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合作組織

伊斯蘭合作組織

伊斯蘭合作組織(英語: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阿拉伯語:منظمة المؤتمر الإسلامي‎; 土耳其語:İslam Konferansı Örgütü或 İslam Konferansı Teşkilatı;法語:Organisation de la Conférence Islamique;波斯語:سازمان کنفرانس اسلامی‎)原名伊斯蘭會議組織,是由伊斯蘭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為聯合國常駐機構。正式成立於1970年,截至2011年,共有57個成員國,2011年6月改為現用名。

基本信息

簡介

伊斯蘭合作組織伊斯蘭合作組織

伊斯蘭合作組織,原名伊斯蘭會議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簡稱 OIC) ,是由伊斯蘭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為聯合國常駐機構;該組織由遍及中東、中亞、西非、北非和印度次大陸的57個國家組成,覆蓋的人口約為13億,擁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和70%的油氣資源。秘書處設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市;現任秘書長是伊赫桑奧盧;最高權力機構為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截止時間2011年6月)

其宗旨是促進各成員國之間的團結,加強各國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反對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復其民族權利和重返家園的鬥爭;支持所有穆斯林人民為保障其尊嚴、獨立和民族權利的鬥爭。

歷史

伊斯蘭合作組織伊斯蘭合作組織

1969年9月,24個伊斯蘭國家首腦在摩洛哥拉巴特織舉行首次會議,就成立伊斯蘭會議組織達成初步協定。

1970年3月,在吉達舉行第一次伊斯蘭國家外長會議,籌組伊斯蘭會議組織常設機構秘書處,12月喀拉蚩外長會議通過伊斯蘭會議組織憲章。

1970年5月27日正式成立。

1971年5月,有36個成員國,到1993年增至57個。

2011年6月28日,伊斯蘭會議組織第三十八屆外長會議通過決議,宣布伊斯蘭會議組織正式更名為“伊斯蘭合作組織”。2011年度輪值主席國是哈薩克斯坦

組織結構

分為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常設秘書處是伊斯蘭會議組織的主要機構。

首腦會議

伊斯蘭合作組織中的最大機構,參與者為伊斯蘭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每3年召開一次,可以隨時召開特別首腦會議。

外長會議

每年在成員國間輪流舉行一次,審查首腦會議中進度報告的執行情況,並作出決定,確立伊斯蘭首腦會議的政策。

常設秘書處

伊斯蘭合作組織中的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前面兩個機構的決定,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

常設委員會

文化和資訊事務委員會

經濟和商業合作委員會

科學和技術合作委員會

伊斯蘭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委員會

財務委員會

財務監管機構

附屬機構

伊斯蘭國家統計、經濟和社會研究及訓練中心(SESRIC),位於土耳其安卡拉。

伊斯蘭曆史,藝術和文化研究中心(IRCICA),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

伊斯蘭理工大學(IUT),位於孟加拉國達卡。

伊斯蘭學學院,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吉達。

伊斯蘭大學(烏干達),位於烏干達姆巴萊。

專門機構

伊斯蘭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ISESCO),位於摩洛哥拉巴特。

伊斯蘭國家廣播組織(ISBO)和伊斯蘭國際通訊社(IINA),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吉達。

輔助機構

世界伊斯蘭經濟論壇(WIEF),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

伊斯蘭工商會(ICCI),位於巴基斯坦喀拉蚩。

伊斯蘭國家首都和城市組織(OICC),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吉達。

伊斯蘭國家團結運動會,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

伊斯蘭國際紅新月會委員會(ICIC),位於利比亞班加西。

伊斯蘭出租人協會(ISA),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吉達。

國際阿拉伯伊斯蘭學校世界聯合會,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吉達。

國際伊斯蘭銀行協會,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吉達。

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ICYF-DC),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

伊斯蘭銀行和金融機構總理事會(CIBAFI),位於巴林麥納麥。

歷任秘書長

1、東姑阿都拉曼(1971年-1973年)

2、海珊·阿圖哈密(1974年-1975年)

3、阿馬杜·卡里姆·蓋伊(1975年-1979年))

4、哈比·查蒂(1979年-1984年)

5、賽義德·謝里夫·皮扎達(1985年-1988年)

6、哈米德·阿蓋比德(1989年-1996年)

7、阿澤丁·拉臘基(1997年-2000年)

8、Abdelouahed Belkeziz(2001年-2004年)

9、伊赫薩·諾格魯(2005年至2009年)

10、伊赫桑奧盧(2010年6月至2014年)

參加國家

成員國

伊斯蘭合作組織伊斯蘭合作組織

各成員國及加入時間:

