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2006年周艷執導電視紀錄片]

大國崛起[2006年周艷執導電視紀錄片]

《大國崛起》是由周艷執導的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於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首播 。 該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了國家崛起的歷史規律。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大國崛起劇照集二 大國崛起劇照集二

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地連成了一個整體,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和了解,也展開了相互的競爭。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台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 。該片解讀了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分別詮釋了各大國500年的興起史,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一步尋找鏡鑒,意在“讓歷史照亮行程” 。

分集劇情

第一集 海洋時代(開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15世紀,歐洲大陸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的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迪亞士、達·伽馬等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闢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在伊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當麥哲倫船隊(麥哲倫本人在菲律賓意外身亡)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線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並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卻很快盛極而衰。

第二集 小國大業(荷蘭)

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裡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第三集 走向現代(英國·上)

16—17世紀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關鍵海戰中大獲全勝,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從中世紀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製成為關鍵的一環。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對海洋探險和貿易的鼓勵、開明的治國態度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妥協手段,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但是,接下來的國王查理一世卻因為堅信君權神授,違背了英國早在13世紀時由《大憲章》所確定的國王必須遵守法律的原則,和議會之間進行了一場為時四年的內戰,戰敗後的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最終,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為英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這個島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第四集 工業先聲(英國·下)

18—19世紀,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場。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此期間,英國打敗了強鄰法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五集 激情歲月(法國)

17世紀時,國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起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絕對王權,並籍此將法國的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帶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時期誕生。路易十四對文化藝術的喜好培育了國民對思想文化的推崇,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法國得到了普遍傳播。啟蒙思想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理性的大門,而法國社會一直無法解決的三個等級之間的矛盾卻愈演愈烈。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人權與公民權宣言》頒布。但是,歐洲各君主國的絞殺使法國出現了極端事件和長期動盪。這時,拿破崙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現,用征服歐洲的方式再次將法國帶向巔峰。然而,武力擴張並不能長久維持大國地位。直到二戰之後,法國才在戴高樂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帶領下,恢復了往日的光榮。

第六集 帝國春秋(德國)

當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民族國家之際,歐洲大陸中部的一片國土始終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對分裂有著痛苦記憶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喚著一個統一的國家。通過不懈努力,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過經濟統一實現政治統一的方式得以實施,關稅同盟的建立使貿易壁壘被打破,德意志經濟快速發展。鐵血宰相俾斯麥則在歐洲列強環伺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準備後,最終以三場對外的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時間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但是,隨後德國卻很快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二戰後,德國再次分裂。通過對戰爭的深刻反省,德國最終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再次統一(1990年10月3日0時)。

第七集 百年維新(日本)

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國黑船的脅迫下,長期閉關鎖國的島國日本選擇了不戰而開國。外部壓力成為國家內部變革的動力,黑船來航15年後的1868年,明治維新正式開始。在“求知識於世界”的維新綱領指導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組成的岩倉使節團到歐美各國考察。此後,日本開始了國家工業化:大久保利通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推進殖產興業、文明開化,開辦大量官營工廠,並大力扶持民營企業。日本現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棄官經商的傳奇經歷成為那個時代的主角。大久保的繼任者伊藤博文則順應國內自由民權運動的呼聲,制定了鞏固維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憲法。但是,同時寫進《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的隱患。核子彈爆炸的蘑菇雲結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迷夢。二戰後的日本,以《和平憲法》為基礎,在美國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在1968年,即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經濟強國。現在,日本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了世界上經濟第三強的國家。

第八集 尋道圖強(沙俄)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暗中前往歐洲各國遊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在戰爭—革命—改革的多次反覆中,這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列夫·托爾斯泰等一批俄羅斯知識分子希望能夠找到一條自己的道路。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中,俄羅斯逐漸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明。

第九集 風雲新途(蘇聯)

