洋姓氏

棗嶺村為閩東孫氏人(富春郡)之重要源頭地之一,故村中主要姓氏為孫氏,並有孫氏宗祠二座。現村中孫氏已發展至廿四世(忠行)。比較普遍的行倫用字為“紹繩登髙上忠”等。
另因上世紀初周寧端源葉氏人來村中做長工之故,後葉氏亦發展成村中另一支重要姓氏,葉氏已成為村中第二大姓氏。
此外,由於遷徙、入贅、再嫁等原因,村中亦存在何、夏、瞿、李、黃、魏等姓氏。

語言

棗嶺的方言為漢語閩方言閩東次方言,地方稱為“平話”。

主要傳統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至初四4日為春節,地方稱為“做年”。棗嶺的做年與外地甚異,這亦是閩東孫氏過年的一個特點,就是過年不能喧譁、不能大動作,必須安安靜靜、輕手輕腳。這個傳統與孫氏祖先當年逃走至此有關,據傳孫氏祖先逃走時恰逢請灶神至過年時,因此為不張揚就不放炮、安安靜靜的。所以若有來棗嶺做客,請記住一定不要放炮,因為一放炮年就會被“開”了,“開年”就是不過年了,這是大忌。近年來過年由於村中人們的開放,年也慢慢地熱鬧起來了,比如卡拉OK放很大聲音等,但放炮絕對不允許,而且遵守傳統被人認為是種美德。
“點香”:初一早上村中萬壽堂及財神宮的香火很旺,村民結伴前往燒香,祈求財運、桃花運和學業運等。
“拜年”:正月初一的“拜年”是村中的傳統。即做壽的人在初一早上會在在門口給每位上門的人(主要是小孩)小小的壓歲錢。所以初一早上穿了新衣裳的孩子特別高興,走家竄戶“拜年”。這個“拜”只留下其名稱,實際上並不用拜。
“做鄉頭”:村中孫氏男子年滿廿一者,在初一早上要按照輩分長幼排好隊(隊首者持酒瓶,次者持果盒)在村中司族譜長者帶領下,按順序前往壽者家中拜年說好話(比較有深意和文采的祝福話),並可領取紅包。這些做“鄉頭”的人被稱為“鄉頭哥”。原來鄉頭還要扶芽燈,不過後來這項活動沒有了。
“出行”:“出行”類似“踏青”。每年過年,大人通過通書得知出行的好日子及方位(比如初二日正東方位),然後就在當天前往該方向,至園子或山上摘取茶枝等回家插到爐子、香位上,完成後喝糖茶、吃糖𥻵(糍粑)。
【請林翁】“林翁”書面寫作“林公”。林翁為鄰鎮瑪坑鄉杉洋村的一個傳奇歷史名人,現已神化作“翁”(地方神)。因為靈驗所以在閩東地方香火甚旺、信徒甚眾。正月上半月,鄰近許多村會於固定的日子前往杉洋將林翁的香火請回自村,祈求好運。棗嶺請林翁的日子為正月初八。
【端午】五月初五為端午,地方稱作“做節”。做節當天,人們衣著整潔,或著新裳。門口點香處插菖蒲等,飲雄黃酒,或將雄黃酒點醮於額頭處。做節吃棕子是一項重要的活動。棕子的各類分許多種。包粽子的有用白箬(包粽子用的竹葉)和石庀(石筍長大後掉於地面的老葉)。白箬粽中,形狀規則的粽子無餡的稱為“米粽”,加了花生的米粽為“花生粽”,加了蜜棗的稱為“蜜棗粽”,用甜豆沙做餡的為“糖心粽”。比普通粽子大許多的稱為“粽頭”。粽子四角中一角突出特長的白箬粽稱為“長尾粽”,將兩個長尾粽頭包在一起的為“年骹跡”,三個頭包在一起的稱為“筆架山”。長尾粽子形體會比規則粽子小些。石庀包的粽子為“hǔmā粽”。做節的食物除了粽子還有蛋。多為白煮或煮醃的鴨蛋,並在蛋殼上染上紅色。兒童會用線做成“卵袋”(蛋袋)將蛋裝於其中掛於胸前。
【中秋】八月十五過中秋,地方稱為“做中秋”。中秋當天要吃“中秋餅”(即月餅)、豆類等食品。中秋還有另一種活動就是小孩子將傳統的大石錘用繩子綁住,在同伴火把的護送下沿著村道拖跑、吼叫。
【請灶神】年末的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為棗嶺的“請灶神”日(又稱“祭灶神”),即傳統的小年。村中有的人於廿四日祭,有的人則提前到了廿三日。當日為民間人送灶神返回天庭的日子。所以當天晚上時辰到時,家家在灶台擺上香燭、紅酒、果品等祭拜灶神。取舊年的灶神畫,置於火缽中燒掉(意味著灶神回天),並貼上新的灶神圖。一柱香燒完時,即在門口鳴放一排炮,然後將果品端上桌,並做一桌熱菜。然後邀請村裡的人來家裡食“灶神酒”。因為一天晚上同時請灶神的人很多,所以一般是一夥人一家接一家的喝酒,喝個意思就接著去下一家。很是和睦溫馨。

