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1893年12月5日,中英簽訂《會議藏印條款》。英國於1888年3月挑起第一次侵藏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90年3月17日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清政府承認哲孟雄歸英國保護。為了解決《藏印條約》中遺留的通商、交涉遊牧等問題,1891年底雙方代表在停戰前線重開談判,12月5日雙方在大吉嶺(哲孟雄屬地)簽訂《藏印續約》或稱《藏印議訂附約》、《藏印條款》。共12款。內容:開放亞東為商埠,許英商自由貿易,準英派員在此駐紮;藏、印、哲邊界免稅貿易5年;限制西藏人民在哲孟雄(今錫金)的傳統遊牧權利。《藏印條約》和《藏印條款》為不平等條約,是英以武力侵略和清政府妥協投降外交的結果。西藏地方愛國軍民堅決反對英國侵略,拒絕承認這兩個條約。

簽約背景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印度
從18世紀70年代起,英屬印度就已開始尋找打開中國西藏門戶的通路。19世紀60年代,英國勢力深入或控制了毗鄰西藏的布魯克巴(今不丹)、廓爾喀(今尼泊爾)、哲孟雄(今錫金)等國以後,向西藏擴張的願望更日益強烈。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規定英人可自甘肅青海四川或印度入藏,英印當局即圖伺機實行。1884年10月,英印政府命馬科蕾籌辦進藏考察商業。1886年初,馬科蕾考察團集中大吉嶺,準備入藏,因西藏地方堅決反對而作罷。西藏地方當局為防止英人入侵,決定在隆吐山設卡。隆吐山屬熱納宗,熱納宗屬西藏,曾由達賴喇嘛撥給哲孟雄部長期放牧,英國人說成屬哲孟雄。
英國藉口藏兵“出境”駐哲孟雄的隆吐山“阻塞商路”,決定動武,發動侵藏戰爭。1888年3月,英軍進攻並占領隆吐山,進而侵占納盪、對邦。9月,清政府派駐藏幫辦大臣升泰與英國議和,談判罷兵定界。在第一次談判中,雙方就哲孟雄、藏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哲邊界和通商三個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由於爭執不下,談判中斷。1889年,清政府又派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之弟赫政作升泰的翻譯和助手,與英印政府繼續談判。清政府於1889年7月、9月先後提出兩個草約,均遭英印政府拒絕。英國政府為了防止其對手沙俄在西藏問題上找到可乘之機,希望儘快結束中英關於西藏問題的談判,一再催促英印總督早日結束談判。12月16日,英印政府通過赫政向升泰提出新的四條草案。清政府接受。1890年(光緒十六年)3月17日,升泰與英印政府總督蘭斯頓在加爾各答正式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主要內容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錫金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共8款,主要內容有:
清政府承認哲孟雄歸英國保護;
劃定西藏地方與英屬哲孟雄邊界;
有關雙方遊牧、通商等事宜容後再議,等等。

條約原文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一八九零年三月十七日,光緒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加爾各答。
茲因大清國大皇帝、大英國大君主五印度大後帝,實願固敦兩國睦誼,永遠弗替;又因近來事故,兩國情誼有所不協之處,彼此欲將哲孟雄、西藏邊界事宜,明定界限,用昭久遠,是以大清國大皇帝、大英國大君主擬將此事訂立條款,特派全權大臣議辦,電大清國特派駐藏幫辦大臣副都統銜升,由大英國特派總理五印度執政大臣第一等三式各寶星上議院侯爵各將所奉全權便宜行事之上諭文憑公同校閱,俱屬妥協,現經議定條約八款,臚列於後:
第一款藏、哲之界,以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摯山起,至廓爾喀邊界止,分哲屬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諸小河,藏屬莫竹及近山北流諸小河,分水流之一帶山頂為界。
第二款哲孟雄由英國一國保護督理,即為依認其內政處交均應專由英國一國徑辦;該部長暨官員等,除由英國經理準行之事外,概不得與無論何國交涉來往。
第三款中、英兩國互允以第一款所定之界限為準,由兩國遵守,並使兩邊各無犯越之事。
第四款藏、哲通商,應如何增益便利一事,容後再談,務期彼此均受其益。
第五款哲孟雄界內遊牧一事,彼此言明,俟查明情形後,再為議訂。
第六款印、藏官員因公交涉,如何文移往來,一切彼此言明,俟後再商另訂。
第七款自此條款批准互換之日為始,限以六個月,由中國駐藏大臣、英國印度執政大臣各派委員一人,將第四、第五、第六三款言明隨後議訂各節,兼同會商,以期妥協。
第八款以上條款既定後,應送呈兩國批准,隨將條款原本在倫敦互換,彼此各執,以昭信守。光緒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即西曆一千八百九十年三月十七日,在孟臘城繕就華、英文各四份,蓋印畫押。
附註本條約見《光緒條約》,卷29,頁8-10。
英文本見《海關中外條約》,卷1,頁513-515。
本條約於一八九零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倫敦交換批准。

