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操縱

會計操縱

會計操縱,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指在公認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利用剩餘的會計規則制定權對有關的會計數據進行有意識的處理使這些數據反映的是操縱者期望表現的狀態這是在會計規則框架內行事因而是合法會計操縱。另一類則是不遵循會計規則的安排而在其框架之外進行會計操縱通常表現為對當前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嚴重違反這類會計操縱是非法會計操縱它所生產出的會計信息則不具真實性即是“失真”的會計信息。

基本信息

成因

會計操縱會計操縱
(一)會計準則的不完備性
會計準則作為一種由政府出面強制制定的契約,不可能包容所有已發生、將發生的會計事項總會存在空白和模糊地帶即使再完善的準則,它也具有不完全性它的缺陷不只是技術性的更是各利益相關方相互間多次博弈的結果,為使準則能夠在各利益相關方之間求得平衡就必須放寬會計準則對一些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可操縱的空間。另外,會計準則與會計社會實踐之間的時滯性常使會計準則落後於會計實踐這些都為會計操縱提供了可能性。
(二)經濟利益驅動
控股股東對待會計信息的態度並非總是對其監督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及時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控股股東極有可能濫用控股權操縱會計信息,以達到自利的目的。而對於經理人來說經營業績常被直接或間接用來作為激勵經營者的評價標準而經營業績的好壞主要通過會計收益指標來確定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一條非常便捷的途徑就是:通過操縱會計數據粉飾會計報表人為提高經營業績從而增加自己的報酬
(三)會計從業人員與事務所缺少獨立性
中國目前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是以用人單位自己管理為主會計人員行為受制於管理當局會計人員作為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其獨立性的缺失必然為惡性的會計操縱提供更多的機會。會計師事務所本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中介機構以超然的立場對公司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但現狀是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是會計師事務所的“衣食父母”管理層一手操縱著會計信息會計師事務所反倒成了“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工具其獨立性的缺失使得非法會計操縱行為進一步升級。

手段

(一)虛構資產或經濟業務調節利潤
利用虛擬資產作為“蓄水池”在費用和損失實際發生時不及時確認、少攤銷已經發生的費用或損失或考慮到公司的承受能力而暫時掛列為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等科目人為調節報表的利潤
虛構經濟業務更是企業調節利潤的常見手法。為了虛增利潤企業往往會採取偽造購銷契約虛擬客戶虛開銷售發票,虛構銷售收入使得公司確認的收入遠遠大於實際銷售收入。如銀廣夏集團就是通過偽造購銷契約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人為製造了大量的主營業務收入創造了巨額利潤。而另外一些公司出於逃稅目的故意隱瞞利潤常見的手法有採取虛構進貨虛列製造成本降低銷售毛利等。
(二)虛假確認收入、費用
提前或儘可能多的確認收入減少費用是上市公司增加利潤的重要手段混淆會計期間延期確認收入多記費用也是企業用以隱瞞和轉移收入、偷稅逃稅和以豐補歉調節利潤的慣用手法。具體的表現方式有:
1、虛增、虛減收入。擅自擴大或縮小收入入賬範圍人為製造收入或隱瞞收入將不該確認的收入提前確認或將已實現的收入不入賬。
2、虛增成本費用。擅自擴大成本開支的範圍和標準人為調整期間費用將不該列入本期的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列入本期費用中。
3、虛減成本費用。主要手法有擴大費用資本化的範圍遞延當期費用提前確認費用等。
(三)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調節利潤
目前中國會計政策的變更成本低許多情況下管理當局進行會計變更的動機並非為了使會計信息更真實而是為了操縱利潤。常用的手法有:
1、任意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和折舊時間降低折舊率從而降低本期成本費用高估資產價值虛增當期利潤。
2、長期潛虧掛賬。對該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資產不提減值準備推遲處理這些賬戶的餘額為了提升公司近期的業績使其長時間掛在賬上利潤水分極大公司虛盈實虧。如很多公司的應收賬款長期掛賬
3、巨額沖銷。提前確認以後年度的損失利用會計政策的鬆動性大提資產減值準備來個所謂的“大洗澡”也是上市公司“保牌”的一種高招。讓第一年或第二年虧夠以免遭到第三年虧損被“摘牌”還美其名曰“長痛不如短痛”旨在減少以後期間的盈利壓力。

