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

拙:笨。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基本信息

成語信息

注音:(dàqiǎoruòzhuō)
解釋:拙:笨。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出處:《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譯文:先秦·李耳《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用法:主謂式;作定語、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示例:馬南邨《燕山夜話·藝術的魅力》:“真正的大畫家,卻是~,獨創新面貌。
近義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反義詞: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定語、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拙,不能讀作“chū”。
成語辨形:拙,不能寫作“絀”。

成語出處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像老子像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的美學觀點。意為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語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裡老子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分析了巧與拙的辯證關係。認為真正的巧不在於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於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在這種順應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雖本意不在審美,而在說明“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但它卻恰恰說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藝術創作所具有的特徵。任何杰出的藝術作品都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高度統一。在老子提出“大巧若拙”之後,巧拙的辯證關係問題逐漸成為中國美學經常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老子說:“最圓滿的好似欠缺,可是它的作用永不枯竭。最充實的好似空虛,可是它的作用永無終極。最正直的好似彎曲,最靈巧的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會辯說。疾走能戰勝寒冷,安靜能克服暑熱。”。

英文解釋

Greatartconcealsitself--acapablemanpretendstobestupidinordertoavoidjealousy.Greatwisdomappearsstupid;Amanofgreatskillislikeanidiot;Agreatintelligentmanlooksdull.
例句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大巧若拙的人。
Youcanseefromthis,heisabigmanwhich.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