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客家

福建閩西上杭,是客家人的祖籍地。由於它地處客家母親河汀江中游,自然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唐宋以來,吸引了眾多客家先民在這裡開基立業,繁衍生息,成為李、張、丘、廖、呂、游、周、黎等幾十姓客家人的發祥地。宋、元、明、清,上杭客家裔孫不斷向閩、粵、贛、湘、台等地播遷、發展,並拓展到東南亞各國及海外。上杭客家向義寧州的移民,是發生在清初上杭客家人向外移民高峰期中的一段移民史。館藏義寧州客家族譜文獻記載,清初,正值清中央政府組織的“湖廣移四川”移民運動開展不久,江西義寧州亦頒布了“奉諭招民”墾荒優民政策,在此背景下,大量閩粵贛客家人遷徙義寧州。資料顯示,至康熙末年,入遷義寧州者近萬丁,上杭客家遷入人數最多。客家人移民義寧州後,初因春去冬歸,扎棚而住,史稱“棚民”。“懷遠都”成立後,又稱之為“懷遠人”。

福建閩西上杭,是客家人的祖籍地。由於它地處客家母親河汀江中游,自然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唐宋以來,吸引了眾多客家先民在這裡開基立業,繁衍生息,成為李、張、丘、廖、呂、游、周、黎等幾十姓客家人的發祥地。宋、元、明、清,上杭客家裔孫不斷向閩、粵、贛、湘、台等地播遷、發展,並拓展到東南亞各國及海外。上杭客家向義寧州的移民,是發生在清初上杭客家人向外移民高峰期中的一段移民史。館藏義寧州客家族譜文獻記載,清初,正值清中央政府組織的“湖廣移四川”移民運動開展不久,江西義寧州亦頒布了“奉諭招民”墾荒優民政策,在此背景下,大量閩粵贛客家人遷徙義寧州。資料顯示,至康熙末年,入遷義寧州者近萬丁,上杭客家遷入人數最多。客家人移民義寧州後,初因春去冬歸,扎棚而住,史稱“棚民”。“懷遠都”成立後,又稱之為“懷遠人”。

一、義寧州“奉諭招民”的歷史背景

義寧州地處江西省西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之間,為江西、湖北、湖南省交界處。唐代為武寧縣,德宗貞元年間析武寧縣西八鄉(高鄉、崇鄉、奉鄉、武鄉、仁鄉、西鄉、安鄉、泰鄉)置分寧縣,唐、宋兩朝均為上望等級的泱泱大縣。元代升為寧州;清嘉慶六年(1801年)改名義寧州。 宣統二年,義寧州析出縣南上崇鄉、上武鄉另設銅鼓縣。民國元年(1912年)改義寧州為義寧縣。民國3年改義寧縣為修水縣。
明末清初,義寧州因連年兵燹,時遭水旱災害,死喪及逃難者甚多,大片拋荒田地無人耕種。縣內地廣人稀,荒田地二千八百七十多頃,缺糧一萬餘石。‘民無遺類,地盡拋荒’‘官雖設,無民可治,地已荒,無力可耕,無賦可征’狀況引起清朝統治者的警覺。順治九年(1652年),湖廣以祖澤遠為首,累疏‘招墾開荒’,開始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活動。康熙十七年(1687年),義寧知州班衣錦,亦奉檄召民勸墾荒田山地。告示百姓,寧州田肥地美,水旱無憂,地廣人稀,入遷者可以任意插地為界。在此背景下,大量閩粵贛客家人遷徙義寧州。有資料顯示,至康熙末年,閩西、粵東、南贛等地入遷者已近萬丁。

二、上杭客家人應招遷入義寧州

義寧州“奉諭招民”,指定了許多優民政策,對於人稠地密的上杭客家人來說,無疑具有巨大吸引力。從康熙十七年至晚清同治年間,上杭客家人挈婦將雛,有的“挾重資為鬻,轉遠經營,頗獲利息,與例相符,遂隸籍居寧”;有的愛慕寧州“山水秀麗,風俗勤樸,卜築而居焉”;“有的為躲避兵亂或城市喧囂,尋覓一個清幽恬靜的環境,隱居怡養天年” 應招義寧州。筆者從客家族譜館收藏的上百種義寧州與上杭客家族譜中,篩選出陳、張、賴、廖、葉、鄧、邱、李、劉、何十姓的族譜記載例舉如下,從中人們可以窺見當年上杭客家人向義寧州移民的歷史軌跡。