阿富汗 1969年
阿爾巴尼亞 1992年
阿爾及利亞 1969年
亞塞拜然 1991年
汶萊 1970年
孟加拉國 1974年
貝寧 1982年
汶萊 1984年
布吉納法索 1975年
喀麥隆 1975年
查德 1969年
葛摩 1976年
象牙海岸 2001年
吉布地 1978年
埃及 1969年
加彭 1974年
甘比亞 1974年
幾內亞 1969年
幾內亞比索 1974年
蓋亞那 1998年
印尼 1969年
伊朗 1969年
伊拉克 1976年
約旦 1969年
哈薩克 1995年
科威特 1969年
吉爾吉斯斯坦 1992年
黎巴嫩 1969年
利比亞 1969年
馬來西亞 1969年
馬爾地夫 1976年
馬利 1969年
茅利塔尼亞 1969年
摩洛哥 1969年
莫三比克 1994年
尼日 1969年
奈及利亞 1986年
阿曼 1970年
巴基斯坦 1969年
巴勒斯坦國 1969年
卡達 1970年
沙烏地阿拉伯 1969年
塞內加爾 1969年
獅子山 1972年
索馬里 1969年
蘇丹 1969年
蘇利南 1996年
敘利亞 1970年
塔吉克 1992年
多哥 1997年
突尼西亞 1969年
土耳其 1969年
土庫曼 1992年
烏干達 1974年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1970年
烏茲別克 1995年
葉門 1969年

觀察員國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994年
中非共和國 1996年
泰國 1998年
俄羅斯 2005年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1979年

觀察員

穆斯林社區/組織觀察員
摩洛民族解放陣線

伊斯蘭機構觀察員

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議會聯盟
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

國際組織觀察員

聯合國
不結盟運動
阿拉伯國家聯盟
非洲聯盟
經濟合作組織

主要活動

首腦會議

伊斯蘭合作組織伊斯蘭合作組織

1969年9月22日至25日,第一次首腦會議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舉行。會議決定成立伊斯蘭會議組織。

1974年2月22日至24日,第二次首腦會議在巴基斯坦拉合爾舉行。會議通過了《拉合爾宣言》,並提出成員國之間進行經濟合作的措施。

1981年1月25日至29日,第三次首腦會議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和塔伊夫舉行。會議通過了《麥加宣言》及《耶路撒冷宣言》等重要檔案,並制定了伊斯蘭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方面的指導方針。會議還決定成立伊斯蘭發展基金和伊斯蘭法庭。

1984年1月16日至19日,第四次首腦會議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通過了《卡薩布蘭卡憲章》,呼籲成員國加強團結合作,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相互間的爭端。

1987年1月26日至29日,第五次首腦會議在科威特城舉行。會議公報要求以色列撤出所占領的阿拉伯領土;呼籲兩伊戰爭雙方立即停止一切軍事行動,通過和平手段解決衝突。會議還決定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海灣國家,向非洲伊斯蘭國家提供經濟援助。

1991年12月9日至12日,第六次首腦會議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舉行。會議發表了《達喀爾宣言》,並通過30多項旨在加強伊斯蘭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合作的決議。

1994年12月13日至15日,第七次首腦會議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通過了伊斯蘭會議組織的綱領性檔案《卡薩布蘭卡宣言》,50多項有關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的聲明、決議以及會議《最後公報》。

1997年12月9日至11日,第八次首腦會議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通過了142項決議和《德黑蘭宣言》。宣言承諾把促進伊斯蘭國家團結、和平及安全作為伊斯蘭會議組織的首要任務。

2000年11月12日至14日,第九次首腦會議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會議通過了《最後公報》、《多哈宣言》以及47項有關伊斯蘭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問題的決議。會議強調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爭取民族權利的鬥爭,同時還制定了伊斯蘭國家面向21世紀的發展戰略。

2003年10月16日,第10次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在馬來西亞聯邦行政中心布特拉賈亞開幕。

2003年10月16日至17日,第十次首腦會議在馬來西亞普特拉賈亞舉行。會議著重討論了巴勒斯坦、伊拉克以及如何振興伊斯蘭會議組織等問題,並通過了《普特拉賈亞宣言》和《最後公報》。

2008年3月13日至14日,第十一次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舉行,主題是“21世紀伊斯蘭世界面臨的挑戰”。會議通過了伊斯蘭會議組織新憲章。會議還發表了《達喀爾宣言》,表示繼續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鬥爭,譴責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和教條主義。

2013年2月6日(當地時間),第十二屆伊斯蘭合作組織首腦會議在開羅召開,包括伊朗、沙特、土耳其等區域內大國均參加了此次會議。

外長會議

截至2011年6月,伊斯蘭合作組織共召開了38次外交部長會議,第28次外長會議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會議為期三天,簽署了阿斯塔納宣言等檔案。

伊斯蘭合作組織2012年8月13日召開成員國外交部長會議,通過暫停敘利亞成員國資格的方案。同一天,美國方面說,不排除任何迫使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的方案。

第十二屆伊斯蘭合作組織首腦會議

內賈德訪問埃及,穆爾西親自到機場迎接內賈德訪問埃及,穆爾西親自到機場迎接

2013年2月6日(當地時間),第十二屆伊斯蘭合作組織首腦會議在開羅召開,包括伊朗、沙特、土耳其等區域內大國均參加了此次會議。在會上,一些國家領導人就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發表了看法。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訪問埃及受到矚目,埃及總統穆爾西親自到機場接機,表明埃及對這位34年來首次到訪的伊朗總統的重視。

當地時間2月5日晚,內賈德在埃及首都開羅一座清真寺訪問時,突然遭到人群中一名抗議者“扔鞋”,不過鞋子並沒有擊中艾哈邁迪-內賈德。事後艾哈邁迪-內賈德表示,這些無禮舉動只是想破壞伊朗和埃及這兩個偉大國家的走近,但這些人卻忽略了“地區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兩個國家的合作,尤其是在巴勒斯坦問題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