操縱層次

會計操縱會計操縱
一、低級操縱
會計欺詐——公然違反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行為
這一級別的操縱的顯著特徵是管理當局虛構交易事項也就是“不做假賬”里的“假賬”。發生這類會計操縱是因為會計人員素質差?這與會計人員素質沒有多大關係完全是掌握政策決定權的管理當局的行為。只要翻看近幾年典型的造假案就不難發現這類操縱都是明目張胆地捏造事實,從而做大業績沒有一家一件是因為會計人員的素質差造成的。那么是會計人員的獨立性有問題出現所謂“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這也是沒有充分理由的。決定會計信息的最本質因素是看誰有會計政策的選擇權一個大家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會計政策的選擇權是由管理當局全盤掌握的。既然這樣,會計人員只是一個執行者執行管理當局的命令是他們的職責所系。所以,這類操縱行為的發生與會計人員的獨立性關係不大。有人認為,會計人員應該和違法違規行為做鬥爭從理論上講會計人員確有這個義務但現實卻困難重重。不錯作為會計人員應該遵守《會計法》但讓他和管理者的違法行為對著幹誰替他承擔由此所造成的後果?所以新《會計法》認識到這個問題抓住了管理當局是會計信息的主要責任人這一要害,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對於被審計企業的這類造假行為審計人員只要保持適當的職業謹慎和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式就能發現。因為對於各項收入的確認必須有有效的銷售憑證而虛假銷售收入的記賬憑證後面沒有有效的原始憑證做支持稍微有些財務常識的人都會識別。所以這種操縱在財務報告裡出現要么是審計人員根本沒有實施最基本的審計程式要么是和管理當局沆瀣一氣。不論那一種審計人員都要承擔法律後果。除非公司能夠繼續矇騙下去否則審計人員肯定也逃脫不了干係。就像彩虹橋等建築工程坍塌把後面的貪官污吏拖出來一樣這類操縱只要到了不能支撐的那一天肯定就會把後面狼狽為奸的會計師事務所拖出來。所以這類操縱是一種惡意的欺詐觸犯了刑律性質最惡劣一旦被查處企業的責任人和審計責任人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震動全國的瓊民源、紅光實業、大慶聯誼以及銀廣夏等就是如此。
上述操縱行為的發生多為管理當局和審計人員蓄謀的行為與會計制度設計的優劣、會計人員水平的高低以及審計人員的技巧等“技術”性因素沒有多大關係。因此根治的辦法也在“技術”性之外。只有靠健全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等制度對管理當局形成有效的制約力量以及強化審計機構的法律責任才有可能有效遏制這一級別的操縱行為。
會計操縱會計操縱
二、中級操縱
盈餘管理——法律和準則無可奈何的行為
這一級別的操縱其本質是不違背GAAP的形式卻違背GAAP的實質鑽GAAP空子的行為。或者說是披著GAAP的外衣進行違反GAAP實質的會計選擇行為。如中國上市公司的關聯方交易過程中的操縱行為就是如此。1997年被稱為“報表重組年”就是因為上市公司通過關聯方交易而玩數字遊戲。以此手段,許多上市公司甩掉了“ST”、“PT”的帽子,或者達到了配股生命線。這一級別操縱的本質是沒有真實的現金流卻能產生大量的賬面利潤。而監管機構看著上市公司玩數字遊戲卻無可奈何。從監管機構所處罰的全部情況下沒有一家由於這類操縱而受到查處。由於這一級別的操縱收益多多一個醜小鴨只要與關聯方之間進行資產置換一夜之間就會變成美天鵝而操縱的成本幾乎為零。因此它曾為中國上市公司包裝業績的首選。對於這一級別的操縱行為即使發現了也很難對其進行處罰監管部門和媒體眼看各企業操縱而“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蒲少平與世紀星源一案的判決結果。(蒲少平在2002 年《財經》上發表了《世紀星源症候: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操縱》一文揭露了世紀星源利用關聯方交易進行會計操縱的事實而被判侵權賠償對方損失30 萬元。)
當市場對低級別的操縱監管甚嚴操縱的成本很高時,管理當局就會青睞這一類操縱。所以中國上市公司的操縱行為從整體上看已經處於向中等級別的方向轉移之中而且也是今後上市公司操縱的主要領域
除了關聯方交易外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等領域都可能存在這類操縱行為。而這類行為的發生往往與以下因素有關:
(1)由於會計制度不完善留下模糊地帶使管理當局有機可乘。如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過程中的操縱行為就與會計準則不健全有關。
(2)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管理當局行使專業判斷必不可免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生這類操縱行為。如上市公司八項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
(3)經濟業務的複雜性使得局外人很難準確理解業務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管理當局就有可能憑自己所處的有利位置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會計政策。如融資租賃業務的處理。
(4)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的廣泛運用增加了管理當局機會主義選擇的可能。如對或有負債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等業務的判斷。
