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特M1911

柯爾特M1911

當海勒姆·馬克沁發明了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實施自動裝填的機槍後,約翰·摩西·白朗寧從中受到了啟發,於1889年開始試驗自動裝填技術。白朗寧先是把溫徹斯特1873型槓桿裝填步槍改成了導氣式工作原理的自動裝填步槍,在1890年和1891年又製造了採用相同工作原理的一種機槍,最後這種機槍經過改進後被賣給柯爾特公司並生產出1895型機槍。其後白朗寧設計的第一支自動裝填手槍也是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導氣式套用在手槍上顯得太複雜了,於是白朗寧繼續研究,終於在1895年發明了一種槍管後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槍結構設計。

基本信息

柯爾特M1911柯爾特M1911
中文名稱:《柯爾特M1911 0.45英寸自動手槍
研製國別: 美國
研製機構: 柯爾特公司
研製時間: 1911年性能數據
初型
使用槍彈:(.45ACP).45英寸柯爾特手槍彈
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
閉鎖方式:鉸鏈式槍管偏移閉鎖
發射方式:單動發射
全槍質量:1.1KG(不含彈匣)1.13KG(含一空彈匣)
全槍長:216mm
槍管長:127mm膛線六條,右鏇
纏距:406mm
裝彈量:7發
初速:253m/s
槍口動能:477J
戰鬥射速:35發/min
口徑:0.45英寸(11.43mm)
彈頭初速:247m/s
有效射程:50m
瞄準基線長:160mm
A1型
口徑:0.45英寸(11.43mm)
彈藥:0.45英寸(11.43mm)柯爾特手槍彈,7發彈匣供彈
彈頭初速:250m/s
有效射程:50m
槍全長:219mm
槍管長:127.8mm
瞄準基線長:164.4mm
槍全重:1.13kg

