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指1900~193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1900年,爆發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第一次經濟危機。 1907年經濟危機後,經過了6年,資本主義世界又爆發了1913年的經濟危機。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正文

指1900~193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在這一時期,即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日益尖銳。市場問題的激化,帝國主義加強對殖民地附屬國的掠奪和準備爭霸世界的戰爭,都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再生產過程有著巨大的影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更加頻繁,各國的再生產周期明顯地縮短,從過去的9~10年,縮短為7~8年。經濟危機和一再爆發的戰爭,使社會生產力遭受了巨大的破壞。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腐朽寄生性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
1900年經濟危機 1900年,爆發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第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從當時經濟上相對落後的俄國開始的。1899年9月,彼得堡發生了嚴重的交易所危機,從而揭開了這次經濟危機的序幕,接著是鐵路建築的大規模削減,鋼鐵進口猛烈下降。緊隨俄國之後爆發危機的是美國。美國在這次經濟危機中經歷了兩次工業生產下降。1900年第一次下降,鋼鐵生產減少了30%,建築業減少了1/3。此後,經歷了短暫的回升。 1903~1904年,工業生產第二次下降,鋼鐵生產削減了51%,鐵路機車和貨車的生產減少了33~63%,造船噸位減少了32%。德國法國也在此同時發生了經濟危機。當時,英國正在南部非洲進行侵略戰爭(英布戰爭),戰爭使英國的一系列工業部門獲得了巨額的軍事訂貨。即使如此,也未能免遭危機襲擊。這次危機從1900年一直持續到1904年。在此期間,一些主要的工業部門(如鋼鐵工業和造船工業)的生產下降了15~20%,失業人數增加了一倍。
1900年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日本也開始發生經濟危機。明治維新加速了資本主義在日本的發展。19世紀末日本從侵略中國甲午戰爭(1894~1895)中攫取了2億兩白銀“賠款”,更使日本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繁榮。這樣,加上歐美各國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發生經濟危機的條件成熟了。危機首先打擊了日本的重工業,使生鐵產量下降了46%,造船業削減了27%,鐵路建築下降了約2/3。
1900年的經濟危機進一步推動了生產資本的集中,從而起了鞏固和加強各國壟斷資本統治的作用。
1907年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國家在1904年擺脫經濟危機後,僅僅過了3年,就又在1907年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這一次經濟危機是從當時最強大的美國開始的。最早受到打擊的是鋼鐵工業,接著是股票行市猛烈下降。從1907年1~11月,美國的鐵路股票價格下跌了34%,工業股票價格下跌了40%。大量的企業在經濟危機中破產。1907~1908年,美國破產的信貸機構有312家,破產的工商企業達27400多家。經濟危機期間,美國的鋼鐵生產下降了38~40%,整個加工工業下降了17%。
在歐洲國家中,英國在這次經濟危機中遭受的打擊最重,工業生產指數的下降比1900年危機時擴大了 2倍,鋼產量下降了19%,造船業減產48%。德國遭受的打擊也不輕,鋼產量下降了13%,建築業下降了36%,造船業削減了近36%。這次危機對法國的打擊較輕,因為在危機前法國的經濟還沒有形成高漲,重工業在法國還未充分發展。所以,危機期間法國的鋼鐵工業和其他工業的下降都比較輕微,整個工業的下降還不到2%,建築業也只下降了不到5%。
這次經濟危機波及到俄國和日本,也影響到許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危機的廣度表明帝國主義的世界體系已最終形成,不僅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同期爆發,而且經濟落後的殖民地、附屬國也越來越被捲入到帝國主義國家再生產的周期過程之中。
1913年經濟危機 1907年經濟危機後,經過了6年,資本主義世界又爆發了1913年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的爆發與帝國主義國家準備進行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有著密切的關係。戰爭準備推動了各國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而日益逼近的戰爭危險,卻引起了恐慌和股票行市的下跌。1912年10月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半個月內,紐約交易所內就拋售了3000~4000萬美元的有價證券,以換取黃金。這成了1913年經濟危機的先導。1913~1914年,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14%,其中汽車產量減少一半以上,煤產量下降50%,鋼鐵產量削減了1/3。在積極準備世界大戰的德國和英國,也同樣爆發了經濟危機。德國的鋼鐵銷售量在1913年減少了16%,建築業削減了20%,小汽車和機車的產量分別減少了11%和22%。英國的經濟危機爆發稍晚,是從1913年年底開始的。危機席捲了各個重要工業部門,工業產量下降了10~20%。法國和日本的經濟危機相對說來不如其他國家嚴重。
正當1913年經濟危機深入發展時,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的進程在1914年被打斷,從而使這次經濟危機沒有充分展開。只有在遠離歐洲戰場的美國,經濟危機一直延續到1915年才結束。
1920年經濟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很不同的。美國和日本經濟在戰爭的刺激下迅速增長了,尤其是日本增長更為顯著。1919年日本的工業生產比1913年增長了89%,其中鋼鐵生產增長近一倍半。德國和其他中歐國家的經濟在戰爭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德國的鋼鐵生產比戰前減少50%,煤減少33%,整個工業生產削減了57%。由於德國戰敗,割地賠款更加重了經濟困難。法國經濟也遭到了戰爭的嚴重破壞。但由於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暫時占領了德國的工業區薩爾,並從德國獲得了大量的實物賠款,這些都有利於法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英國在從戰時經濟轉向和平經濟的過程中雖曾出現過困難,但很快也得到了克服。這樣,在1919~1920年,帝國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短暫的經濟繁榮。物價猛漲,信用急劇膨脹,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物價分別上漲了30~90%。德國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更上漲了4倍以上。各國的股票價格分別上漲了50%到幾倍。生產的增長,物價和股票價格的迅猛上漲,使再生產過程的矛盾急劇尖銳,很快就帶來又一次經濟危機。1920年年底,經濟危機席捲了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
受1920年經濟危機打擊最重的是在戰爭中經濟成長最快的日本。在危機中,日本的工業總產值下降了48%,鋼鐵產量減少了1/2,造船業削減了88%,化學工業下降了34%。美國遭到的打擊也不輕,工業生產下降了25%,鋼鐵產量減少了一半,汽車產量下降了28%,造船業削減了83%,基本建設規模縮小了1/3。這次危機不僅衝擊了美國和日本以外的其他所有帝國主義國家,也波及到了許多殖民地和附屬國。
1929~1933年經濟危機 1920年經濟危機渡過之後,帝國主義國家曾經經歷過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相對穩定時期的出現,並不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緩和,而是各種矛盾積累的過程。正是由於在相對穩定時期所積累起來的尖銳矛盾,終於導致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即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爆發(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937年經濟危機 在1929年的大危機過去後,資本主義經濟陷入了特種蕭條。直到1936年前後才稍有好轉。但是,在1937年又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雖然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由於早已把國民經濟轉上了軍事化軌道而暫時倖免。但對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打擊卻十分沉重。只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全面爆發,危機才被中斷。
參考書目
 Л.А.門德爾遜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翻譯組譯:《經濟危機和周期的理論與歷史》第3卷,三聯書店北京,1977。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