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婚嫁民俗

晉南婚嫁民俗

晉南各地婚俗雖略有差異,但基本上大同小異,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具有鮮明的區域民俗特徵。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地處山西南部汾河兩岸的晉南一帶,其婚姻嫁娶基本上以古老的"六禮"為藍本,歷朝有所

晉南婚嫁民俗晉南婚嫁民俗
變更,至明清初步定型,延續至今。晉南各地婚俗雖略有差異,但基本上大同小異,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具有鮮明的區域民俗特徵。
一、說媒定親

傳統婚俗要求格守封建禮教,依從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講究門當戶對。男女成親必須請託媒人,雙方不得私定終身。在曲沃侯馬一帶,男女雙方同意了,還要請媒人吃"允親面",先到女家吃,吃過喜面,即為女方肯定。再到男家吃,除面之外,有的男家還讓吃雙層蒸餅中間夾菜的"雙合子"。
二、換帖、納彩

龍鳳喜帖是男女締結姻緣的憑據。所以,雙方交換庚帖之後,男方還必須下"求婚帖",托媒人向女家求婚。如女家同意也要回"允婚帖",貼上寫明三代名諱及與婚姻有關的情況。到了民國初年,規定男女雙方均需到當地縣衙遵章納稅交款,領取定婚證書,俗稱"龍鳳宮帖",上面同樣寫有雙方姓名、年庚及家長、媒人情況,加蓋官方印章,證明婚姻取得合法手續。

納彩,俗稱過禮,男方要給女方一定的財物,如銀元、綢緞衣服、八副羅裙、鞋面、紅綠手帕等,一般要湊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也回奉一些簡單的禮物,如"蓮生貴子"面人一個,面石榴十個,紙包麩、鹽十包,其民俗象徵意義是預祝婚後連生貴子,多子多福。食鹽帶回男方後,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表示婆媳、姑嫂之間有"嚴(鹽)法。",全家老少有"福(麩)氣",同時,鹽與緣諧音,包含有緣份的意思,希冀婆媳、妯娌關係親密。這些贈品禮輕意重,寄託著人民的善良願望。

三、請期、親迎

請期,民間俗稱"看日子"。男家先根據《婚娶周堂圖》選一個吉日,把婚期寫在紅貼上,請媒人送給女方徵求意見。女方認為不犯忌諱,婚期即定。

待嫁姑娘在結婚前一、二日要由"全福人"開臉,即用兩條線反覆絞合,把臉上及兩鬢的汗毛拔除,新娘子愈加聰俊漂亮,表示處女生活已經結束,新生活即將開始。

結婚那天,新郎帶著樂隊和娶親人馬到岳家迎娶新娘,謂之"親迎"。其情形頗為壯觀:前面是彩旗招展的儀仗隊,旗上繪有"飛虎"、"青龍"圖象,接著是一群吹鼓手鳴鑼開道,有的挑著燈籠,有的舉著"迎避"、"肅靜"的大牌,緊跟著的是為新娘準備的"花轎"和新郎乘坐的"官轎",沿途鼓樂齊鳴,旗旗招展,浩浩蕩蕩,氣勢非凡。

迎娶的隊伍到了女家,新郎先叩拜神子,再叩拜岳父岳母和親朋好友。然後起轎返回。返回的時間,洪洞新絳

晉南婚嫁民俗晉南婚嫁民俗
都是傍晚,沿襲古代"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而陰來也。"(《酉陽雜俎》)其根源可視為搶婚制的遺風。新娘上轎前坐過的凳子,母親要趕快坐上,以防止把娘家的福氣帶走。

新娘從家門到上轎都要在地上鋪席,腳上穿著繡花鞋,鞋底貼著紅紙鞋樣,上轎後才剝掉。新娘上轎時,照例都要號啕大哭,謂之"哭嫁"。這一方面是真情的表露,新娘自幼生長在父母身旁,骨肉情長,猛然分別,女兒將做人妻,出於對未來生活的擔憂與恐懼,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自然情意綿綿、難分難捨,不由得涕淚交流,痛哭一場。 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心理上的迷信,當地人認為新娘上轎不哭,娘家就不興旺,民諺有:"女兒哭一獎,娘家富一富。"臨走哭嫁被認為是吉利的事情,有的新娘沒哭,娘家人佯裝要打的樣子,讓新娘哭出聲來。哭,成了特定的民俗慣例。

