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硬木家具

明清硬木家具是中國明朝和清朝流行的木製日用家具。多選用南方出產的優質名貴木材黃花梨、紫檀、鶒木、鐵力、櫸木等為原料。因這類家具木質堅硬緻密,色澤幽雅,紋理美觀,故統稱為硬木家具。

明清硬木家具

正文

中國明朝清朝流行的木製日用家具。多選用南方出產的優質名貴木材黃花梨紫檀、鶒木鐵力櫸木等為原料。因這類家具木質堅硬緻密,色澤幽雅,紋理美觀,故統稱為硬木家具。其製作歷史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自明朝一直延續到清朝前期,約自14~18世紀初,是中國古家具發展的最高潮,形成了在藝術造型、工藝技巧和實用功能諸方面都日臻完美的明式家具,至今仍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後一階段自清乾隆年間至清末,由高潮逐漸轉入頹勢。這時家具製作工料雖精,但過於追求雕飾繁瑣和裝飾華美,失去了前一階段所具有的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隨著清朝的覆亡,興旺了達 5個世紀之久的明清硬木家具的歷史宣告結束。
明式家具的品種和形式繁多,可分為 5大類:①椅凳。包括杌凳、坐墩、交杌、長凳、椅和寶座。其中大量使用的是椅子。椅子大體上分為靠背椅、扶手椅、圈椅和交椅。流行較多的是各類扶手椅,包括玫瑰椅、官帽椅和南官帽椅等。最舒適的當屬圈椅,明代又稱圓椅,其後背與扶手一順而下,線條圓婉而美觀,就坐時不僅肘部可以倚擱,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承,使人頗感舒適。王世襄藏明代黃花梨透雕麒麟靠背圓椅,是其中裝飾精美的佳作。至於寶座,則是帝王使用的坐具,故宮博物院藏紫檀有束腰帶托泥寶座,是僅存的明代珍品。②桌案。包括方桌、條案、書桌、畫案及形制較小的酒桌、半桌、小型香幾以及放置在炕上使用的矮足炕桌、炕幾和炕案等。明式桌案,仍沿宋代家具的傳統,簡練渾樸。書桌、畫案多不設抽屜。由於源於傳統的大木樑架的造型和壺門須彌座式造型兩個系統,因此發展為無束腰和有束腰兩種造型,前一種造型的桌案,腿足直落地面,後一種造型的腿足作出馬蹄和托泥。③床榻。包括榻、羅漢床和架子床。與床組合使用的是腳踏,羅漢床前的短而成對,架子床的獨一而修長。④櫃架。包括架格、亮格櫃、圓角櫃和方角櫃等。⑤凡不歸入以上 4類的家具,可列入第 5類,有屏風、悶戶櫥、箱、鏡台、衣架、盆架等。其中也不乏有制工精美的佳作,如傳世的明黃花梨衣架,其中牌子由 3塊精工鏤雕的鳳紋絛環板構成,造型優美而實用。
明式家具除選材講究和設計優美外,製作工藝方面的突出特點是精密巧妙的榫卯結構。最常使用的榫卯結構,包括拼合薄板使用的“龍鳳榫加穿帶”,攢邊裝板使用的“攢邊打槽裝板”,連線弧型彎材的“楔釘榫”,腿足與束腰、牙條結合的“抱肩榫”, 還有“霸王棖”、“夾頭榫”、“插肩榫”、“走馬銷”等。
明清硬木家具以其古樸典雅的藝術魅力,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注意,如德國艾克曾編有《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中國的楊耀也於1942年發表論文《中國明代室內裝飾和家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加強了對傳世明式家具的蒐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1985)和《明式家具研究》兩書的出版,代表了當前明式家具研究的水平。

明清家具術語


與梡、俎同,見“梡”。賀循曰:“古有腳曰梡,加腳中央橫木曰蕨”。蕨即“嶡”。
栒虡
同“簨虡”,亦作“筍虡”。古代懸掛鍾磐的木架。其木直立者為虡,橫牽者為栒。見《爾雅·疏》。沈約《梁雅樂歌·A雅》:“雲箛清引,栒虡高懸。”

古時畫有斧紋的屏風。
攲案
可躺著看書的斜榻。相傳漢末曹操初作攲案。南朝梁劉孝綽《昭明太子集·序》:“猶臨書幌而不休,對攲案而忘怠。”宋周邦彥稱為倚書床。參閱元陸友《研北雜誌》下。
腳牙與鉤子頭
明清家具術語。椅子前腿和桌子腿部的內側,常有一條E1腳的直桿,上端與橫棖和短柱組成一組構件,這根或長或短的條桿名曰“E2腳牙”。E3腳牙的兩個端頭又有各種形式的變化,常見的一種是階鈞的卷珠。名曰“鉤子頭”。
桯凳
一種長凳,也叫“春凳”。章炳麟《新方言·釋器》:“今淮南謂床前長凳為桯凳,桯讀如‘晴’,江南浙江音如“檉”。參見“春凳”條。
楎椸
古時衣架的名稱。
槅子
槅子又作“擱子”,是類似書架式的木器。中分不同樣式的許多層小格,格內陳設各種古玩、器皿,故又名沉香佛珠為“十錦槅子”、“集錦槅子”或“多寶槅子”。

