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諫

兵諫

用武力規勸君主或尊長,使其必從。語本《左傳.莊公十九年》:"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兵諫”的目的是使上級接受自己的觀點,甚至是讓上級改變主意的不正確做法。"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來陝,以遊山玩水為名,布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期間張、楊兩位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諫蔣“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時許,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兵諫 :

bīnɡ jiàn

1.用武力規勸君主或尊長,使其必從。語本《左傳.莊公十九年》:"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兵諫”以武力脅迫的辦法向當權者進諫

兵諫”的目的是使上級接受自己的觀點,甚至是幫助上級改變自己的不正確做法。

`2.也可以說是兵法,利用軍士來討伐帝王。

詳細解釋

用武力規勸君主或尊長,使其必從。語本《左傳·莊公十九年》:“初, 鬻拳 強諫 楚子 , 楚子 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晉 范寧 《春秋穀梁傳序》:“《左氏》以 鬻拳 兵諫為愛君。”《資治通鑑·後梁太祖開平元年》:“丙戌, 渥 ( 楊渥 )晨視事, 顥 ( 張顥 )、 溫 ( 徐溫 )帥牙兵三百,露刃直入庭中, 渥 曰:‘爾果欲殺我邪?’對曰:‘非敢然也,欲誅王左右亂政者耳!’因數 渥 親信十餘人之罪,曳下,以鐵檛擊殺之。謂之‘兵諫’。” 申伯純 《記“西安事變”》二:“‘哭諫’失敗了, 張學良 當晚回到 西安 ,同 楊虎城 商量,按照預定的第二個步驟實行‘兵諫’。”詩:“為邦兵諫死何哀,臣道終縲不世才。蒼坡受旨觀書處,抗日頻傳捷報來。”(陳志歲《題張學良將軍第一幽禁地》)

兵諫實例

蔣介石楊虎城張學良蔣介石楊虎城張學良

鬻拳兵諫

十九年春季,楚文王發兵抵禦巴軍,在津地被巴軍打得大敗。回國,鬻拳不開城門接納,楚文王就轉而進攻黃國,在踖陵打敗了黃國的軍隊。楚文王回國,到達湫地時得了病。夏季,六月十五日,楚文王死去。鬻拳把他安葬在夕室,然後自己也自殺身亡,死後被安葬在地下宮殿的前院裡。

當初,鬻拳堅決勸阻楚文王,楚文王不聽從。鬻拳拿起武器對準楚文王,楚文王害怕而被迫聽從。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沒有比這再大的罪過了。”於是就自己砍去兩腳。楚國人讓他擔任衛戍楚都城門的官職,稱之為太伯,並且讓他的後代執掌這個官職。

君子說:“鬻拳可以說是愛護國君了,由於勸阻而自己使自己受刑,受了刑還不忘記使國君歸於正道。”

原文: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敗於津。還,鬻拳弗納。送伐黃,敗黃師於踖(jí)陵。還,及湫(jiǎo),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諸夕室,亦自殺也,而葬於絰。

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従,臨之以兵,懼而従之。鬻拳曰:“吾懼君以皇。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為大閽,謂之大伯,使其後掌之。

君子曰:“鬻拳可謂愛君矣,諫以自納於刑,刑猶不忘納君於善。”《左傳》

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蔣介石置全國民眾日益高漲的抗日救國呼聲於不顧,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並親自跑到西安督戰,兵分四路欲一舉消滅我駐陝甘寧將北上抗日的紅軍。這無疑加劇了國民黨內部抗日派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與蔣介石的矛盾。張、楊多次進諫無效。為民族大義,為國讎家恨,張、楊聯手發動兵變。 12月12日凌晨,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下榻於華清池五間廳的蔣介石被槍聲驚醒,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後窗倉皇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蔣介石藏身處十分險要,一條狹長的幾乎直上直下的石縫,如今也只有年輕人能攀著固定好的鐵鏈子氣喘吁吁地爬上去,上面的洞不過是石壁略凹進去一點,勉強能立人。很難想像當年50歲的蔣介石,穿睡衣、拖鞋(有一隻早跑掉了)在寒夜裡怎么跑出這么遠的路,爬上這么險的石縫。這一天對蔣介石而言,當是平生最痛苦、最恥辱、最恐懼的一天,但對我們中華民族而言,卻是一個永載史冊、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轉折點。

“西安事變”在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代表的多方周鏇下得以和平解決,由此促成的第二次國共合作,不僅使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使中國共產黨及紅軍(八路軍)獲得迅速發展、壯大的最佳契機,最終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另外,在日本戰國時期,竹中半兵衛也曾對自己的主公齋滕龍興進行過兵諫,武力奪取稻葉山城後又主動退隱,以提醒齋滕停止倒行逆施,振舉國家。

武力

《史記·伍子胥列傳》:“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 齊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參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據土,帶甲百萬。言武力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雄圖既溢,武力未畢。” 鄒韜奮 《經歷》三二:“武力雖非抗敵救亡的唯一工具,但無疑地是最重要的一種工具。” 巴金 《死去的太陽》四:“前三排坐位中一個穿馬褂的三角臉的青年半立起身子說:‘我看用武力占領租界是不合條約。’”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瀋陽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因中國東北被日本稱作滿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衝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發生過程

當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瀋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稱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從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鬥。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瀋陽東山嘴子,日軍占領北大營。戰鬥中東北軍傷亡300餘人,日軍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事變概述

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日軍以此為藉口,突然向駐守在瀋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由於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當晚日軍便攻占北大營,次日占領整個瀋陽城。日軍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變前,它已通過日俄戰爭奪取了旅順、大連和滿洲鐵路沿線並派兵駐紮,這正是它能夠陰謀進行事變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係”。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

從1929年起,日軍陸軍參謀本部和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三省先後秘密組織了四次“參謀旅行”,偵察情況,制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作戰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陸軍省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案大綱”,確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國東北的具體步驟;7月,陸軍參謀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調運至瀋陽,對準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月,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國師團長會議上叫嚷:滿蒙問題只有用武力解決。隨後進一步做了發動此次戰爭的各種準備。

“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後出現了東北義勇軍和各種抗日武裝。1936年2月,東北各抗日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聯軍團結廣大民眾,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鬥爭,有力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抗戰。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併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早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係”。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1931年,日本軍部秘密制訂了有關侵略我國東北的方針、步驟和措施。在完成了發動侵略戰爭的周密準備之後,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揭開了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歷史淵源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來陝,以遊山玩水為名,布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期間張、楊兩位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諫蔣“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時許,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於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為了緩和兩岸關係,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西安事變浮雕”項目從2000年9月就提起,經眾多專家學者數十次的論證,於2004年4月初動工實施,歷時半年,總投資約260萬元。浮雕總長60米,高3.6米,由12組畫面內容構成,成功塑造了張學良、楊虎城等典型歷史人物120個。史料詳實,造型逼真,生動再現了“西安事變”這一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是我國迄今惟一反映“西安事變”史實的紀念性主題浮雕,也是對驪山景區文化的完善補充。建成後將與兵諫亭、兵諫園一起形成一個集旅遊觀光、愛國教育、藝術鑑賞於一體的新景觀,成為驪山又一個新亮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