宗教

棗嶺人最主要的信仰是佛教及地方性民間信仰。
棗嶺有佛堂“萬壽堂”,地方直呼“堂”,位於往王宿方向村口處。內供彌勒佛、韋馱菩薩、牛頭馬面、奶娘婆(臨水夫人)、觀音菩薩、如來佛、廿四佛諸仙、十八羅漢、伽藍菩薩、老佛等。
作為民間地方姓信仰,有杉洋林翁(林公)、古田奶娘婆(臨水夫人)、上道李三翁,乩僮、算卦、看花等。

福建省永春縣吾峰鎮棗嶺村

【地名含義】
南宋年間著名理學家朱熹到永春拜師訪友,行經棗嶺地方,見其背頁獅頭《天馬山右峰》,前臨銅鑼山,謂其當主文藻,故贊稱此為藻嶺,1958年因藻與棗諧音故今改為棗嶺。
【歷史沿革】
民國以前,棗嶺長期隸屬民康鄉常安里廿都國民黨前期屬吾峰社,1934年實行保甲制棗嶺為棗嶺保,1939年吾峰設鄉,1944年吾峰與蘇坑合併為常安鄉。棗嶺與劇頭鋪合稱吾中保,1949年11月保改為鄉為吾中鄉,改為第三區,後改第八區再後改為11區,1958年撒區並鄉,復居吾峰鄉。1958年10月實行公社化屬城關人民公社,吾峰大隊,1961年成立吾峰人民公社,棗嶺設大隊,1984年改社分開。公社改為吾峰鄉,大隊改為村,而今為棗嶺村。
【行政隸屬與地理位置】
東吾東高壠,西吾中村,南石古吾江,北天馬山。
【人口與土地面積】
棗嶺行政區下轄龜仔寨,嶺坪,吳坑林,格頭,田治五個自然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全村640戶,人口2235人,土地面積4000餘畝。
【村容村貌】
入駐企業有盈峰工藝品有限公司、東陽瓷土廠。村民年均收入7000元。
【域內設施】
城內有吾峰中心國小、幼稚園、棗嶺村衛生所、村老人協會文化活動中心、健身休閒場所等文化生活設施。
【下級組織】
下轄:龜仔寨、嶺坪、吳坑林、格頭、田治5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
位於永春縣吾峰鎮棗嶺村天馬山南麓的林氏宗祠,為二進懸山式閩南建築風格,古樸靜斂。雖然它規模不大,外表也不起眼,但走進它,也能讓人品味到深厚的人文歷史內涵。
林氏宗祠大門柱新修後漆寫的對聯是:“藻嶺千枝皆一本;西河百代溯同源。”原來的門聯是:“蒲陽衍派桃源久;藻嶺分支海嶠新。”點明了棗嶺林姓系派出九牧林的淵源。唐代莆田著名的“九牧林家”的六牧林蘊,與泉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士歐陽詹相友善,歷任壽州、邵州刺史,卓有聲譽,事載《唐書》。其後裔由莆田遷居南安縣宏厚,後來又分派入永春縣萬代(今蓬壺鎮聯星村)。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林陳保從萬代遷居棗嶺,成為棗嶺林氏開基始祖。
傳說早在南宋年間,著名理學家朱熹到永春拜師訪友,行經棗嶺地方,見其地背負獅頭(天馬山左峰),前臨銅鑼山,謂其當主文藻,故贊稱此地為“藻嶺”。林陳保到棗嶺開辟草萊,建家立業,見漫坡遍嶺皆是棗樹,又將“藻嶺”易稱“棗嶺”,沿稱至今。據族譜記載,林陳保“奇傑豪邁,德才超群”,其族兄林旺知興寧縣,林陳保為他餞行,贈言“積金積玉不如積德”;其侄林鸞任撫州府事,林陳保亦告誡他要清慎廉明。他善於營生,而又廣散家財,仁播鄉里,“有德者必有厚福”,故子孫昌盛,傳於今已有20代。
棗嶺林氏宗祠為林陳保之子林靜軒始建,迄今已近500年。五世林振竹曾再為重蓋。清光緒年間,武進士林請高鳩工集資重修祠宇,兼籌宗祠祀租,新訂祭禮。近年又加以重新修葺。走進祠堂內,見廳柱聯曰:“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這是北宋年間仁宗皇帝披閱閩林族譜後賦贈御詩中的一句,也是中國林姓最喜愛引用的一副名聯。大堂兩側上方懸掛著“副魁”和“進士”牌匾,熠熠生輝,顯示著棗嶺林姓曾經的顯赫。“進士”匾,正中上方有“特恩”二小字,上下款分別是“欽命福建巡撫部院丁日昌為”“光緒丙子科會試中式第十三名林請高立”。“副魁”匾,正中上方也有“特恩”二字,上下款分別是“兵部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加十級紀功一次徐宗乾為”“同治壬戌恩科鄉試中式副貢生第一名林華春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