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琴

卡倫琴

卡倫琴共有36根弦,用竹片彈奏,用銅器同時按壓。製成的還有中小型彈撥與打擊樂器、艾介克、都它爾、羯鼓和熱瓦甫等。

簡介

..

在長期的漁牧狩獵生產活動中,刀郎人將質地緻密堅硬的沙棗木、桑木加工成槽狀、鏇成弧,製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的大型弦樂器———卡倫琴,卡倫琴和刀郎熱瓦甫被稱為刀郎樂器,是刀郎木卡姆中必不可少的靈魂。
卡倫琴共有36根弦,用竹片彈奏,用銅器同時按壓。製成的還有中小型彈撥與打擊樂器、艾介克、都它爾、羯鼓和熱瓦甫等。
卡倫琴成為整場的主調,艾山牙牙高歌,手鼓應和著發出清脆錯落的鼓點引出了悠揚舒緩的第二木卡姆———孜力巴亞宛。在座的維吾爾族刀郎後裔,更是不會錯過每一個跳舞的機會,於是整個場子,舞者相互對轉,輕歌曼舞。卡倫琴的悠遠傳承看我一直盯著卡倫琴,負責講解的秦鍾老師自豪地說起刀郎樂器,刀郎人將質地緻密堅硬的沙棗木、桑木加工成槽狀、鏇成弧,製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的大型弦樂器———卡倫琴,卡倫琴和刀郎熱瓦甫被稱為刀郎樂器,是刀郎木卡姆中必不可少的靈魂。在刀郎歌舞盛宴的最後,我連忙跑去認識央塔克鄉著名的雙胞胎刀郎木卡姆藝術家———艾山牙牙與玉松牙牙,當問起他們的年齡,兩人竟然默契一致地做了“六”的手勢,然後孩子般地笑了起來,玉松牙牙驕傲地說:我們的家族三代共有40多人都會刀郎木卡姆,兒子和媳婦還是演奏民族樂器艾介克、卡倫琴的好手。刀郎之鄉第五代木卡姆傳人中正是有艾山牙牙與玉松牙牙這樣優秀執著的藝術家,他們的家族正是一個山窪里的刀郎藝術的參天大樹,何愁刀郎樂無後繼之人!不少專家稱刀郎木卡姆是中國本土的搖滾樂,而在刀郎木卡姆基礎上形成的刀郎麥西來甫更是刀郎舞的精粹。

傳人

阿不吉利利·肉孜,現年70歲(2006年),人顯得清瘦矍鑠,是央塔克鄉民間文藝隊的領軍人物。他出生在藝術氛圍濃厚的老藝人之家。父親很早就是彈奏熱瓦甫的好手。他從10歲開始拜師司馬義·艾合買提學藝,主攻刀郎樂器中具有點睛和指揮作用的卡倫琴。在他的父親和師傅那一代,央塔克鄉還有艾合買江、阿吾鄉長等七八十人組成的麥西來甫樂隊和文藝愛好者加盟樂隊,到了阿不吉利利·肉孜這一代,喜愛和擅長刀郎樂器的人只剩下36人了,不及父輩的一半。一架上好的卡倫琴,價值800至1000元,阿不吉利利·肉孜心靈手巧,能彈會唱還懂木工,能與兒子用半個月時間聯合製作一件結構精良、音韻獨特的卡倫琴,他手上彈奏的這架卡倫琴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他還是當今現存的能唱全《刀郎木卡姆》九個樂章,81支曲譜的僅有的三個人之一。

卡倫琴、刀郎熱瓦甫跟著靈動起來;艾山牙牙老人喑啞、低緩、蒼涼地吼出第一聲後,眾人幽幽的歌聲立刻迫不及待地迸發出來,鼓聲緊促,卡倫琴雙手彈撥得更歡,眾位老藝人喉嚨里奔出的歌,像是衝破層層障壁,無遮無阻,聲音高亢清越,就像撕心裂肺的宣洩。歌聲和樂器聲一旦水乳交融,千軍萬馬不可阻擋,這就是刀郎音樂,沖洗著你全部的感覺,震顫著聽者的每一根神經,甚至左右人們的耳朵、眼睛、呼吸及心跳。刀郎木卡姆的美麗傳說一旁的秦鍾老師忙著為我們介紹,刀郎音樂中最具特色的是“刀郎木卡姆”,相傳是由有“維吾爾樂舞之母”之稱的阿曼尼沙罕收集整理的。全曲有12套,目前已有3套失傳。現在演奏的正是刀郎木卡姆的第一套曲巴西巴亞宛。聽刀郎木卡姆套曲名稱,發現每一個套曲名字後面都有“巴亞宛”,再一聽講解,原來這裡面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名叫努爾木罕的母親有三個兒子。每天兒子去不同方向打獵時,母親在家都非常擔心,擔心他們打不到獵物,怕兒子們被野獸傷害。她告訴兒子們,打到獵物要高聲唱歌,好讓她知道他們都平安。大兒子包孜巴亞的聲音粗獷深沉,二兒子胡迪巴亞的聲音圓潤優美,小兒子孜力巴亞的聲音溫柔婉約,母親從聲音中就可以聽出是哪個兒子。後來三個兒子的名字就成了套曲的名字。

關注“刀郎人”的今天

麥蓋提縣央塔克鄉是是“刀郎人”的發源地,也是刀郎舞刀郎民間繪畫刀郎文藝的發源地。據考古證明,早在公元十五世紀後,麥蓋提就有“刀郎人”在此遊牧、狩獵、捕魚進行刀耕火種,繁衍生息。

..