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在探索從未有人實踐過的社會主義道路時,列寧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及時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調整為新經濟政策,保護了農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甦。列寧去世後,在面臨封鎖和戰爭威脅的國際環境下,史達林決定加快工業化進程,開始實施計畫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隨著兩個五年計畫的完成,蘇聯一躍成為工業強國,令當時正處於經濟危機中的歐美各國驚嘆不已。工業化成就的光芒掩蓋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畫經濟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來的二戰檢驗了這一工業化成果。蘇聯新工業區的威力和蘇聯人民的巨大犧牲,使它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也贏得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地位。作為一次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蘇聯為全人類提供了前無古人的經驗和思考。今天,俄羅斯人正在為民族復興而努力,這個民族的未來值得期待。

第十集 新國新夢(美國·上)

(17世紀—19世紀)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入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100多年後,由於英帝國強行增收印花稅,殖民地獨立戰爭爆發,1776年,北美13個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並在1787年制定了對美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成文憲法,建立起中央政府。此時,大量移民帶來了歐洲最先進的技術成果,拿過歐洲接力棒的美國,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美國快速發展,但制憲會議上懸而未決的奴隸制問題,最終在1860年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發生。林肯總統帶領北方打贏了這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漸壯大。在政府推動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西進運動成果斐然。此後,愛迪生將美國率先帶入電氣時代,對發明和創新的制度性保障成為這個國家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度已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國·下)

(20世紀初—二戰結束)自由競爭,使得美國迎來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黃金年代。一大批壟斷性的大公司、大財團相繼出現,第一家托拉斯集團—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問題很快顯露:壟斷導致中小企業倒閉,機會平等喪失;社會嚴重兩極分化,勞資矛盾激化。美國人開始反思這種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1901年上任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順應進步主義的思想和社會的要求,通過反壟斷和立法保障工人權益等方式,開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預經濟的行動。隨後,福特生產線的誕生、電氣時代一批新技術和發明的出現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訂單,進一步壯大了美國經濟。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開始新政,加大了政府管理經濟的力度,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於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結篇)

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註: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視思想文化的繁榮、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後發國家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加快現代化步伐等。 歷史上的大國們完全依靠掠奪殖民地和武力爭霸崛起,已被證明結局並不美好;妄圖僅僅依靠戰爭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證明結果事與願違。德國的興衰是最好的例證。同樣,歷史一再證明:沒有永遠的霸權國家,大國的興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法則,英國在主導世界兩個世紀後也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位置。 二戰後,各國逐漸開始理智地尋找大國之路。日本通過跨國公司戰略實現了經濟崛起;美國在信息革命和高科技領域的領先使得國家持續發展。當全球市場把世界緊緊聯結在一起,大國之間的互動、合作和依存關係開始增強,具有歷史眼光和戰略智慧的國家開始做出理性的判斷。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時代潮流中,法國和德國攜手開啟的歐洲新秩序引人關注,歐盟為和平與合作的國家發展模式提供了時代的註腳。 對於理想的大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關於大國的話題,也許是一個永遠無法窮盡的討論。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第九次集體學習,這次學習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學習的內容是:世界上9個主要國家自15世紀以來的興衰史。此後,關於這段歷史的學習在其他各級黨政部門多次進行。基於這樣的社會背景,中央電視台製作了《大國崛起》,來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 。

拍攝過程

前期工作

2004年春節後,該片正式立項。2004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教授完成了對九國崛起歷史的整理。2004年9月,該片內容大綱編寫完成。2004年12月,該片腳本初稿基本成型。2005年4月20日,該片通過了中央電視台的審查 。

正式拍攝

2005年7月31日,該片第一個攝製組出發 。為了最大可能地抵達真實的歷史,該片的七個攝製組分赴歐、亞、美九個國家進行深入採訪和實地拍攝,拍攝了大量的歷史檔案、文物、遺蹟等,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2005年10月29日,該片攝製組結束取景和採訪,完成全部拍攝 。