條約影響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的簽訂,使哲孟雄完全脫離中國,而關於邊界及緩議諸項為英印進一步侵略西藏鋪設了道路。

中英關係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領導人會晤
中英關係發展勢頭良好
英國首相布朗2007年6月組建工黨新政府以來,對華政策保持了連續性並有所發展。布朗政府重視中國的國際影響,繼續視中國的發展為機遇,有挑戰但不是威脅,並希望與中國加強全面合作。目前,中英兩國政府高層交往頻繁,經貿合作不斷加強,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躍。中英關係發展勢頭良好。
首先,兩國高層對話密切,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溝通與協調不斷加強。
布朗就任首相後兩次與溫家寶總理通電話,雙方一致認為兩國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兩國外長在聯大期間舉行了會晤;英國首相的外交顧問和經濟顧問聯合訪華,與中方舉行戰略對話;楊潔篪外長訪問英國,同布朗首相以及財政大臣達林、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等英國官員就全面推動中英戰略夥伴關係取得廣泛共識。
英國交通、貿易投資、財政部門等官員、倫敦金融城市長及保守黨、議會中國小組代表團先後訪華。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英國,與英國海軍舉行了海上聯合搜救演習。兩國各層次交流密切,雙邊關係不斷增強。
第二,雙邊貿易等領域合作持續發展並不斷加強,金融服務、投資和可持續發展領域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經貿論壇
經貿論壇去年1月到10月,中英經貿額達319.5億美元,同比增長28.8%。到9月底,英國在華累計投資項目5708個,協定金額278.8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145.6億美元。英國在華累計投資居歐盟國家之首。
英國政府和工商企業界對加強兩國金融投資領域合作持積極開放態度,在對華貿易中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並希望發揮英國金融服務業的優勢,吸引中國對英國的投資併購,擴大對華服務和技術貿易。雙方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合作有所進展。中英啟動可持續發展對華工作計畫。中國武漢及中西部六省代表團訪問英國,考察可持續城市綜合治理項目。另外,兩國奧運合作進展順利。雙方就北京奧運火炬明年在英傳遞有關安排保持良好溝通。大倫敦市政府歡迎中國建築公司參與倫敦奧運設施及城市改造建設。
第三,英國各界普遍希望加深對中國了解,“中國熱”持續升溫,兩國文化教育交流活動日益活躍。
大倫敦市連續3年舉行“中國在倫敦”活動,僅春節活動就吸引近30萬公眾參加。去年9月,大英博物館開始舉辦《秦始皇——中國兵馬俑》展,布朗首相出席開幕式並致辭。英國公眾對展覽反響熱烈,主流媒體爭相報導,迄今已有40多萬人前往參觀,在英引起轟動效應。
當前,英國企業界正在積極籌辦“時代中國”綜合系列活動,從2月到7月間將在英國全境舉辦800多項活動,全面介紹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發展。大倫敦市政府也將在2月推出“2008中國在倫敦”文化季,來自北京的藝術家們將與倫敦主要文化機構聯手推出一系列宣傳中國文化的活動,“銀幕上的北京”、中國當代設計展、中國地方戲劇講座、中國茶品茗、奧運火炬接力等活動也將陸續展開,倫敦捷運內還將展示中國詩人的詩句。
隨著“中國熱”在英國的悄然升溫,英國政府、研究機構、大學等都相繼舉辦各類有關中國的研討會。英國議會舉辦題為“中國經濟發展對英國的影響”系列研討會,政府官員、工商企業界人士、專家學者共600多人出席。英國各界十分關注中國共產黨十七大情況,政府官員、政黨領袖及議會議員紛紛希望了解十七大精神。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威爾頓公園牛津大學等學校、研究機構相繼舉辦以十七大為主體的研討會。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中英外長會面