在長期的漁牧狩獵生產活動中,“刀郎人”將質地緻密堅硬的沙棗木、桑木加工成槽狀、鏇成弧、箍成桶,製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的大型弦樂器——卡倫琴。卡倫琴共有36根弦,用竹片彈奏,用銅器同時按壓。製成的還有中小型彈撥與打擊樂器、艾介克、都它爾、羯鼓和熱瓦甫等。 阿不吉利利·肉孜,現年70歲,人顯得清瘦矍鑠,是央塔克鄉民間文藝隊的領軍人物。他出生在藝術氛圍濃厚的老藝人之家。父親很早就是彈奏熱瓦甫的好手。他從10歲開始拜師司馬義·艾合買提學藝,主攻刀郎樂器中具有點睛和指揮作用的卡倫琴。在他的父親和師傅那一代,央塔克鄉還有艾合買江、阿吾鄉長等七八十人組成的麥西來甫樂隊和文藝愛好者加盟樂隊,到了阿不吉利利·肉孜這一代,喜愛和擅長刀郎樂器的人只剩下36人了,不及父輩的一半。一架上好的卡倫琴,價值800至1000元,阿不吉利利·肉孜心靈手巧,能彈會唱還懂木工,能與兒子用半個月時間聯合製作一件結構精良、音韻獨特的卡倫琴,他手上彈奏的這架卡倫琴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他還是當今現存的能唱全《刀郎木卡姆》九個樂章,81支曲譜的僅有的三個人之一。
也許是由於社會發展,文化多元化,維吾爾人的文化興趣轉移等多種原因造成的,如今刀郎藝術的第五代傳人日漸稀少,目前好像只有這些老藝人的兒子孫子們還默默地在古典維吾爾音樂的熱土上辛勤勞動著、耕耘著,努力將這古老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值得慶幸的是刀郎木卡姆藝術出現了一位年輕熱情的新傳人,她叫古再努爾·買買提,現年19歲。她是央塔克鄉人,現在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讀木卡姆本科。她頗有阿曼尼沙汗柔靜賢淑的氣質,同時能歌善舞,也通曉維吾爾音樂理論,是一個能彈會唱深諳古老的刀郎木卡姆藝術內涵與靈魂,不可多得的藝術苗子與新秀。
另外,還有央塔克鄉著名的雙胞胎刀郎木卡姆藝術家——艾山牙牙與玉松牙牙,兩人已經邁入60歲的高齡,卻將他們的兒子媳婦都教成演奏民族樂器艾介克、卡倫琴的好手。農閒時間,他們一邊趕場娛樂,一邊開門授徒,培訓新一代的刀郎藝人。還有央塔克鄉三八村的艾海提,他彈奏艾介克已經有45年了。艾介克長柄的兩邊各有五根樁,結有十根弦子,能彈響它比較容易,能彈得眉飛色舞,出神入化的人卻微乎其微,少得出奇,艾海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同時,必須提到的是為了搶救維吾爾族文化經典,為了久遠獨特的力郎木卡姆得到傳承和發揚,麥蓋提縣還專門發文並撥出專款保護這些快要失傳的古老文化和文化藝人。作為扶持刀郎藝術發展的主要力量,縣裡給這12名老藝人每月發生活補助金,解決他們的城鎮戶口、減免了他們的出外工,讓他們為全鄉44名青少年傳授絕計,計畫在三年里把這些青少年培養成才,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研習和舉辦刀郎麥西來甫專場演出。
文化的血脈是息息相通的,文化的因子是會在一定的範圍內產生交融發生共鳴的。熱瓦甫手艾買提·艾合買提今年65歲了,他的爺爺活了110多歲,前些年他為國際友人表演刀郎麥西來甫的生動形象,到現在還記載在我們的書籍、報紙里。如今麥蓋提這些刀郎木卡姆的第五代傳人,是通過木卡姆藝術互相滲透,通過木卡姆藝術互相聯結而走到一起的。無論是老卡倫琴手阿不吉利利·肉孜,還是雙胞胎兄弟艾山牙牙和玉松牙牙,他們的兒女媳婦孫子們就好像是生在一個山窪里的刀郎藝術的參天大樹,他們一個家族二三十個人就是一支活躍在民間的刀郎藝術表演隊。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帕米爾高原的雪山冰川不會完全融化,只要葉爾羌河的雪山水不會斷流,麥蓋提的刀郎文化藝術就會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馳譽國內、乃至國際的民間藝術奇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