《說文》:“安身之坐者”,《廣雅》:“棲為之牀”。《易·剝封》:“剝牀以足”。《注》“牀者,人所以安也。”《通俗文》:“八尺曰牀。”《釋名·釋牀帳》“人所坐臥曰牀,牀裝也。所以自裝載也。”可見牀即床,是可坐可臥的家具,主要是,供人睡眠用的。古人亦有謂坐榻、交椅等曰床的,見“胡床”、“繩床”、“藜床”。
“廣式”家具
“廣做”的家具俗稱“廣式”家具。廣式家具從清代中葉形成自己的風格起,便一直是“清式”家具的典型款式之一。明未清初,由於西方傳教士大量來華,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廣州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我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戶。至清代中葉,商業機構的建築已大都摹仿西洋形式,宮府、民居也多效仿,形成了一股空前的“西洋熱”。與建築相適應的家具,也逐漸形成了時代所需要的新款式。於是,用料粗大、體質厚重、雕刻繁縟的所謂“廣式”家具風行起來,成為一種“潮流”,而對我國原有的傳統家具式樣發生過巨大的衝擊作用。如束腰、家具腿足加重雕刻;裝飾花紋採用當時流行的“西番蓮紋”。
“京式”家具
“京仿”的家具俗稱“京式”家具。京式家具到清代中葉時已完全形成了與明式家具不同的裝飾風格,成了“清式”家具,故京式家具常常都是清式家具。參見“清式家具”。
“詹式”家具
宋人詹成,精於家具種小件製件,尤善雕刻。其木工技藝,“精妙無比”,“所造鳥籠,四面花板”,“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悉俱備,其細若鏤”(陶宗儀:《輟刺隊》、《人名大辭典》)。“蘇式”家具的几案,中有一種“詹式”,據傳即為詹成創製的式樣。形制古樸,結構洗鍊,做工精良。故將這類式樣的家具稱作“詹式”家具。
“四喜”做
明清櫥櫃等家具,側板與背板往往面積較大,常採用十字檔形式分隔後,改用面積較小的四塊板材構成。江南工匠稱之謂“四喜”。也有採用兩個橫檔或豎檔後,改用三塊板材的,則稱“三喜”。
“一封書”式櫃
小型的方角櫃,櫃頂上面沒有頂箱,體形方正平直,猶如一套中國的木版書。故又稱其為“一封書”式立櫃。
安陽出土隋代瓷凳
安陽張機墓山土。瓷凳長9.3厘米、寬4厘米、高3.5厘米,為殉葬用品,同瓷凳一起出土的還有瓷案、瓷憑几、瓷櫃(正面有鎖飾)、瓷椅和瓷棋盤等。這套瓷器小家具是目前發現唯一的隋代家具。
半出腿
一般屏座類家具立柱下著地部分所設木拖的前後長度相等,所謂半出腿是指木拖只設前半部分。這是清代雍正時期出現的一種做法,主要可使屏風或插屏等更靠牆安置。這種做法俗稱“半出腿”,是清代宮廷家具的典型式樣之一。
槳腿
屏風、衣架等立柱前後相對稱的牙子,清代則例稱為“壺瓶牙手”。北京匠師稱其為“站牙”,蘇州地區匠師稱之為“耳朵”。“槳腿”一語見於《魯班經匠家鏡》,含意皆同。
承腳
椅下承腳的矮榻,宋名踏床子,或名腳床子。《宋會要輯稿輿服》:“英宗治平元年(1064)六月六日樞密院參詳列皇太后駕出合設護衛等御龍直至寬衣天(按為‘文’之譌)武人數並同章獻明肅太后故事,其抬從物拈衣箱差輦官打椅子,踏床子……”簡作踏床,《宋史》卷一百四十四儀衛志二宮中導從之制條:“五代漢乾祐中(948—950)始置立輦十六人,捧足一人,掌扇四人,持踏床一人,並服文綾袍,銀葉引腳蹼頭……”或名腳床子,朱彧《萍洲可談》(罷海金壺木)卷一:“宰相禮絕庶官,在都堂,自京宦以上則坐,選人立白事。見於私第,選人亦坐,唯兩制以上點茶湯,入腳床子。”參閱宿百《白沙宋墓》注〔54〕條。
冰盤沿
明式家具常用的線腳之一。“冰盤沿”是上部噴出、下部收入的一類線腳的統稱,近似一般瓷盤盤邊的斷面輪廓。
撣椅
指僧人打坐用的椅子。比一般扶手椅大而闊敞。明《遵生八箋》:“禪椅較之長椅,高大過半,惟水磨者為佳。斑竹亦可,其制惟背上枕首,橫木闊厚,始有受用。”
筆梗椅
步障
用以遮蔽風塵或視線的一種螢幕。《晉書·石崇傳》:“崇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作紫絲步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鄣)五十里以敵之。”《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謝道韞乃施青綾步障自蔽,申獻之前議,客不屈。”
攲案
可躺著看書的斜榻。相傳漢末曹操初作攲案。南朝梁劉孝綽《昭明太子集·序》:“猶臨書幌而不休,對攲案而忘怠。”宋周邦彥稱為倚書床。參閱元陸友《研北雜誌》下。
層式托牙
明式家具術語。馬鞍座身的扶手椅子,管腳棖與腳料交接處的牙子,常常隨馬鞍式分層做成階級,這一牙子名曰層式托牙。見“馬鞍座身”。
茶擔箱
是舊時一種專門盛放碗盞缸壺等飲具的箱櫃,附有燒水溫酒炊具,可以扛著搬動,大多在婚禮或出會中使用。喜事人家設此茶擔,專事供應全部的溫湯茶水,街坊鄰舍看熱鬧的也都可以來喝一碗喜茶,討個吉利。
車腳
明清家具術語。箱籠底部著地的木框結構稱“車腳”即“托泥”。
車圍子
江南民間供嬰孩或臥或坐的家具,四周設有欄桿,足底有小滾輪。大多用竹子製成,故亦稱“竹車”。
筆梗椅是將靠背椅的靠背背板轉換成若干根圓梗排列而成。明式家具中多見的是梳背椅。故也有把筆梗椅誤稱梳背的。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