陳氏。《(江西修水客家)陳氏族譜》載,中都琳坊陳氏開基祖為十一郎公。十一郎公,諱扶桑。清雍正庚戌年(1730年),陳十一郎公十八世孫陳鯤池,名公元,字騰遠,號鯤池,與其兄公遠,弟公升在閩、粵、贛(南)客家人向贛西北山區遷徙的高潮中,與同鄉何巨珍何巨蘭、邱堯林兄弟結伴遷往義寧州安鄉十三都護仙坑,結棚棲身,種蘭為業,三十年後遷泰鄉七都竹塅創業定居。陳鯤池生四子:克繩、克侗、克藻、克修,稱竹塅陳氏“四房”。
張氏。《(江西修水客家)張氏宗譜》載,鄞江始祖張化孫開基上杭白砂茜洋,生18子108孫,裔孫快速繁衍閩粵贛各地。化孫公各支“或由閩之上杭,或由粵東嘉應州、平遠縣等處遷寧”者甚眾,而由上杭直接遷義寧州的主要有六支:益昌公,號玉峰,先世居閩杭,幼隨英琳公,客義寧之四都,遂為闤闠,分兩地而家焉;化孫公七世孫衍通公,由上杭古田裡遷義寧州開基;化孫二十二孫世亮漢,遷徙安鄉沙堝里桃隴開基;化孫公二十五世孫武進公,徙桃源鋪開基;文淵公,諱斌,字彥勝,號文淵,世居閩杭,幼隨詵振公商寧之彭市,遂家焉;輝石公,於乾隆年間隨父元基公由閩之上杭遷寧,橘遷於彭市,再遷楊莊隴。
賴氏。《(江西修水)潁川賴氏宗譜》載,賴氏入閩始祖賴標開基上杭古田後,裔孫繁衍甚眾。標公後裔由上杭遷修水賴氏主要十一支:賴五二郎,由上杭經武平來銅鼓桶光洞黃沙坑開基;七郎元光支,由福建上杭來修水,後裔又徙居建昌柘林,後由柘林來銅鼓古橋隘口開基;化南公由福建上杭來修水高鄉石堝里開基;念三郎公由福建上杭徙廣東平遠縣,再由平遠遷修水吳坑煙竹堝開基,現居太陽升鎮;升蘭公由福建上杭來修水漿坑開基;行如公直由福建上杭來修水征坑開基;享生公直由福建上杭來銅鼓、修水渣津東港齊源汪莊開基;辛松公父子直由福建上杭來修水泰鄉白鷳坑開基;八郎公由福建上杭徙古田湯湖。復徙員子崗、又徙田螺湖,又徙李屋坑。宗誠公又徙大莊頭。裔孫居修水下潭坑、楊樹壠、田蒲獅子嶺、奉鄉瀆坑、征村下灣;傑公由福建上杭遷吉安龍泉,再由龍泉來修水安鄉尖角里開基;皇度公由福建上杭蘇里來修水黃荊州開基。
廖氏。《(修水黃沙客家)廖氏宗譜》《江西修銅宜奉廖氏宗譜》載,上杭藍溪覺坊廖氏開基祖廖花,傳世攸久,歷數百年,裔孫繁衍百萬之眾,被奉為閩粵贛台廖氏始祖。《(修水黃沙)廖氏宗譜》為花公開基修水兩支合修譜。一支為花公二十四世孫洪貴公,上杭縣廬豐田雞浮塘居住,康熙年間遷義寧州安鄉十三都,今黃沙橋鎮長坑村桃樹坑立業居住,為廖士翹上祖一脈;一支為花公二十二世孫仕興,於清康熙年間攜男移居江右南昌府義寧州安鄉十三都正源立業。這兩支從花公起共九世分十世。
葉氏。《(上杭中都客家)葉氏族譜》載,中都都康葉氏奉映玉公為葉氏入閩始祖、中都一世祖。映玉公深房應生支派十七世文龍移寧州;深房友亮支派十七世文龍移寧州;深房友亮支派二十世觀保,妣黃,公妣俱移寧州。

三、上杭客家移民的歸宗尊祖理念

歸宗尊祖,是作為炎黃子孫共有的尋根、認祖意識的表現,是一種極為悠久、深厚的族類認同理念,他包括以親緣、地緣、業緣為表現形式的血親認同、鄉土認同理念及由此形成其他各種聯繫的基點和樞紐。遷居義寧州的上杭客家移民,遠離祖地,在千里之外的異地它鄉上杭客家移民團結互助,艱苦創業,以其特有的凝聚力精神,接受各種生存條件的挑戰,不斷開闢新的生存空間,以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尋求新的謀生方式,追尋成功與發展的道路。稍作安定後,上杭客家人便修族譜、建祠宇、葺祖塋、建書院,以此表達祭祖先、續血脈、光宗耀祖的歸宗敬祖理念。