會計操縱會計操縱
(5)經濟業務的創新,出現會計準則的空白地帶,使得管理當局有機可乘。如衍生金融工具、商譽等無形資產業務的處理。
這一級別的操縱,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直接與會計準則的優劣相關。準則的漏洞越少或者說準則越完善就越能遏制這類操縱行為。中國監管機構針對關聯方交易的操縱行為先後修改了債務重組準則和配股條件使利用關聯方之間的債務重組來產生利潤的難度加大對此類行為產生了一定的防範作用。
(2)會計準則總是一份不完全契約總會存在空白地帶。所以即使再完善的準則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就是管理當局的誠信。也就是說,即使準則不完善如果管理當局是坦率和誠實的即如威廉姆森所言的“順從”的話它就會忠於經濟業務的本來面目不偏不倚地選擇適當的會計政策。相反則容易導致人為的操縱行為。
對這一層次的治理,既取決於企業內部治理制度和外部監管制度的約束還取決於會計準則質量的不斷提高最後還要靠管理當局本身的誠信。
三、高級操縱
感覺管理——一種非常隱蔽的操縱行為
這一級別的操縱大多是在信息揭示過程發生的。它旨在影響投資者的心理、信念和感覺以達到操縱股價的目的。這種行為往往是審計人員也無法覺察信息中介機構也難以辨別投資者經常被“蒙在鼓裡”整個市場受這種行為的誤導而不知。即使被發覺也不會受到監管機構的任何制裁。很明顯這種行為一般發生在很發達的資本市場上因為在有效市場上投資者不能被低級別的和中級別的操縱行為所系統地“蒙蔽”他們能夠看穿會計政策選擇背後的東西。例如投資者會對照“正常”的應計項目給“非正常”的應計項目打折扣(Paul.Healy,James M.Wahlen,1999)。
會計操縱會計操縱
所以當市場對管理當局的信息甄別能力越來越強時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管理當局進行會計操縱就會向高級別方向轉移。很明顯這樣的操縱行為在中國目前的資本市場上還沒有用場也不是影響投資者的有效手段只有在西方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市場上才會發生。下面通過分析一篇實證研究文章來窺探這一級別操縱的基本特徵。
《盈利宣告中策略性基準:有選擇地揭示前期盈利成分》(Catherine M Schrand,Beverly R.Walther,2000)一文中研究者揭露了管理當局通過策略地揭示前期盈利項目來影響投資者的心理和感覺。作者研究了前一年有非經常發生的項目但在當年沒有這些項目的公司的揭示策略問題。因為這些公司在策略性選擇盈利基準時有很大的空間。
所有公司在當期盈利宣告中一般都以前期盈利作為當期比較的基準。如果當期盈利不包含任何非經常發生的項目,那么就應該對前期盈利中非經常項目進行調整以使當期和前期盈利更加可比。這個調整也因為由於前期“調整”的盈利更好地代表了一致性盈利在預測未來盈利時比臨時性的盈利將會得到更大的權重。而實際情況往往是經理在盈利宣告時對前期盈利中的非經常項目卻進行策略性宣告(機會主義揭示)。具體說來如果經理的目標是為了突出當期盈利的最大變化(最大化目標)而前期盈利中非經常項目如果是損失揭示損失就會使前期盈利基準增大(因為非經常損失是前期盈利的減項所以剔除它就會使前期盈利基準增大)這樣經理就不會單獨揭示非經常項目否則就會使當期盈利呈現不利的變化。相反,如果前期非經常項目是利得揭示利得將會使前期基準減小(非經常利得是前期盈利基準的加項所以揭示它等於剔除它使得前期盈利基準減小)這樣就可以突出當期盈利最有利的變化。所以出於最大化目標考慮經理就會策略地揭示前期非經常項目的利得。
會計操縱會計操縱
這種揭示策略在美國的資本市場上不是偶然的。證據表明許多公司對其他與盈餘相聯繫的項目揭示也存在著操縱行為。(以下事實轉引自史蒂芬.A.澤弗1999)如華爾街雜誌批評華斯特管理當局在1997年揭示了1996 年的盈餘包括了非經常項目而這些項目在當時的公司盈餘發布中沒有揭示。這些非經常項目包括企業出售利得保險索賠收益折舊的降低以及災害損失的賠償 (Bakley 1997)。同樣,索尼和家比利資產管理公司也被指責策略性選擇基準使當期盈利以十分有利的態勢呈現出來在盈利宣告中策略性選擇基準似乎不被限制(Mcgeehan1999)。
這一種操縱形式在於經理策略性地揭示前期非經常發生的項目,既不違反GAAP也不違反監管機構的會計信息揭示規範。且它管理的不是具體的盈餘大小而管理的是投資者盈餘的感覺。所以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更隱蔽、更高級、更精緻的會計操縱行為。這一級別的操縱有如下幾個特徵:
(1)這種操縱其形式普通投資者難以識別。它通過操縱投資者對盈利的感覺而影響股票價格。
(2)如果管理當局操縱的主要形式都轉移到這一級別的話可能是資本市場效率提高的一個信號。正如上面所分析,當低級別和中級別的操縱都不能奏效時管理當局就會轉移“戰場”。中國資本市場操縱行為正處於低級和中級階段,發達的資本市場可能處於中級和高級的操縱階段。
(3)這一級別的操縱迫使人們加深對信息觀的認識。信息觀認為,股票價格是投資者預期、信念和感覺的函式。所以不改變盈利的大小而改變對盈利的感覺照樣可以影響股票的價格。而計價觀認為股票價格與會計盈餘之間存在著線性聯繫。從上述過程看信息觀更深刻地反映了股價與會計盈餘之間的聯繫。
(4)目前的會計準則和監管規則對這一類別的操縱尚沒有有效的防範措施。當這一級別的操縱成為主要的操縱形式時就要制定新的準則來規範這類行為。所以這代表了未來準則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說如果在將來資本市場上,會計方法的不同選擇職業判斷的不恰當使用都不能影響投資者時投資者都能看清這些方法背後的東西時會計準則的空間和彈性問題就不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準則關注的可能是如何規範管理者對投資者感覺操縱的問題了。

