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標準

工作標準

工作標準(work standards)是指一個訓練有素的人員完成一定工作所需的時間,他完成這樣的工作應該用預先設定好的方法,用其正常的努力程度和正常的技能(非超常發揮),所以也稱為時間標準。制定工作標準的關鍵是定義“正常”的工作速度,正常的技能發揮。

簡介

所謂標準,是用於比較的一種大家均可接受的基礎或尺度。工作標準(work standards)是指一個訓練有素的人員完成一定工組所需的時間,他完成這樣的工作應該用預先設定好的方法,用其正常的努力程度和正常的技能(非超常發揮),所以也稱為時間標準。

制定工作標準的關鍵是定義“正常”的工作速度,正常的技能發揮,例如,要建一條生產線,或者新開辦一項事務性的業務,需要根據需求設計生產運作能力雇用適當數量的人員。假定一天的生產量需達到1500個,則必須根據一個人一天能做多少個來決定人員數量。但是,一個人一天能做的數量是因人而異的,有人精力旺盛,動作敏捷,工作速度就快,還有一些人則相反。因此,必須尋找一個能夠反映大多數人正常工作能力的標準。這種標準的建立,只憑觀察一個人做一個產品的時間顯然是不行的。必須觀察一定的時間、做一定數量的產品,並觀察若干個人,然後用統計學方法得出標準時間。此外,即使經過這樣的一些步驟建立起了工作標準,在實際工作開始之後,也仍需不斷地觀察、統計,適時地進行修正。

設計作用

制定生產運作能力計畫

根據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所需的標準時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制定其人員計畫和設備計畫,包括設備投資和人員招聘的長遠計畫。也就是說,企業首選根據市場需求決定生產量,然後根據生產量和標準時間可決定每人每天的產出以及所需人數,再根據每人操作的設備和人員總數決定所需設備數量,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制定設備和人員計畫。此外,生產進度計畫的制定也需要有較精確的標準作業時間為基礎。例如,標準作業時間是決定生產周期的重要前提。

進行作業排序和任務分配

根據不同工序完成不同工作的標準時間,合理安排每台設備每個人的每天工作任務,以防止忙閒不均、設備閒置、人員閒暇的現象,有效地利用資源。

進行生產運作系統及生產運作程式設計

工作標準可以用來比較不同的生產運作系統設計方案,以幫助決策,也可以用來選擇和評價新的工作方法,評估新設備、新方法的優越性。

管理作用

作為一種激勵手段

用工作標準可以確定一天的標準工作量,如果想鼓勵員工多完成工作,可根據工作標準確定“超額”完成的工作量,並給予相應的獎勵。

用於成本和價格計算

以工作標準為基礎,可以建立產品的成本標準,這一標準又可以用來制定預算,決定產品價格,以及決定自製還是分包這樣的生產運作戰略。

評價員工的工作績效

比較一個員工在一段時間內的工作成績和工作標準,從而判斷他工作績效的好壞。

使用弊端

工作標準在工作設計以及許多管理活動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使用工作標準也有一些不利之處。

一是當工作標準的使用與工資掛鈎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工人說標準過高而反對工作標準,經營管理人員認為工作標準過低時也反對工作標準。事實上工作標準過高或過低均不好,它會給制定生產計畫、人員安排計畫帶來很多困難,從而給企業帶來損失。但是,工作標準的“高”與“低”實際上是一個相對的尺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立場上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工作標準的使用有一定難度。

二是認為工作標準缺乏對人的尊重,把人當作機器來制定機械的標準,因此主張採用“全員參與”等方法,不贊成使用工作標準。也有人認為,制定工作標準本身就要耗費相當的時間、人力和費用,其成本恰好與工作標準所能帶來的益處相抵消,甚至不夠抵消,因此得不償失。

