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制

守制

守制即守孝。舊時喪俗,凡父母或祖父母死後,子與承重孫(嫡長孫)自聞喪日起,不得任官、應考、嫁娶、娛樂,要在家守孝三年(以二十七月為滿),此即守制,意為遵守居喪的制度。

簡介

詞目:守制
拼音:shǒu zhì
基本解釋:[mourning] 舊時父母或祖父母死後,兒子或長孫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在此期間,不任官、應考、嫁娶等,叫做“守制”
詳細解釋:守孝,遵行居喪的制度。在守制期內謝絕應酬,不得應考,婚嫁,現任官則須離職。
王錡寓圃雜記》卷七:“ 成化 初, 緝熙 守制於家,大興土木,建第甚雅麗。” 清 李漁 《奈何天·慮婚》:“後來守制三年,不便婚娶。如今孝服已滿,目下就迎娶過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臨去時,執著我的手,囑咐我回去好好的守制讀《禮》,一切事情,不可輕易信人。”

概述

守制守制
守制是封建時代的喪禮名。死,正在穿孝期間須遵守儒家的禮制,謂之“守制”,俗說“守孝”,亦稱“讀禮”。其門門框的“堂號”上貼一藍(或白紙、或米色紙)條子,上書“守制”字樣。

功能

守制乃中國古禮,兒子在父母死後,要謝絕應酬宴樂,辭去公職,在家守孝三年。《論語》中就有“三年之喪,其已久矣”的話,可見此禮年代久遠,只是到了清朝末年,這一古禮才正式被人們拋棄,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遵守的時間要遠遠多於不遵守的時間。
守制三年守制三年

按照孔老夫子的解釋,守制之產生源於人們對父母的愛心和報恩,“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這一禮制延續了近三千年的時間,以社會功能學派的觀點,它除了有孔老夫子講的生成原因外,還一定有著另外的功能,正是這一功能保證了其生生不息。
從簡單的經濟常識來看,守制三年並不簡單,一個為生活所迫的家庭是做不出來的,因此它決不是普通老百姓的禮制,而只能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社會精英階層,即所謂的士紳家庭的禮制。歷史上對守制的記錄多見於出身在這些家庭的官員或準官員,他們之所以堅持,並不是由於他們有錢有地位了就特別善良特別地愛自己的父母,而是由於他們可以在這禮制之下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起源

守制之俗上古就有,《論語·憲問篇》: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已以聽於冢宰三年。”至周代,此俗已非常盛行了,並規定了許多應遵守的禮節:如《禮記·喪大記》載:“父母之喪,居倚廬,不塗,寢苫枕塊,非喪事不言,”“終喪不御於內”(見“居喪”)。
守制三年守制三年
周代以後,守制風習一直沿襲各代。明末顧炎武《日知錄》“奔喪守制”條,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明代“守制”的有關規定及其執行情況。云:“三代聖王教化之事,其僅存於今日者,惟服制而已。喪亂以來,浸已塗墜。竊謂父母之喪,自非金革,不得起復,著之國典,人人所知。其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之喪,並使洪武初平之制,許令改官拜赴,服滿補缺;其他雖持重服而不去官者,及大功以下喪者,京官許以素服朝參,不預慶賀;在外諸司,素服治事,祭祀宴會,俾佐貳攝之;未任之官,無得謁選;生員但發考,不赴科舉;庶人之家,不許婚嫁。十五月 滿復故。其他期功喪,宴會作樂者,官員罷職,士子黜退,仍書之申明亭,以示清議,庶幾民德歸厚,若夤緣乾請之風,亦不待而衰止矣。”清代守制之習,基本與明代相同。清·吳榮光《吾學錄初編》載:“《通禮》:凡喪三年者,百日剃髮,仕者解仕,士子輟考,在喪不飲酒,不食肉,不處內,不入公門,不與樂事。《會典》:不娶妻納妾,門庭不換舊符。《通禮》:期之喪,二月剃髮,在喪不婚嫁,九月五月者,踰月剃髮;三月者,踰旬剃髮。在喪均不與燕樂。”
守制習俗,在古戲曲中亦有述及。明《三刻拍案驚奇》第五回《烈士殉君難,書生得女貞》中有這樣一段敘述:明初有位叫鐵鉉的人,在山東當參政使時,非常仰慕高賢寧的為人和才幹,乃托人為他尋親。不料高賢寧“父死丁憂,此事遂已。”後鐵鉉被成祖所殺,高賢寧為報其知遇之恩,托紀指揮把鐵鉉二女從教坊中救出。紀指揮勸高賢寧與二女成親,高說:“與鐵尚書有師生之誼,不可。”紀指揮勸道:“足下曾言鐵公曾贈公婚資,因守制不娶。
守制三年守制三年
他既肯贈婚,若在一女,應自不惜,兄勿辭。”遂擇日成了親。元雜劇《竇娥冤》第一折:寫竇娥回想自己三歲喪母,七歲離父,十七歲與丈夫成親,誰料丈夫又亡的遭遇,淒淒地唱道:“莫不是前世里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招禍尤,勸今人早將來世修。我將這婆侍養,我將這服孝守。”古典名著《紅樓夢》中述及“守制”之俗頗多。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予興演說榮國府》說賈雨村在林如海家教黛玉念書,“看看又是一載有餘。不料女學生之母賈氏夫人一病而亡,女學生奉侍湯藥,守喪盡禮,過於哀痛,素本怯弱,因此舊病復發。”第四十六回《尷尬人難免尷尬事,鴛鴦女誓絕鴛鴦偶》中當賈赦用“遲早也逃不出我的手心”一類話,威脅逼婚不從的鴛鴦時,鴛鴦竟然也以“守制”之俗作為抵擋厄運降臨的武器。她這樣對平兒和襲人說:“老太太在一日,我一日不離這裡,若是老太太歸西去了,他橫豎還有三年的孝呢,沒個娘才死了,他先弄小老婆的,等過三年,知道又是怎么個光景,那時再說。”在古代皇帝或后妃死了,臣、民也得守制。《紅樓夢》第五十八回《杏子陰假鳳泣虛凰,茜紗窗真情揆痴理》就寫道一位老太妃“薨”了,“凡浩命等皆入朝隨班,按爵守制;敕諭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內不得筵宴音樂,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此回寫“國喪”。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死金丹獨艷理親喪》又寫寧府遇賈敬吞丹而死的。親喪”。寫道:“賈珍、賈蓉此時為禮法所拘,不免在靈旁籍草枕塊,恨苦居喪。”可是賈珍賈蓉哪裡是居喪守制之人,“人散後,仍乘空在內親女眷中廝混”一句話,活畫出這父子二人的醜態。

守制期間

孝子須遵禮做到如下幾點:
(一)科舉時代,不得參加考試
(二)不締結婚姻(不娶不聘),夫妻分居不合房。
(三)不舉行慶典。如不能慶壽(辦生日)、給小孩辦滿月或百日等。
(四)新年不給親友、同僚賀年,並在門口貼上“恕不回拜”的字條(有於過“破五”方往賀,但不拜叩的)。漢人過年時,在門楣上貼上藍燈花紙的掛簽,貼藍對聯,上書哀輓行孝之詞,如“未盡三年孝,常懷一片心”。有門心的一律貼藍紙,上書“思齊思治,愚忠愚孝”,以代替“忠厚傳家、詩書繼世”之類的對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