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靈台

東漢靈台

我國最早的天文台遺址之一。

1974年發掘。在河南省偃師縣大郊寨村北(即東漢首都洛陽城南郊)。

創建於東漢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原為一方形高台建築,現存台址,東西寬約31米,南北長約41米,高8米。靈台分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為環築迴廊式建築;上層平台為觀測天象的場所,其四周各有五間建築物,為觀測人員整理天象時的衙署。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曾主持與組織靈台的天文工作。至曹魏、西晉時,靈台仍繼續使用,作為國家天文台達二百五十年之久。

遺址

東漢靈台東漢靈台
東漢靈台遺址位於洛陽漢魏故城遺址南郊,今河南省洛陽偃師市佃莊鄉崗上村與大郊寨之間。
靈台是東漢的國家天文觀測台,也是當時最大的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屬機構。它始建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一直沿用到西晉,毀於西晉末年的戰亂。
靈台遺址,面積達44000平方米。其中心為一方形夯土高台,其基址南北長
東漢靈台東漢靈台遺址圖

約41米,東西寬約31米,高約8米。夯土台四周各有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築有迴廊,其北面正中有坡道上通二層平台。上層平台四方,原各有五間建築,每間面闊5.5米。遺留下來的西面建築的牆壁塗以白粉,東面塗以青粉;南面建築的鋪地磚上有朱紅色粉的痕跡。這種依方位的施粉方法,與崇拜四靈(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習俗有關。其頂部原來置放儀器,是觀測天象的露天觀測台。東漢偉大的科學家張衡,二次任職太史令,親自參與主持領導過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他發明的地動儀就放在了靈台上。
靈台遺址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台遺蹟,為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張衡地動儀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南郊,今偃師市佃莊鄉崗上村與大郊寨之間,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這便是中外矚目的東漢靈台遺址。

靈台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屬機構。東漢靈台始建於光武帝

東漢靈台洛陽
中元元年(公元5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它為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張衡先後兩次任職太史令,親自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並將自己發明的地動儀安放在靈台之上,在當時的地震預報方面大顯神功,為當時科技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張衡,公元78年出生於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他雖然出生於南陽,但一生輝煌的時期卻發生在我們洛陽,洛陽可以說是張衡的第二故鄉。

張衡雖然出身於官宦之家,但對官宦子弟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習氣卻十分反感。他勤奮好學,學識淵博,對天文、哲學、地理都很精通,一心想報效國家,乾出一番大業。張衡17歲那年離開了老家南陽,在當時的東漢都城洛陽住了五、六年時間,遊覽了洛陽的山川風物、名勝故跡,並多次到當時東漢的最高學府太學中參觀,結交了一大批文人學友,豐富了自己的閱歷,開拓了視野,為以後在科學上的重大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地動儀地動儀

公元100年,鮑德新任南陽郡太守,知道南陽人張衡很有學識,名望很大,就派人到洛陽邀請張衡回家鄉南陽,幫助他辦理郡政事務。這時的張衡已經在洛陽居住了多年,經濟上也不太寬裕,加上思鄉心切,就答應了鮑德的要求,到南陽郡走馬上任,擔任主簿一職,主要負責處理日常公文,工作也不是太忙,張衡便利用工作之餘,寫成了著名的(二京賦)。對京城洛陽和長安的繁華景色進行了描寫,在當時文人中頗有影響。後來鮑德調往京城洛陽為官,張衡便返歸五橋鎮家中認真研究天文學、哲學。在研究過程中對宇宙發展的規律產生了濃厚興趣,從此便專攻天文學知識。在這期間,京城洛陽的一位大將軍得知張衡的才能,多次請他到京城為官,張衡均不為所動,潛心鑽研天文學知識,這為他以後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11年,張衡被召回京城洛陽,先在尚書府中做了郎中,隨後又升為尚書侍郎,過了一段時間,又因他精通天文曆法,朝廷又讓他做了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朝廷祀典等事務。在任此職期間,張衡寫成了自己的天文學理論著作《靈憲》,並繪製了一部星圖叫《靈憲圖》。當他40歲那年,他又創造了世界第一架觀測天象的儀器渾天儀。

東漢時期,全國各地不時有地震發生,給當時老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很大破壞。一場地震過後,受災民眾四處流浪,無處安身,也影響了當時社會的穩定與安寧,這種情況下,張衡便下決心對地震進行研究,探索可否能提前發現地震,做好地震預報,將地震帶來的破壞減低到最小。經過張衡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他55歲那年創造了一種能預先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地動儀。這在當時世界上還是首次,對地震學方面貢獻極大。

張衡畫像張衡畫像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材料由青銅製成,外形很象一個大酒蹲,直徑有8尺。儀器的頂上有蓋子,表面刻有文字以及山、龜、鳥獸等花紋,周圍鑲著八條龍,龍頭分別朝著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每個龍嘴裡都含有一顆小銅球,下面蹲著一隻蛤蟆,都仰著頭、張著嘴。如果哪個方向發生地震,那個龍嘴的銅球就會掉下,落下蛤蟆嘴中並發出清脆的響聲,這時負責觀察儀器的人就會知道什麼時間、什麼方向發生了地震。

地動儀發明以後,經上奏皇帝,將地動儀安置在了京城洛陽,並派專人負責觀測工作。有一天,地動儀西方龍嘴中的銅球忽然落下,負責觀察的人急忙上報了皇帝,但當時的洛陽一點也沒有地動的感覺,一切如常。朝廷中很多人於是就懷疑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的準確性,可否有設定的必要,正當大家還在爭論不休時,甘肅方面派人來上報朝廷,他們那裡發生了地震,這時大家才真正對地動儀信服起來。

東漢著名的科學家張衡,一生勤奮,終成大業,在洛陽發明了地動儀,這一發明要比歐洲人早1700多年,由此來看,東漢時期的洛陽也可謂世界科技的中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