三是,如果制定了工作標準,員工為避免企業將工作標準提高,即使創造了更好的新工作方法,也會保密,這樣難以使生產率提高。

報酬制度

計件報酬制度

計件報酬制度是根據一個人或一周的生產數量來決定其報酬,幹得多的多拿報酬,反之亦然。這樣,為了確定單件產品的報酬,首先必須確定一天的標準、公正的工作量,然後推出單件標準時間。一般是採取一些作業測定的方法進行作業測定以確定能代表大多數人正常水平的工作速度,在此基礎上確定工作標準和報酬水平。

個別激勵制度

計件報酬制度實際上也是帶有激勵性質的,對於每一個人、所作的每一產品都付給同樣的報酬(即按同樣的標準)。而個別激勵制度是指,只對那些有高度工作熱情、工作出色、超出一般正常的工作標準以外的那部分工作成績予以獎勵,支付額外的報酬。在這種制度中,通常有一個基本的工作標準,表示正常應達到的工作水準(主要指數量),這個數準也要靠作業測定的方法來決定。例如,工作標準為一天做50個產品,某工人一天做了60個,則多做的10個可按個別激勵制度另付報酬。這個報酬的比率可有多種,或高於正常收入(平均單件工資),或低於正常收入。

質量與報酬制度

在企業中實行帶有激勵性質的報酬制度時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這種制度的目的通常是為了鼓勵員工有更高的產量。但是,這樣容易使人產生忽略質量的傾向。試想如果一個工人一天的產量是標準產量的115%,但其中有20%的不良品,那么這樣的高產量又有何意義?因此,應該採取一些辦法,使質量和產量同時得到保證。這裡有兩種基本思路:一種是懲罰式方法,即出現不良品時減少工人應得的報酬,或者要求工人對不良品進行返修,返修時的工作時間按低於正常水平的工資支付。但後者的前提是不良品還有可能返修,在有些情況下是不可能返修的;另一種是激勵式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對於額外的努力付給額外報酬,報酬按兩個標準支付:數量標準和質量標準。

例如:一天的標準產量為1000個,日工資為30元(0.03元/個),超額部分每個的激勵工資為每個0.1元。質量標準是 95%為合格品。如果質量高於標準,則高於標準的產品每個另給獎金0.05元。這樣,假設某工人一天做了1040個,其中1009個是合格品,那么除月工資外,可得到的額外工資是0.1×9=0.9(元),質量上的獎勵工資是(1009-1040×95%)×0.05=21×0.05=1.05(元),所以這一天的工資為30元 0.9元 1.05元=31.95元。根據這樣的基本思想,還可設定出很多方法來。這裡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是:跟這種報酬制度有關的產品的質量是可以明確度量的。

條目提起

A類員工 GSP認證 PTS法UEP管理模式個人獎勵計畫互補思想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交易型領導產品質量設計人才選拔法企業有效內訓企業系統工程企業經營能力企業認證最佳化管理法作業測定克勞士比的四大定理 克勞士比的零缺陷管理克勞士比管理哲學公共關係公眾公關人員內部審計風險動作分析動作要素法勞動標準體系國家培訓獎模式多樣化員工姓氏商標 定量包裝定額標準資料實達集團審計質量控制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對比分析法 工作標準工作質量強迫選擇表德國歐倍德公司 戰略量化管理戴明博士質量管理十四法 戴明的質量管理法 扣繳義務人持續改善授權控制成本效率管理時間分析時間定額標準時間研究服務策略標準成本中心標準要素法溝通泰勒的差別計件制測量系統分析海爾企業文化渺觀管理物流成本物流標準化現代品質管理體系現場管理現場質量管理班組管理生產異常管理標準生產控制白沙集團皮京頓定理監督能力提高法目標考核法科龍集團 第三方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等級評估法組織剛性組織結構績效定量管理法績效考核績效計畫績效面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職位滲透職位管理能力管理質量信息跨國納稅人路徑-目標理論軟管理銷售物流零缺陷管理法預算管理高績效組織

計量學中

在計量學中,工作標準(working standard)是工作測量標準(working measurement standard)的簡稱,是指用於日常校準或檢定測量儀器或測量系統的測量標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