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作品集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作品集》,該書匯集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三十多位研究員、副研究員以及特約研究員的優秀之作,充分展示了中國書法院作為國家級的書法創作研究機構的整體實力,呈現出當代中國書法家的藝術素養與文化氣度,彰顯了每位書法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追求。

前言

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中國藝術研究院正在建構起藝術科研、藝術創作、藝術教育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以期逐步建成世界知名的藝術科學研究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國際藝術交流中心。
中國書法院正是在這樣開闊的文化背景下,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深厚的學術土壤上應運而生。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在用毛筆書寫漢字的實用基礎上發展起來。漢字千變萬化的字型結構為書法藝術創造了無盡的發揮空間。漢字在象形基礎上發展演變,在描摹事物的過程中既體現實用價值,也逐漸顯現審美的要求。在書法藝術由自發走上自覺的發展中,“純儉之變,豈必古式”、“纖微要妙,臨事從宜”表達的通變求新的藝術觀念,使書法藝術在形成和發展中時出新意,氣象神妙,可謂溢韻流彩,千古益彰,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中的主體性藝術之一。
中國書法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確實值得作為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遺產來珍視。在當今藝術多元化形態紛呈的格局中,書法藝術能否傳承和弘揚,特別是計算機替代漢字書寫的趨勢下,書法藝術會不會泯滅?以及在當代如何繼承與發展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及審美趨向的書法藝術,已經作為時代的課題擺在我們的面前。為了繼承傳統書法藝術和推動當代的發展,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第一個具有獨立建制專職從事書法藝術創作研究的中國書法院於2004年11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它的成立,標誌著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在當代的發展應該具有主體性的地位。中國書法應扎深根於傳統,生髮新時代的枝葉繁花,帶來當代書壇一新的氣象。
中國書法院自成立以來,實行開門辦院的宗旨,廣聘高才,流派並舉,曾聘請啟功先生擔任中國書法院首任名譽院長,現任名譽院長為沈鵬先生,馮其庸、劉炳森、歐陽中石、朱乃正諸位先生擔任中國書法院顧問;聘請王鏞先生擔任中國書法院院長;同時先後聘請了在國內學術領域具有很高成就和影響力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擔任特約研究員、研究員和副研究員,共同搭建一個廣闊開放、實力雄厚的書法創作和理論研究平台;三年多來,書法院先後主辦和參與主辦了幾十次大型專題展覽及研討活動,在國內外書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編輯出版學術書刊、積極開展書法教學,在藝術創作、學術建設和青年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書法院在推動我國當代書法藝術發展方面已取得了很多大家公認的成績。
這本書法作品集,匯集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三十多位研究員、副研究員以及特約研究員的優秀之作,充分展示了中國書法院作為國家級的書法創作研究機構的整體實力,呈現出當代中國書法家的藝術素養與文化氣度,彰顯了每位書法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追求。他們植根傳統,變古求新,大都既有深厚地道的傳統功底,又體現出時代發展的審美趨向變化。多樣的風格中,有的平和簡靜、風骨清逸,有的蒼渾古樸、狂放雄勁,大都講求執筆用意,追尋境界格調。他們的創作,大體上顯現了我國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的一個面貌。
從中國書法史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書法藝術高峰期,都有表達那個時代文化精神和代表那個時代文化創造氣魄的書法大家和代表作。今天,能繼承與發揚前人優良法度,又有獨特創新風格的大家大作還少。我相信,中國書法院及其書法藝術家們本著“植根傳統,面向當代,學術至上,探索創新”的藝術精神,依託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深厚的學術平台,不斷努力,必將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
王文章
2008年5月27日

目錄

沈鵬
馮其庸
歐陽中石
朱乃正
王鏞
李勝洪
王友誼
王澄
石開
樂泉
叢文俊
劉正成
孫伯翔
孫曉雲
沃興華
言恭達
何應輝
張景岳
陳振濂
陳國斌
黃惇
於明詮
劉彥湖
劉崢
李曉軍
張羽翔
楊濤
徐海
曾翔
蔡大禮
薛養賢
王家新
呂章申
邵秉仁
胡抗美
唐雙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