操縱對策

會計操縱會計操縱
(一)改革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進一步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改革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使公司真正成為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建立合理的經理人激勵約束機制和業績評價方法,激勵經理人集中精力搞經營,最大化股東利益,使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完整有效。有步驟地使不能流通的股權流通起來,解決目前的“一股獨大” 問題,引進機構投資者,使股權的結構更趨合理,形成一個“股權制衡”的局面,完善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強化公司的內、外監督機制。總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將在源頭上減少會計操縱行為的發生。
(二)完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
中國正處在經濟的轉型時期,新生產業不斷湧出,公司間的經濟往來日益複雜。會計法規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除了借鑑與引進國外先進的經驗外,還要注意與本國的國情相結合,它的建立應該是利益相關方多次博弈的過程,使之真正成為各方都認可、對各方都有約束力的法規。
權衡好會計制度的統一性和靈活性對於各種處理方法的具體適應場合應儘可能地明確規範減少會計處理方法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努力消除法規、制度中的“盲點”準則的漏洞越少或者說準則越完善就越能遏制會計操縱行為。
(三)嚴格執法加大處罰力度
根據人是“有限理性經濟人”並“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經濟學假設,其行為必定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增加經營者和大股東會計操縱的風險減少其風險預期收益使會計操縱者預期的風險成本大於風險收益這不僅要求不斷完善法律體系加強社會監督力量提高審計質量儘快落實民事賠償制度而且一定要嚴格執法對造假的高管人員、控股股東進行嚴懲同時對協同造假的註冊會計師處以重罰以上措施將有效遏制惡性會計操縱行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