上杭客家移民歸宗敬祖理念,首先表現在上杭客家移民在稍作安定後,便修撰族譜,續血脈,‘崇先報本,啟裕後昆’、和教育子孫“積善好施”方面。此舉在邱氏族譜得以全面反映。清乾隆年間,素有“魚米之鄉”的上杭來蘇里中都邱惟乾,又名明光,攜子仲輝由福建汀州上杭勝運里,遷入今黃沙鎮老鴉山湖洞立業居住。稍作安居,邱明光便“遠尋譜系之源,特千里回閩以訂家乘”,以續“此根本之所以親切而昭著也”。嘉慶二年(1797年)明光公裔首次修譜,序言“……我支祖明光公,遄臻於豫之寧州……遂爾爰居爰處,苦積銀兩之資。創業悠久,叨先祖之恩庇。遞傳三男,宜頗其豐,教婚兩全。仲生其茂,丁糧並盛。……是以木本水源之思,油然而生。敢湮沒我祖之所自出乎?以故商諸兄弟叔侄,有是修譜之舉焉。予等知淺識陋,僅仿歐蘇之法,敘親疏,別長幼,紀其祖冢名字,娶氏生歿而已,俾後之覽者,不失其所自也”。敦敦教導子孫,傳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理念。到了道光丁未年(1847年),明光公裔孫重修家譜,族譜中就有了從明光公的第三代開始出現了仲輝季子茂貴:“修州志、建書院、造學校、造浮橋、橋樑、道路”、第五代茂貴子西亭,西亭仲子化軒的“募建義倉,都人士多有難色,公毅然捐金三百兩” 善舉記錄。邱氏在該家族中倡導“積善好施”之精神,可以從竹塅陳氏文化世家陳觀禮先生道光二十七年為邱氏族譜撰“邱公貫充先生傳”得到體現。“邱公貫充先生傳: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斯言也,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蓋俗人只知一身形骸而外,遑恤其他。而高瞻遠矚者,則必為之計長久焉。邱公興萬,字貫充,號肫一,系茂貴公之季子也。幼讀書聰穎過人,稍長以及父母年老,貲產未裕。遂棄舉業、理家政,督耕務農,披星戴月,終歲勤動力田,逢年駸駸乎有富足風。昆仲五人同心協力,各謀生息。負耒之暇,兼業商賈,億則屢中。自是而家產饒裕,興也勃焉。先世居湖洞,漸次蕃衍。乃於乾隆四十年間置買源頭田產,公同長兄移於此住。督農課讀,家道益裕。凡附近產業,內外無間。厥後甲寅歲重新創建上棟下宇,藹然可觀。兄弟怡怡聚處一堂。於是丁口日繁,遂於嘉慶辛酉年昆仲各爨,無不席豐履厚,而公則自視欿然也。嘗曰積金積玉,不如積福。吾家既小阜,使不行方便,積陰功,雖坐擁豐亨,安知我後人奚若乎?以故鄉鄰之緩急通之;戚友之貧乏濟之;橋樑道路廢者修之、圮者補之,從未嘗勒碑以沽名。如老鴉山鐵砧崖之鎚幽鑿險,化泉等處之周道如砥,雖費多金,不恤也。徃來行人,至今猶嘖嘖於公之德而弗衰。吁!公真人傑矣。世之勤稼穡,享殷實,固自有人,而求其好善樂施,揮金不吝者,亦不數數。覯以公之心,行公之事,不沾沾為一已之名,而默默施無窮之惠,則天之報施善人,豈有涯哉”。
其次,還表現在修建祠宇、葺祖塋方面。上杭客家移民牢記祠宇是安置祖先的寢廟,是族人的精神象徵、是維繫家族內部團結的重要紐帶。因此祭祀祖先先要“創建祠宇,以藶馨香,以綿世澤”。舉何氏一族為例。中都何氏一族遷入義寧州共76支,最早遷入義寧州的是十六世,最遲遷入是二十三世,前後相隔八代,歷時百多年,是一支龐大的族系。何氏族譜有祥細記錄的大小祠宇幾十處,略舉一二。中都何氏二十二世夢椿,諱應千,號愈彭,候選布政司理問加二級, 開基武鄉征本,嘉慶庚午(1750年), 愈彭公回祖地上杭“與曾叔祖承階、伯祖文峰合建祠於中都大富上,上下廳堂二重及左右橫屋宅後三層,瓦屋壹所,並排三樓顏曰:‘三立堂’。又左畔三層瓦屋壹所,並排三樓,顏曰:‘三易堂’。