M1911手槍的故事

編者按:1939~1945年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戰,為挫敗法兩斯妄圖統治世界的野心,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為代表的同盟國與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等為代表的軸心國進行了慘烈的戰爭。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並同時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廝殺,共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1億人。回首二戰,那一幅幅殘酷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
為了不忘記那段給人類造成深重災難的歷史,同時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中死難的中國同胞,本刊從這一期起推出“反法兩斯戰爭勝利60周年”專題,內容涉及參戰各主要國家的輕武器、彈藥等,希望能在廣大讀者朋友當中引起反響,敬請關注。
當海勒姆·馬克沁發明了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實施自動裝填的機槍後,約翰·摩西·白朗寧從中受到了啟發,於1889年開始試驗自動裝填技術。白朗寧先是把溫徹斯特1873型槓桿裝填步槍改成了導氣式工作原理的自動裝填步槍,在1890年和1891年又製造了採用相同工作原理的一種機槍,最後這種機槍經過改進後被賣給柯爾特公司並生產出1895型機槍。其後白朗寧設計的第一支自動裝填手槍也是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導氣式套用在手槍上顯得太複雜了,於是白朗寧繼續研究,終於在1895年發明了一種槍管後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槍結構設計。
白朗寧在溫徹斯特公司工作期間,美軍正在菲律賓與當地的摩洛族土著戰士發生武裝衝突。摩洛戰士在打仗前一般舉行宗教儀式,並服用有麻醉作用的“神藥”,通過宗教和藥物的雙重作用後,這些摩洛戰士都會深信他們是刀槍不入的,因此有不少摩洛戰士在槍林彈雨中負了傷也衝到美軍陣地前,結果美軍士兵不得不用手槍或刺刀在近距離與這些瘋狂的摩洛戰上搏鬥。在戰鬥中美軍士兵發現他們所裝備的0.38英寸(9.65mm)口徑柯爾特轉輪手槍往往要打中3、4槍才能擊倒一個摩洛戰士。因此,美國陸軍決定研製一種威力更大的新手槍和新槍彈,希望能在近距離上一槍擊倒頑強的敵人。
基於與摩洛戰士戰鬥的經驗,並在動物和人類的屍體上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美國陸軍軍械理事會的主管約翰·湯姆遜上校(湯姆遜衝鋒鎗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和路易斯·拉賈德上校認為美國陸軍需要一種0.45英寸(11.43mm)口徑的槍彈才能提供足夠大的停止作用。
1896年,白朗寧和他的兄弟與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的柯爾特專利武器製造公司(即現在的柯爾特工業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白朗寧利用新發明的手槍結構為柯爾特公司設計了一種發射0.38英寸柯爾特手槍彈的自動裝填手槍。當美國陸軍要求設計一種新手槍時,白朗寧自己利用15g全被甲彈頭把這種0.38英寸半突緣式自動手槍彈改裝成0.45英寸口徑的無突緣手槍彈,並於1905年把這種口徑的自動手槍提交給美國陸軍進行評估。
選型試驗在1906年開始進行,除了柯爾特公司(提交m1905白朗寧手槍)外,還有盧格、薩維奇、康洛貝、貝爾克曼、懷特-美林和史密斯-韋森等多家公司參與競爭。其中柯爾特公司和薩維奇公司的樣槍被選中。但美國陸軍對功能和可靠性的進一步試驗中顯示這兩種樣槍都不能完全滿足要求。軍械部要求廠方繼續改進並要參加進一步的試驗,選型委員會打算在1911年評審出最後結果。
為了後續的試驗,白朗寧去了哈特福德親自監督手槍的生產,在那裡他遇見了佛烈德·摩爾,一位將要在工作中與他緊密合作的柯爾特公司年輕職員,在這兩個人的認真監督下,手槍的每個部件都生產得最好。新生產的手槍再一次提交給委員會進行評估,最嚴酷的試驗在1911年3月3日開始。試驗中每支槍都要射擊6000發,每射擊100發後手槍會被冷卻5分鐘,每射擊1000發後手槍會進行簡單的維護和上油。在打完這6000發後,這些手槍再用一些裝配不良的槍彈進行測試,有一些彈頭裝得太深,有一些則裝得太淺。然後又把這些槍浸在滲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鏽,然後再進行更多的射擊試驗。
在評審期間,白朗寧繼續對原有的設計進行改進,例如改進了鉸鏈、手動保險、握把保險和空倉掛機,又加長了握把並將傾斜角加大。
白朗寧手槍通過了一系列的試驗而大獲全勝,這是槍械有史以來第一次經受如此嚴格的試驗,尤其射擊6000發的耐久性試驗,這個紀錄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當時一挺採用白朗寧後坐原理的機槍進行了射擊40000發的試驗。
評審委員會在1911年3月20日發表的報告中寫道:“這兩支手槍,理事會認為柯爾特是最好的,因為它更可靠,更耐用,當有零件損壞時更容易分解並更換,而且更準確。”1911年3月29日,由白朗寧設計、柯爾特公司生產的0.45英寸自動手槍被選為美軍制式武器,並正式命名為“柯爾特M1911 0.45英寸自動手槍”。
當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政府已經從柯爾特公司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購買了約14萬支M1911手槍。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在1913年開始置辦機器生產M1911以儘快完成最初的訂單,有3.1萬支M1911在美國參加戰爭前交貨。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加速生產,在1918年5月之前,生產速度增加到每天1000支,1918年夏季增加到每天2200支。
由於戰時急速擴充軍隊的需要,1917年相關部門估計共需要76.5萬支手槍,這個估計數字經過兩次上浮,第一次提升到130萬,然後又追加到270萬。
