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起義,是在斯巴達克領導下,羅馬共和國爆發的一次最大的奴隸起義。這次起義是古羅馬最大的一次起義,也是古代社會大規模奴隸反抗事件,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克起義失敗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沒有一個能夠聯合廣大受剝削民眾的總綱領;參加起義的羅馬社會各階層的社會成分和民族成分複雜,對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戰指揮上由於缺少經驗也有許多錯誤等。然而,這次起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起義的本身,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經濟危機,促使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帝制的過渡。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鬥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馬克思稱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 列寧也說︰“斯巴達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基本信息

歷程

起因

斯巴達克起義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73年的一個深夜。羅馬中部卡普亞城的角鬥士的鐵窗內突然發出可怕的慘叫,在靜寂的夜晚裡顯得格外悽慘。3名衛兵急忙趕了過去,隔著鐵窗厲聲問道:“乾什麼?找死啊!還不老實睡覺!”

一名角鬥士伸了腦袋說:“打死人了。高盧人打死了我們的夥伴。他被我們制服了,你們看該怎么處理他?你們不管我們就勒死他。”

衛兵拿著油燈一照,果然是死了一個人,另一個人正被幾個人反扭著手。士兵說:“把他交給我們吧。把死人也抬出來。”邊說邊開了門。說時遲,那時快,角鬥士們迅速擊倒他們,撥出他們身上的短劍,衝出牢門。沉重的鐵門被一扇扇打開,角鬥士們揮舞著鐐銬向屋外衝出。

“向維蘇威跑啊!”只見一聲高昂的呼喊聲劃破夜空,角鬥士們蜂擁著向外跑去,消失在夜幕中。

這次角鬥士起義的領袖是斯巴達克。他本是希臘東北的色雷斯人,生得英俊健美,勇毅過人,在一次反羅馬的戰鬥中被俘,淪為奴隸。因他聰明,富有教養,體格健壯,他的主人把他送進角鬥士學校,想把他訓練成一名出色的角鬥士。在角鬥士學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鬥士們的精神領袖。他利用一切機會勸說角鬥士們為自由而死,而不應成為羅馬貴族取樂的犧牲品。他組織了200多個角鬥士準備暴動的時候,不慎泄密,於是他決定提前行動,結果有78人衝出虎口。

隊伍壯大

公元前74年末—前73年初,斯巴達克起義軍迅速壯大,大量收容了坎帕尼亞省的逃亡奴隸、角斗土、破產農民,以及從羅馬軍團逃出的士兵,達1萬人,多次打敗了羅馬軍許多小部隊。起義從坎帕尼亞擴展到義大利南部阿普利亞、盧卡尼亞、布魯蒂烏姆地區。斯巴達克仿照羅馬軍隊的形式改編軍隊,除步兵軍團外,還有騎兵,以及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武器從敵人手中奪取或起義軍自己製造。軍隊指揮建立在民主(軍事長官會議和軍人大會)基礎之上。對士兵進行訓練,宿營和行軍都有嚴格的制度。 公元前73年秋,羅馬派大法官瓦里尼烏斯率軍隊討伐斯巴達克,結果遭到起義軍痛擊。

至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至6萬人。他進軍阿普利亞和盧卡尼亞,總兵力增長到12萬(其他史料為9—10萬)。 受起義軍的聲勢所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利烏斯率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正在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奴隸,包括斯巴達克,主張離開義大利,衝出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打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義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這種分歧使3萬起義軍離開了主力,在加爾加諾峰下(阿普利亞北部)全部被羅馬軍隊殲滅(死亡2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

斯巴達克軍隊雖已削弱,但他利用羅馬軍兵力分散作戰的弱點,將其擊潰。斯巴達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

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轉戰整個義大利。斯巴達克在南阿爾卑斯高盧省(北義大利)穆蒂納會戰中,擊潰了卡修斯總督的軍隊。斯巴達克本應越過阿爾卑斯山繼續北進,但不知何故,他竟中途折返,繞過羅馬,揮師南下。 為了粉碎斯巴達克軍隊,羅馬元老院再派統帥克拉蘇率兵4萬人進行征討。

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軍隊在義大利布魯蒂烏姆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企圖乘奇里乞亞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諾言,沒有向斯巴達克提供船隻,想利用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企圖亦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在起義軍軍營後面構築了一道防線,切斷了起義軍去義大利的退路。這道防線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里,寬和深均為4.5米),溝上築有圍牆。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強攻築壘,突破防線。斯巴達克在強攻中損失兵力約2/3。

斯巴達克起義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軍隊很快得到補充(達7萬人)之後,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奇襲義大利南部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直奔希臘,然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歐洲部分)。

