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陷

內陷,是指胞吞時質膜內陷形成內吞小泡的過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內陷
英文名稱: invagination
別 名: emboly
詞 性: 名詞
中文解釋:
胞吞時質膜內陷形成內吞小泡的過程。
為瘡瘍陽症疾患過程中,因正氣內虛,火毒熾盛,導致毒邪走散,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於營血,內傳臟腑的一種危機疾病。

定義

凡生瘡瘍,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於營血,內傳臟腑,稱之為“內陷”。
臨床以有頭疽並發內陷者較為多見,因此又稱為“疽毒內陷”。其特點是瘡頂忽然下陷,根盤散漫不收,膿腐不透或膿少而薄,伴邪盛熱極,或正虛邪盛,或陰陽兩竭的全身證候。因內陷的病因及臨床表現不同,又可分為火陷、乾陷、虛陷三種類型。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根本原因在於正氣內虛,火毒熾盛,加之治療失時或不當,以致正不勝邪,反陷人里,客於營血,內犯臟腑而成。火陷型多由於陰液不足,火毒熾盛,復因擠壓瘡口,或治療不當,治療失時,以致正不勝邪,毒邪內陷入營;乾陷型多因氣血兩虧,正不勝邪,不能釀化為膿,托毒外出,以致正愈虛,毒愈盛,形成內閉外脫;虛陷型毒邪雖已衰退,而氣血大傷,脾氣不復,腎陽亦衰,遂致生化乏源,陰陽兩竭。

診斷

多見於老年人,或既往有消渴病。尤易並發於腦疽、背疽患者。
一、火陷型多見於疽證1—2候(五日為一候)。局部瘡頂不高,根盤散漫,瘡色紫滯,瘡口乾枯無膿,灼熱劇痛。伴壯熱口渴,便秘溲赤,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或胸脅隱痛。
二、乾陷型多見於疽證2—3候。局部膿腐不透,瘡口中央糜爛,膿少而薄,瘡色晦暗,腫勢平塌,散漫不聚,悶脹疼痛或微痛,伴發熱或惡寒,神疲少食,自汗脅痛,神昏譫語,氣息粗促。或體溫不高,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頻數。
三、虛陷型多見於疽證4候。局部腫勢已退,瘡口腐肉已盡,而膿水灰薄,或偶帶綠色,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極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現虛熱不退,形神萎頓。飲食日減,或者腹痛腹瀉,自汗肢冷,氣息低促,隨即陷入昏迷厥脫等脾腎陽虛之證。或見舌光如鏡、口舌生糜等陰傷胃敗證。
以上三種陷證,比較而言,火陷發生在疾病初起階段,邪盛熱極,預後較佳;乾陷發生在潰膿階段,正虛邪盛,預後次之;虛陷發生在收口階段,正虛邪衰,陰陽兩竭,預後最差。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可達20X10的9次方每L以上,中性粒細胞80%一90%;血及膿液細菌培養多為陽性;血糖、尿糖均增高。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火陷證主症見“診斷”。
辨證分析:火毒之邪熾盛,故見壯熱口渴,便秘尿黃;邪毒內陷入營,擾亂心神,故煩躁不安,神昏澹語;陰液不足,毒邪阻滯,則瘡口千枯無膿,悶熱劇痛,瘡色紫滯;由於正不勝邪,邪毒內陷,則瘡頂不高,根盤散漫。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養陰清心開竅。
方藥:清營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
(二)乾陷證主症見“診斷”。
辨證分析:氣血兩虛,不能釀膿,故膿腐不透,膿少而薄,瘡色紫暗,腫勢平塌;毒邪不能透於外,而內陷入里,則神昏譫語,神疲自汗,氣息粗促;毒邪內陷,陽氣虛弱,則見肢冷,大便溏,小便頻數。
治法:益氣補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三)虛陷證
1.脾腎陽衰證除局部症狀外,伴虛熱不退,形神萎頓,飲食減少,或腹痛腹瀉,自汗肢冷,氣息低促;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或虛大無力。
辨證分析:毒邪衰退,陽氣大傷,正氣衰竭,故虛熱不退,形神萎頓,飲食減少;陽氣衰弱,不能溫煦,脾失運化,故腹痛腹瀉,自汗肢冷,氣息低促;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或虛大無力均為陽虛之象。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附子理中湯加減。
2.陰傷胃敗證除局部症狀外,伴舌光如鏡,口舌生糜;舌質紅絳,脈細數。辨證分析:津液不能上承,故舌光如鏡,口舌生糜;舌紅絳、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養胃生津。
方藥:益胃湯加減。

其他療法

抗生素及支持療法參照“疔瘡走黃”如有消渴病者,應控制糖類食物攝入,並根據血糖,尿糖檢查結果選擇有效降血糖藥口服或注射胰島素。

預防與調攝

1.療瘡尤其是顏面部疔瘡切忌擠壓、碰傷、過早切開,患病後應及早處理。
2.對疔瘡重症,應嚴密觀察病情,定時測體溫及呼吸、脈搏、血壓等,並做好記錄。
3.絕對臥床休息,並固定患肢。
4.忌食辛辣刺激、肥甘魚腥等發物。

結語

走黃與內陷是中醫外科的危急病證,相當於西醫的全身性化膿性感染。均是療、癤、癰、疽等感染性疾病的火熱毒邪不能內消或隨膿而外解,反而客於營血,內陷臟腑,引起的嚴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狀;在治療上,二者均應行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治法,必須抓住“火毒”為患這一特點,在施治中始終注意消除火毒之邪;而內陷多因“虛”引起,因而在辨治中始終要注意扶正祛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