主創團隊

出品人趙化勇總監製羅明、袁正明
總策劃袁正明、麥天樞學術指導錢乘旦
總撰稿陳晉創作總監康健寧
監製郭振璽、韓建群、高小平總編導任學安
撰稿周艷、章曉宇、孫岷、崔文華執行總編導周艷
攝影潘大為、劉維明、蘇全軍、李臻、曲立南、司光志、畢岳昆、劉才雲
解說孫占山音樂編輯李寧
錄音李寧製片主任崔小龍、郭寧、陳龍、雷磊
總製片人任學安國際製片主任譚湘江、陶立保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哥倫布航海日記的手稿、荷蘭東印度公司當年的賬冊、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的最早印刷本和《拿破崙法典》等許多重要文獻和歷史實物原件是首次出現在中國電視人拍攝的紀錄片中 。

•紀錄片用電腦特技復原了大量重要的歷史畫面,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險、荷蘭的大型商船隊、法國大革命攻陷巴士底獄、五月花號抵達美洲等 。

•該片是中央電視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 。

•接受採訪的人員都表示出對中國的友好和尊敬,有一位德國專家專門戴了一條紅色領帶接受採訪,還特意對攝製組說“這是中國紅” 。

•去西班牙拍攝前,攝製組已經和對方的大使館說好,去之後給一些方便,並辦一個特別的記者證,但是等到攝製組到了西班牙後,記者證還沒寄到。正好趕上西班牙的國慶日,攝製組在大街上見到當地的警察並說明了情況,後來警察幫攝製組借了西班牙電視台的一個機位,讓攝製組拍了一些閱兵的鏡頭 。

•攝製組在國外拍攝時存在語言障礙,交流是一個很大的困難。要通過翻譯交流很多次,才能夠準確表達攝製組想要表達的意思 。

•攝製組在外國拍攝都要提前申請,很多地方都要付費,在英國是一個小時300英鎊,相當於4500元人民幣。在外國的一個教堂拍攝時,攝製組連著翻譯總共四個人,兵分兩路同時跑著拍攝 。

•國外學術界和相關文化機構對拍攝《大國崛起》非常支持,紀錄片分集導演之一高曉蒙在英國還摸過很多人的手稿、亞當斯密、牛頓的手稿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頒獎方獲得獎項備註
2007年10月“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人文類“評審特別獎”獲獎
2007年12月中國廣播影視大獎2005-2006年度廣播電視節目優秀專題獎獲獎

發行信息

開播時間
播出平台備註
2006年11月13日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首播
2006年11月27日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重播
2007年1月29日韓國敎育放送公社首播
2007年5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重播
2007年5月1日台灣有線電視頻道首播
2007年7月2日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首播

播出信息參考資料來源 、 、

作品評價

該片的歷史事實把握得比較準,在基礎上抓住了大國興衰的主題。該片從中國人的特殊視角探尋了九個大國崛起的經驗和教訓,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借鑑和參考。該片的立意是高遠的、敘述是說理的,是一部難得的用影像資料、用電視人的語言說明了中國是世界中的中國,中國人應該具備世界和國際的眼光。該片的教育意義較為豐富,也引發了中國世界史學者們的思考 。 ( 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 湯重南、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牛大勇評 )

該片以濃縮的方式闡述了有關國家發展具體的過程當中所發生最重要的事件,是富於教育意義的,也有助於促進觀眾或者是讀者,能夠進一步地研究歷史 。該片有非常寬廣的視野,有很縱深的歷史感,給觀眾很多啟迪 。該片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讓國民能夠了解外部的情況 。該片對於世界史,中國世界史學科的發展,對於中國世界史學科的建設做了一個非常有益的嘗試,同時能夠使人民更好地認識現實,更清醒地展望未來 。 ( 中國前駐德國大使 梅兆榮、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中國前駐法國大使蔡方柏、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於沛評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