抬轎的隊伍,一路上不許轎子落地,以防不測。據說,這起源於"梁祝"傳說:祝英台出嫁那天,路過梁山伯墓,請求下轎觀看,結果跳入墓穴,梁祝化為雙蝶。民間從反面理解,認為祝英台的死是停轎所致,所以形成了出嫁途中不停轎的習俗。俗話說:"抬轎的管抬轎,不管新娘尿不尿。"意思是新娘再有要緊的事,也不許中途下轎。

三、拜堂、坐帳

迎娶的花轎回來,停放在大門口,新娘先把藏在長袖裡的饅頭投擲給眾人,人們爭相搶奪,以為吃了新娘的饅頭牙不疼。有的小孩牙沒出來,也趁機讓新娘給摸一摸。下轎時,新娘由兩位"全福人"攙扶著,身著鳳冠霞帔,蒙著紅蓋頭。新郎長袍馬褂披紅插花,用紅綢牽著新娘。

此時,有二人用紅布袋鋪地,前後傳遞,讓新娘在上面走過。還有人手抓五穀雜糧,不時撒在新娘身上,口裡吟誦:"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進大門大吉大利,進二門萬事如意。"在大門口放置一盆火和一個馬鞍,讓新娘跳過去。跳火盆,這寓意婚後日子紅紅火火;跨馬鞍,則是祈求夫婦白頭偕老,日子平安,而且讓新娘懂得規矩,做到"好馬不備二鞍,為女不嫁二男"。

等到吉時,舉行結婚典禮,俗稱:"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後夫妻交拜。

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典禮完畢,要讓新娘蹲尊子,俗稱"蹲新"。辦法是,用護裙把凳子包上,新娘由伴娘扶著一站一坐,這時調皮的青年在背後趁機把凳子抽掉,如伴娘照呼不周,新娘就會蹲在地上,引起鬨堂大笑。民間流傳著兩句順口溜:"今年蹲尊子,明年見孫子。"所以"蹲新"之後,有人趕快把凳子送給婆婆抱一會,期望早抱孫子。

拜堂完畢,新郎新娘進洞房飲過交杯酒,接著二人手拉手繞炕轉一周,俗稱"拜四角",意在禱告送子娘娘早賜恩典。他倆邊走邊誦:"拜-一拜--拜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兒多著女少看,婆夫兩個常好著。"然後,新郎退出,新娘上炕面對牆角端坐,稱為"坐帳"。這時,新娘手裡拿著秤桿,懷裡抱著蔑筘,隱含今後辦事像秤一樣公平,不偏不倚,且心靈手巧,辛勤操勞。

四、鬧洞房、回門

洞房花燭之夜,各地都有鬧洞房的習俗,晉南謂之"討媳婦"。俗話說:"三日之內無大小",意即在新婚三天之內,平輩、長輩、晚輩都可不拘禮節,前來湊熱鬧。不過,鬧洞房以同輩份的人最多,長輩較少。結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皆大歡喜",參與鬧洞房的親友,即使有過分之處,也要忍耐,熱情款待。

例如,有的地方,讓新郎新娘說出羞於出口的話,如新郎說:"腳蹬炕沿吃餛飩,先問親人和誰親。"女的必須對答:"呀呀依,憨呆子,不和你親和誰親?"有的是讓新郎新娘做一些親熱的動作。鬧房結束,淘氣的青年還要"聽洞房",竊聽新郎新娘的秘密,做為來日逗趣的笑料。如果沒人聽房,主家就有意在窗台下放把掃帚避邪。

新娘回門,一般為婚後第三天,新郎也同去岳家認親。回門時有的仍坐轎子,有的改為騎馬。進娘家門時,還要跳火避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