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人

哥特人

哥特人(又譯哥德人)是東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分支部族,從2世紀開始定居在斯基泰、達契亞和潘諾尼亞。哥特人生活在今天德國的區域裡,德涅斯特河劃分了他們,河東的叫東哥特人,河西的叫西哥特人。哥特人曾南下西班牙甚至北非,替代羅馬人,統治西班牙和北非。東哥特人於5世紀末在義大利建立東哥特王國;西哥特人於法國南部和伊比利亞半島,建立西哥特王國。

簡介

哥特人哥特人

哥特人(Goths)(200年~714年)也譯作哥德人,是個歐洲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從2世紀開始定居在斯基泰、達契亞、外潘諾尼亞與黑海北岸的烏克蘭大草原。5到6世紀時,德涅斯特河劃分了他們,河東的叫東哥特人,河西的叫西哥特人。

歷史

visigoth_warriorvisigoth_warrior

從公元第一世紀開始,羅馬人就已經知道他們居住在多瑙河(DanubeRiver)流域。也有人說他們其實是從波羅的海的葛蘭島(Gotland,現今瑞典境內)南渡至中歐的移民。在公元四世紀,哥特民族從內部分裂了。一部份成為了後來的維斯哥特(Visigoths),也就是西哥特(WestGoths),他們居住在現今的羅馬尼亞境內。另一部落則成為奧托哥特(Ostrogoths),也就是東哥特(EastGoths),他們向東面遷移,一直到達多瑙河下游區域,在臨近黑海處(BlackSea)建立了城鎮。當匈人出現之後,公元375年匈人對東哥特人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東哥特人開始向西遷移,壓迫西哥特人也西遷。

阿德里安堡之戰阿德里安堡之戰

西哥特人到達多瑙河下游北岸地區的瓦拉幾亞平原。而後匈人也追擊至此,在匈人的的壓迫下,西哥特人於376年申請南渡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居住,向羅馬帝國要求避難。羅馬帝國皇帝亞倫斯以解決帝國勞動力不足以及為了擴充帝國軍隊為目的,同意了西哥特人遷入的要求,允許他們渡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北部的默西亞和色雷斯一帶。東羅馬人對西哥特人的統治是殘酷的,他們對西哥特人徵收重稅,隨意欺壓,一些蠻族甚至只好通過賣兒賣女來交稅。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羅馬官兵的虐待和壓榨,終於在一次羅馬士兵虐待毆打西哥特人的事件後,於公元378年在弗里蒂格恩領導下掀起了全民族的起義。起義的西哥特人得到東哥特人、羅馬境內奴隸及部分匈人和阿蘭人支持,迅速控制了色雷斯地區,並推進到東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附近的阿德里安堡(今土耳其埃迪爾內)。

378年8月,心高氣傲的瓦倫斯由於害怕被其他軍官搶功,未等待軍隊集結齊就親率6萬羅馬軍隊(步兵為主)進抵阿德里安堡,企圖一舉擊敗哥特人。此戰羅馬軍大敗,瓦倫斯皇帝本人及其許多部將陣亡,羅馬軍損失約4萬人,元氣大傷;阿德里安堡之戰顯示了騎兵在會戰中的巨大突擊威力,傳統的步兵方陣和軍團戰術日趨沒落。哥特人牢固控制了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地區,為進一步擴張勢力建立了基地。

隨後登基的狄奧多西大帝對哥特人採取了游擊戰術:引誘哥特人出戰,然後一隻部隊伏擊,另一支部隊掃蕩敵後方的婦女兒童,此計導致哥特人與382年投降,被狄奧多西編為輔軍。西哥特人內部的三位領袖去世已群龍無首,曾經跟隨狄奧多西大帝西征的、羅馬化程度較深的阿拉里克被推舉為首腦。

395年迪奧多西死後,東帝國境內蠻族遭受政府排擠,阿拉里克只好率領輔軍西去。

410年間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率領的蠻族軍隊對昔日帝國的王都—羅馬進行了聲勢浩大的三次圍攻,破

哥特人哥特人

城後在城內任意搶掠三天,大獲而歸。在此之後,西哥特人繼續向西行進,最終建立起一個以西班牙和高盧南部為主體的王國。到了公元五世紀後期,法蘭克的克洛維大帝把西哥德人從法國本土驅趕到庇里牛斯山以外的西班牙地區。隨著克洛維去世,法蘭克王國內部也出現分裂,使西哥特王國政權得以維繫。711年,新的威脅來自南方。摩爾人(Moors,北非穆斯林)的軍隊從北非渡海而來,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最終征服了領土範圍包括整個伊比利亞半島西哥特王國。