數處羨屋,余基及園池田土諸項系三股,均分。唯我愈彭公支遷寧遠,因寫並神下及竹頭下,按分屋宇產業,概託金、玉、顯、承四房祠裔,約領照管,永杜凱僉”;二十二世宗達,生三子,公由閩汀遷居江西寧州下奉鄉瀆坑樟源橋亭社窯里開基,次子榮盛,乾隆戊戌(1838)年生,公於鹹豐庚申(1860年)年七月十五日建祠於奉鄉十五都靈宮殿蓮形辛山乙向;二十二世奎斗,諱朝北,公幼隻身由上杭遷江西義寧州白手成家立籍啟後永紹書香,建祠下武征村鳳形山下;十八世廷楊,號舉余,公遷江西義寧州下武鄉大源里立籍,後裔建祠於琥形隆本堂澄倫公祠進主配享冬蒸祭祀祠立;光照,號明軒,字惠珠,文考名其矅,武考名翔龍,精醫理重,修譜牒,建祖祠情殷享祀;而祖塋是宗祖精氣所在,家族的發展“叨先祖之恩庇”。因此葺祖塋、銘“紀其祖冢名字”是遷徙在外的上杭客家移民祭祀先祖大事。上杭客家移民在所修族譜中都有制定歷代(上杭)先祖塋塜祭期。如邱氏族譜中定從“清明前七日祭:始祖邱公八郎郎諱繼龍葬在勝運里官田葉坊山梅花落地金盤載珠甲山庚向;……清明前五日祭:一世祖邱公諱惟長妣鄭氏梁氏合葬在南坑水口社邊東岸;…… 清明日祭七世祖妣陳氏葬本鄉割茅窠與長孫得旺共穴同祭”;《義寧何氏宗譜》卷末記載景柔奈房中附記閩杭中都伯祖安考妣墳“……共墳三十八穴,未有碑記不敢妄載,其所出生世係為某祖某妣,惟每年奈祖嗣裔祭管,固附於此,庶不致相失耳”。從族譜文獻的記載中,不難看出,上杭客家移民編族譜、葺祖塋、修宗祠基本發生在第二代、第三代身上,而修建祖祠則大多在開基祖一代人中進行。
第三,表現在上杭客家移民崇文重教、科舉入仕、光宗耀祖方面。《義寧州志》載,落籍義寧州的客家人,他們為爭取獲得與當地土著人一樣的入學與應試科舉資格而不懈鬥爭。“雍正二年(1724年)四五月間,土著紳士為阻止客家人入籍和考試,圍攻州署,毆打赴考生童,知州劉世豪不畏脅迫,主持公道,並奏請準予客民入籍考試”,終使朝廷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義寧州設定懷遠都,贏得了“懷遠都”之名。文曰“安輯棚民之請,耕山者概編保田,有產者另立都圖,以懷遠為名,隱寓招攜之義”允準“耕山者概編保甲,有產者另立都圖,童生課習五年,一律準予參加科考”。當上杭客家移民取得科舉入任的入場券之後,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振興教育,培養人才。嘉慶二十四年,上杭客家移民紛紛捐資在縣城創建懷遠人的第一個書院:梯雲書院。張氏宗譜載,輝石公,於乾隆年間隨父元基公由閩之上杭遷寧,橘遷於彭市,再遷楊莊隴,公“倡立良祖公派冢,又襄彭市風車鼓石橋,助捐梯雲書院暨雲記賓興、軍需團練諸費”。又文淵公,諱斌,字彥勝,號文淵,世居閩杭,幼隨詵振公商寧之彭市,遂家焉。季子諱燦,字達三,號秋帆,例贈修職郎,“書院賓興之倡建,宗祠族譜之纂修”;何氏譜載,何巨珍、巨蘭兄弟兄弟移居江西義寧安鄉十三都護仙源立籍,第二代鳳歧與侄雲升“合進銅鼓奎光堂及書院捐名,共領院志壹部捐票紙存據”。何光水,字映瀾,號海門,諱雲漢,奉旨議敘八品,鹹豐乙卯(1855年)年五月九日,城陷殉難,蒙恩蔭恤世襲雲騎尉。道光乙巳(1845年)年,光水公曾捐租助修梯雲書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杭中都遷義寧安鄉十三都護仙源立籍的陳氏(人稱竹塅陳氏)一族為教育振興做的貢獻。《梯雲書院志》載,竹塅陳氏第四代孫陳規鋐(陳寶箴父),在創建梯雲書院的活動中,陳規鋐捐銀320兩,是五個捐銀最多者之一,推為首事之一。道光二十八年陳規鋐又以長子名義續捐銀200兩。