羅馬元老院力圖儘快鎮壓起義軍,派遣格奈烏斯·龐培和瑪庫斯·路庫魯斯兩支軍隊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馳援克拉蘇。為了阻止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舉行總決戰。他以急行軍率軍北上,迎擊克拉蘇。在阿普利亞省南部一場激戰中,斯巴達克(6萬人)全軍被擊潰。斯巴達克奮戰在最前列,直至犧牲。約5000人逃往北義大利,被龐培殲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軍釘死在羅馬至卡普阿沿途的十字架上。流散在各地的起義軍,儘管沒有統一的領導,在義大利許多地區仍堅持戰鬥若干年。

起義原因

起義的主要原因是羅馬奴隸社會內部(即奴隸主和被剝奪人權、遭受殘酷剝削的奴隸之間)的階級矛盾。

列寧指出:“斯巴達克掀起的戰爭就是為了保衛被奴役的階級”(《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頁)。起義由倫杜魯斯·巴奇亞圖斯(卡普阿城)角斗學校逃出的一夥奴隸角鬥士(70餘名)發起。

角鬥士

“我敢打賭,拿長劍的準能得勝。”“拿匕首的能贏,瞧,他體格多健壯!我賭20塔侖。”觀眾席上的羅馬貴族們正在熱鬧地爭論著。

兩名年輕的角鬥士被帶進比賽場,開始殘酷的格鬥。他們用盾牌護著身子,尋找機會,用手中的武器刺向對方。突然,一方被刺,鮮血從他的肩部流了下來。

角鬥士角鬥士

“好,好!”“再來一刀,再來一刀!”觀眾台上的貴族瘋狂地大叫著。

終於,受傷的倒下了。只見台上的一個女巫站起來,她決定著敗者的命運。她的大拇指朝上,鬥敗者可以僥倖存活;大拇指朝下,鬥敗者當場被處死。只見她大拇指朝下,頓時,鬥敗者被殺死在鮮血浸濕的場地上。觀眾席中傳來一陣陣的歡呼聲。

這就是羅馬野蠻的娛樂方式——角斗。在羅馬,每年都要舉行爭鬥比賽,身體強壯的奴隸往被送到角鬥士學校培訓,然後在大劇場或公開場所彼此角斗,或與野獸搏鬥。而奴隸主貴族則在觀看角斗時得到快樂。

但是,角鬥士們受著密切的監視,一舉一動都受到嚴格的限制,他們的腳上還戴著沉重的枷鎖。他們的命運是注定死亡,因為他們隨時可能在競技場上喪生,他們實際上是緩期執行的的死刑犯人。

意義

起義軍沒有一個聯合廣大被剝削民眾的總綱領。然而,斯巴達克起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起義的本身,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經濟危機,加速了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過渡。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鬥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人民民眾爭取社會解放鬥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蹟。

點評

馬克思稱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說“斯巴達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在評價斯巴達克起義時列寧指出:“在許多年間,完全建立在奴隸制上的仿佛萬能的羅馬帝國,經常受到在斯巴達克領導下武裝起來、集合起來並組成一支大軍的奴隸的大規模起義的震撼和打擊”。

就當時來說,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奴隸制基礎。奴隸主被迫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並開始改變 控制奴隸的方法和對奴隸的態度。他們儘量收買不同種族的奴隸,避免把同族的奴隸集中使用,提防他們聯合在一起。奴隸主開始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隸就在這樣的方式下開始演化為“隸農”,而釋放奴隸的數目也漸漸增多。

上述情況到公元1世紀後就更為普遍。斯巴達克軍隊士氣高昂,作戰勇敢。其軍事學術特點是:力求外線進攻作戰,組織步騎兵協同,採取攻勢,力求奪取和掌握作戰主動權,在戰壓內巧妙運用部隊機動,行軍隱蔽迅速,伏擊出其不意,善於各個擊破。斯巴達克起義軍組織體制堅強,故能長期成功地抗擊羅馬精銳軍隊。

相關作品

1873年至1874年義大利作家拉法埃洛·喬萬尼奧里的歷史小說《斯巴達克思》。

1960年,史丹利·庫柏利克導演的電影《萬夫莫敵》稱為經典劇作。

2004年,羅伯特·道漢林(RobertDornhelm)導演再度重拍《萬夫莫敵》。

2010年,美國電視劇斯巴達克斯:血與沙

2011年,美國電視劇斯巴達克斯:競技場之神

2012年,美國電視劇斯巴達克斯:復仇

2013年,美國電視劇斯巴達克斯:詛咒者之戰

影響

斯巴達克斯起義基本上是一次奴隸的武力抗爭事件,由這件歷史事件可以看出當時羅馬人的奴隸制度下的悲劇。

由於斯巴達克斯的奴隸反抗事件讓羅馬發生相當程度的震撼,間接推動元老院提出部份保障奴隸權益的法律。當羅馬進入帝制時,解放奴隸中甚至有人能夠出任國家公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