東哥特王國版圖大致範圍東哥特王國版圖大致範圍

與此同時,東哥特人的命運也在演繹著一段盛衰興亡史。他們在匈人的統治下生活了數十年,453年匈人帝國在阿提拉大帝去世後陷入內戰,454年匈人帝國滅亡。東哥特人擺脫了匈人幾十年的統治,建立了版圖大概在羅馬的潘諾尼亞行省的新王國。新王國與東羅馬帝國的後裔—拜占庭帝國一直有著糾纏不清的外交關係,曾經幾度開戰,又幾度復於和平。493年狄奧多里克稱義大利王,在公元489年,東哥特人越過了阿爾卑斯山脈開始了對義大利的入侵,這就如同他們的兄弟在半個世紀前所做的一樣。這項入侵行動乃受到東羅馬皇帝芝諾的聳恿,他任命東哥特族領袖狄奧多里克為帝國官員去驅逐西部篡位的皇帝奧多亞塞。狄奧多里克圍困拉文納,久攻不克;遂和當時義大利半島的統治者奧多亞克訂約,共同治理義大利。493 年狄奧多里克在宴請奧多亞克時背信地殺死了他,收編其餘部,在493年完全征服了義大利建立了東哥特王國,以拉文納為首都。其領土包括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島、普羅旺斯、伊利里亞、下日耳曼與老家潘諾尼亞。

然而,當東哥特人傑出的領袖-狄奧多里克(Theodoric)逝世後的不久,公元535年,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出兵義大利,並在554年徹底打敗了東哥特王國,最終,拜占庭帝國恢復了古羅馬帝國在西方的領土,東哥特王國滅亡。在公元六世紀的後期,當義大利被新來的蠻族倫巴底人入侵後,東哥德人就被消滅,幸免於難者崩散為小群體。

相關文化

概述

何謂哥特(gothic)?首先,從字面上來解釋,它包含了三種意義:第一,在建築上的哥德式建築如大教堂,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第二,在文學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秘之冒險故事;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種字型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

與文藝復興

最早哥特(gothic)這個字是起於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5~15世紀)的藝術風格,它的源由是來自於曾於公元3~5世紀侵略義大利並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族人,在15世紀時,義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於義大利人對於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歷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隔,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對他們而言即意味著野蠻。僅管“gothic”這個字原始上是帶有負面的意涵,但事實上為數可觀的美麗藝術作品都在此時被創作出來。

哥德式建築

12世紀時,由於建築技術的精進,因而造就了大量哥德式教堂的誕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屬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當然,哥德式風格也不僅止於建築,諸如雕刻、玻璃製品、裝飾品和彩繒圖稿等等,都深受影響,這類藝術創作從12世紀中到16世紀初一直綿延不斷。事實上宗教在哥特藝術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不論是畫家或雕刻家,在他們的作品上都喜愛以宗教為題,對於寫實的題材則不甚感興趣。

哥德式文學

約在公元1800年左右登場的浪漫主義運動,哥特與中世紀文化再度受到人們的青睞而得以復甦,浪漫主義可說是對於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反動,感性、非理性的態度是這個運動的中心,而在這個時期,哥特開始與黑暗、奇異、古怪扯上關係,事實上浪漫派的許多象徵和主題都和這些哥特次文化相當類似,這時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熱衷於描寫人心的黑暗、空虛面,性妄想、恐怖、神秘的題材都在文學作品中被廣泛地運用。此外,在視覺藝術上,浪漫派的畫家同樣偏愛黑暗、淒涼的景致。在哥特小說中最典型的象徵就是吸血鬼(vampire),布蘭姆·斯多克(BramStoker)的經典作品《德拉庫拉》(Dracula)甚至在書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圖象,其可謂為發19世紀哥特文學以吸血鬼為題的濫觴。

新時期哥德式文藝

時間來到1980年代,新的哥特運動在英國開始上演,哥特運動的出現或許可視為是對先前龐克文化(punk)的反動,不論如何,哥特精神開始在音樂上展現其影響力,哥特音樂同樣喜好以人性的黑暗、空虛面為題,並且對死亡亦有著濃烈的興趣,緩慢、悲傷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樂的特色,而吸血鬼再度成為這些主題的最佳象徵。(詳見詞條“哥特”)

造成影響

歷史上,哥特人是一直以狂暴的作風著稱於歐洲,如果不是匈奴人的入侵,他們甚至有可能攻占整個羅馬帝國。強悍的匈奴人從東方遷移而來,攻擊了許多位處東歐的民族,諸多民族之一的哥特人,也就是在此時被迫開始西遷。為了躲避匈奴人的進攻,哥特人的居住區域不斷地向西移動,逐漸遠離了自己的故鄉。在匈奴人來到前,哥特人原本擁有引以為榮的強大力量,從陸地或是水面,無人能抵擋他們的攻勢。哥特人是史上首批能夠劫掠羅馬城的武力,光憑這點便令後世難忘;而古代世界的秩序也因而開始在歐洲瓦解。他們很欣賞羅馬城並企圖加以維護,讓許多羅馬文化得以留存下來。例如,現代的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羅馬尼亞的語言都是起源自拉丁語,然後受到這些地區的居民影響而形成這些國家的語言,情況與日耳曼語在英格蘭流傳下來類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