道光二十九年再次捐銀200兩給梯雲書院賓興會。光緒十年(1884)陳規鋐長子陳寶箴回鄉,購936本兩千卷書捐給梯雲書院,光緒十八年,梯雲書院重修《梯雲書院志》,陳寶箴撰《梯雲書院記》並捐錢一百吊。陳氏家族對梯雲書院一如既往的關愛,贏得到了義寧客家人的尊敬等。梯雲書院的建立,為懷遠人培養了大批文、武公職人員人才。據統計,自清乾隆至光緒末,義寧州客家人人文蔚起,科甲蟬聯:“懷遠”有進士8人,占全縣同期進士17名的47% ;舉人75名,占202名的37% ;武科舉人懷遠人占80% 。其中,上杭移民後裔就有上杭張化孫裔安鄉高麗支笏臣公,入選明經廷試進士、泰鄉北岸張明山張向日父子中鹹豐辛亥恩科魁元,會試優等“授五品銜,賞戴藍翎,擢廣昌營把總,駐防四年,盜弭民安”;有上杭廖花裔廖廷華,同治六年(1867年)舉人;有何氏何秉元同治十二年舉人、何尚華清光緒癸已舉人;有邱氏邱仰山,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等。特別遷自上杭中都琳坊的竹塅陳氏“一門五傑”:“陳寶箴,官至湖南巡撫,支持維新變法,向光緒帝推薦維新人才,在湘辦新學興新政,為全國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從事變法者。其子陳三立,為同光體詩派領袖,清末民國初詩壇泰斗。三立長子陳師曾,近代著名畫家,與齊白石齊名。三子陳寅恪,聞名海內外的史學大師,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陳衡恪次子陳封懷,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為我國的植物園建設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為我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義寧州客家人的教育振興與義寧陳氏文化世家的迅速崛起,不但為義寧州文化史寫下重要的一頁,更為上杭祖地光宗耀祖、祠宇的文化內涵抹下了濃濃一筆。
上杭客家人向義寧州移民之時,正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號稱“康乾盛世”的社會經濟的繁盛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義寧州適時的“奉諭招民” 優民政策,使得勇於開拓創新的上杭客家人,憑藉祖地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經濟實力“挾重資為鬻,轉遠經營,隸籍居寧”。通過在開基地艱苦卓絕的努力,很快出現了“緣曠土之甚微,久荒之產極沃,而無產之人得土耕種”,“故不數年家給人足,買田置產,歌適樂郊矣”美好景象,上杭客家移民得以安居樂業。落籍義寧州的上杭客家移後裔,有著濃厚的尋根、認祖意識。正是這種對祖籍地極為悠久、深厚的族類認同的歸宗尊祖意識,以其特有的凝聚力支持著上杭客家移民為開基地義寧州的文化、經濟發展立下功績。翻開陳封的歷史,上杭客家人向義寧州移民史距今已經三百多年,當我們沿著客家文獻記載的脈絡,觸摸著上杭客家移民為義寧州的經濟文化發展奮力拚搏、對祖地上杭“根”的眷戀歷史的脈搏跳動時,感受到中華民族對祖先崇拜的文化理念在上杭客家移民中的演繹。三百多年過去了,落籍在當年義寧州的上杭客家移民後裔依然固守著歸宗尊祖理念,回祖地尋根謁祖,共敘親情。拳拳之心,昭昭在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