要滿足這個供應計畫,就意味著必須增加柯爾特公司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之外的承包商來分擔這個龐大的生產任務。因此這些訂單下到了雷明頓-UMC公司、溫徹斯特公司、巴羅斯計算器公司、藍斯頓鑄字機器製造公司、國家收銀機公司、AJ薩維奇軍需品公司、薩維奇輕武器公司以及兩家加拿大公司——卡龍兄弟機器製造公司和北美輕武器有限公司。在這些公司中,只有雷明頓公司滿足了最大的交貨量(15萬支訂貨中的2.2萬支),北美輕武器公司也生產了一些,但是交貨總數大概不足100支,其他一些比較小的公司由於戰爭在1918年結束而取消訂單,所以沒有生產M1911手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陸軍軍械部評估了M1911手槍的戰鬥表現,要求柯爾特公司進行改進。柯爾特公司的改進之處有:
(1)加寬準星,研製出帕特里奇瞄具(Patridge sight,一種平頭厚葉片準星和正方形或矩形缺口照門組成的槍用機械瞄具,由曾任美國轉輪手槍協會主席的帕特里奇發明——編者注),使射手在光照不良的條件下也能迅速瞄準;
(2)加長擊錘,使之更容易被拇指扳動;
(3)縮短扣機距離,增加防滑紋;
(4)握把背部設計弓形拱起,表面增加防滑紋,使射手握持更牢固;
(5)改變握把護板的格線防滑紋,使握持更舒適;
(6)扳機後方增加拇指槽,使扣扳機的動作更輕鬆;
(7)加長握把保險。
這些改進項目在1923年完成,通過試驗的新槍於1926年6月25日被美軍正式採用,並重新命名為“0.45英寸口徑M1911A1自動手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重現了1917年的情形。從1941年到1945年期間,美軍加上其他盟國的定貨量足足有250萬支(包括 M1911和M1911A1)。為了能及時交貨,美國政府又增加了4個承包商來分擔。其中雷明頓蘭德公司生產了103萬支,伊薩卡公司生產了37萬支,聯盟開關信號公司生產了5.5萬支,而辛格縫紉機公司則生產了500支。戰爭期間生產的M1911Al也有了一個改變,就是把握把護板的材料由原來的胡桃木改為褐色塑膠。到戰爭結束時,光是美國陸軍就有270萬支M1911(包括M191 1和M1911A1)。
此外有許多外國公司或政府獲得柯爾特-白朗寧的授權而生產不同口徑的M1911型號,其中最為有趣的是有一批M1911是在納粹政府的監督下生產的。1915年挪威政府獲得許可生產M1911,當納粹德軍在二戰中占領挪威時,他們命令挪威政府的兵工廠生產這些手槍來裝備他們的占領軍。不過,從1941年到1942年挪威只生產了大約1000支M1911。
手槍作為輔助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極為有限,然而歷經多次戰爭的M1911手槍卻在戰爭中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美國陸軍第82步兵師 328步兵團的阿爾文·約克下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事跡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當時他所在的巡邏隊押解一名俘虜回營時被德軍機槍掃射,包括隊長在內9名士兵當場陣亡,只剩下8個人。約克先是用恩菲爾德M1917步槍打死了5個德軍機槍手,其他德軍算準他的步槍打完了5發槍彈並開始重新裝填時立即發起衝鋒,沒想到約克隨身還攜帶著一支M1911,他用這支手槍連續打死多名德軍士兵,鼓舞了其餘7名同伴,這8名美軍士兵打死了25個德國士兵並俘虜了132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士兵手中的M1911手槍也在緊要關頭髮揮了作用。1942年10月的一個晚上,在瓜達卡納爾島的叢林裡,約翰·巴錫龍軍士用一支M1911手槍和兩挺機槍交替射擊,獨自一人阻止了日軍一個連的自殺式衝鋒,直到破曉增援來到他的陣地時,發現周圍趴著近一百具日軍屍體,巴錫龍因此成為二戰中被授予榮譽勳章的第二個美國海軍陸戰隊員。
當德軍開始撤出挪威時,美國第8航空隊的兩名文職人員在一座廢棄的小鎮上被一名德軍狙擊手困住了,這個狙擊手第一槍沒打中他們,但馬上就轉移目標打中了吉普車的車胎。這兩名美軍除了各自身上的一支M1911A1手槍和3個彈匣外沒有其他武器,他們在亂石堆後躲了半天也沒等到援軍,於是就用手槍向吉普車座位下面射擊,在汽油箱的位置,兩個人各打光了兩個彈匣,彈頭撕破了汽車的金屬外殼,油箱散發出汽油的味道。他們馬上把地圖做成火把扔出去焚燒
吉普車。吉普車輪胎焚燒產生的煙給予他們足夠的掩護,使他們跑到最近的建築物角落裡隱蔽起來。後來狙擊手沒有再開槍,這兩個美軍才沿著他們來的道路撤退,與自己人匯合了。
M19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天空中經歷了更神奇的故事,這件事發生在美軍駐印度的第10航空隊上。這支陸軍航空隊負責協助防禦從印度到中國的補給線,並破壞日軍從仰光、緬甸到印度北部的補給網,它的重型轟炸機部隊——第7轟炸大隊由數量不多的B-24組成。1943年3月31日,第 7轟炸大隊第9中隊被派遣去破壞緬甸中部城市彬文那附近的一座鐵路橋,其中一架B-24由勞伊德·簡森中尉駕駛,副駕駛是歐文·伯格特少尉。機隊在抵達目標前遭到日軍戰鬥機攔截,這架B-24的氧氣瓶被打碎,機身後部燃起大火。後來飛機繼續受到攻擊,機身被打穿許多洞。機上人員不得不跳傘逃生,但日軍飛行員立刻開始掃射這些跳傘逃生的人,並打傷了伯格特的手臂。那架打傷伯格特的“零”式戰鬥機飛近伯格特,也許是想看看他打死的人是什麼樣子吧。伯格特裝死,於是“零”式飛機就從伯格特的腳下飛過並繼續向降落傘掃射,此時伯格特掏出他的M1911手槍對著剛從他腳下經過並打開了駕駛艙的“零”式戰鬥機打了4 槍。這架“零”式戰鬥機馬上停止射擊並開始鏇轉墜落。
後來伯格特被緬甸人抓住並被轉送給日本人。在戰俘營中,他慢慢回憶起當時半空中的情境。他起先不相信能夠在搖搖晃晃的空中擊落敵機,但許多記憶碎片逐漸堆砌起來,使他越來越相信自己的確打下了那架“零”式戰鬥機。
伯格特在戰俘營中生活了兩年多,二戰後回到軍中服役,以上校身份退役,住在德克薩斯州的聖安東尼奧。儘管沒有其他證據證明他確實用手槍在半空中擊落了日軍飛機,但就像有人買一輩子彩票都中不了大獎,而另一些人卻只買一次卻中頭獎一樣,當一個運氣好到極點的飛行員與另一個運氣壞到極點的飛行員碰在一起時,的確有可能出現奇蹟。這個傳奇故事被刊登在1996年6月的美國《空軍雜誌》上。
二戰結束後,M1911A1仍被廣泛採用,並出現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改型,例如縮短的M15指揮官型,不同長度、握把及其他配件的 MKIV系列政府型手槍等等,此外還有多種不同的比賽型手槍。1985年,美軍決定以伯萊塔公司生產的9mm口徑M9自動手槍代替M1911A1,使眾多 M1911手槍的愛好者感到驚愕。當國會命令頒布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激烈反對,而海陸空三軍內許多特種部隊仍然繼續使用M1911手槍作為輔助武器,甚至仍然有許多人相信M1911手槍是最好的戰鬥手槍。現在,各種M1911手槍仍然被許多公司生產,提供給軍隊、執法機構、保全人員和民間愛好者。 文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