另外,兩國教育交流也不斷深入。英國目前吸引了近10萬名中國留學生,每年有約一萬名中國留學生來英。到目前,中國在英國建立了11所孔子學院,中文教育越來越受到英國社會和普通民眾的歡迎。許多大學、中學甚至國小都紛紛開設中文課程。
總之,隨著兩國關係發展保持良好勢頭,布朗近期即將開始的對華訪問將進一步推動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不斷深入發展。

中英風雲人物的歷史時刻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鄧小平和柴契爾夫人會談
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交鋒記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問中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與中國領導人進行會談。鄧小平以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情懷,嚴正駁斥了柴契爾夫人的“三個條約有效論”,宣布中國領導人決不當李鴻章,表明了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維護中國主權與統一的堅定立場。以後,鄧小平又駁回了英方“以主權換治權”的要求,使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朝著1997年順利回歸、一國兩制的方向穩步發展……

老記們差點上演“全武打”

1982年9月24日上午9點,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提前來到了人民大會堂。她首先來到大會堂的新疆廳,鄧穎超已經在門口佇立恭迎。柴契爾夫人與鄧穎超親切握手,同時又獻上了一束美麗的鮮花。5年前作為保守黨領袖訪華時,柴契爾夫人曾經與鄧穎超相見。此次重逢,兩人談得十分高興。
從新疆廳告別鄧穎超後,柴契爾夫人就向福建廳走來。到首相快走到門口時,福建廳大門緩緩打開。鄧小平笑容可掬地走過來,與柴契爾夫人握手。
中外記者們為了抓拍到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最佳鏡頭,還演出了一幕小小的“鬧劇”:記者們為了占據一個有利位置拍照,你擠我擁地一次又一次騷動,某外國電視台一名記者,被北京的一位電視台攝影師的鏡頭不小心撞了一下,竟然回身一腳踢在那位同行腰部。被踢者怒不可遏,還以一拳,眼看一出“全武打”即將上演。就在這個當口,福建廳的大門一下子打開了,鄧小平步出大廳迎接鐵娘子,一場風波自動平息。當鄧小平滿面笑容地與柴契爾夫人握手問好時,鎂光燈“咔嚓”、“咔嚓”閃個不停,記者紛紛抓住時機搶拍鏡頭。
柴契爾夫人與鄧小平一見面後說:“我作為現任首相訪華,看到您很高興。”
鄧小平答:“是呀,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好幾個,但我認識的現在都下台了。歡迎您來呀!”
接著,賓主雙方步入福建廳就坐。此時,記者們尚未退場,兩人仍是相互寒暄。
柴契爾夫人說:“知道您是剛從外地回來。”
鄧小平答:“我是陪同北韓主席金日成去了四川。”
“這次旅行一定很愉快吧?”
“不錯,我們在四川吃過好幾次川菜,我很喜歡川菜,中國是以川菜和粵菜最為著名。”
二人聊到馬克思,柴契爾夫人說:“馬克思寫了一部《資本論》 ,可他恰恰最缺資本!”

在主權問題上,鄧小平毫不退讓
幾分鐘後,記者被請離場,會談閉門進行。在友好的氣氛中,會談轉入正式話題。
就柴契爾夫人而言,在香港問題上始終抱定“有關香港的三個條約仍然有效”的主張,並在來華前就早有聲明,大造輿論。因此正式會談一開始她就提出了這一問題。
面對英國首相的挑戰,鄧小平寸步不讓。他首先指出,這次談判,除了要解決香港回歸中國問題之外,還要磋商解決另外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1997年後採取什麼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它的繁榮;另一個是中英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現大波動。簡單地講,實際上這三大問題,就是1997問題、1997後問題和1997前問題。這些才是中英關於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完整議題。
說到香港的主權歸屬,鄧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迴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中國和英國就是在這個前提下來進行談判,商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在此,鄧小平重申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不承認19世紀三個不平等條約的一貫立場。
鄧小平告訴柴契爾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願。“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鄧小平說,在不遲於一二年的時間內,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決策。“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面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輿論面前會得到好評。”
針對柴契爾夫人關於香港的繁榮離不開英國管理的觀點,鄧小平說:“保持香港的繁榮,我們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實現。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於中國收回香港後,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於香港的政策。這些政策的主要特點,就是基本上保持這個地區政治、經濟制度現狀。”
中國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會不會發生波動?鄧小平回答: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他還告訴英國首相,中國政府在做出這個決策時,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還考慮了我們不願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么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鄧小平和柴契爾夫人會談
首相跌倒在大會堂台階上
激烈交鋒過後,兩位領導人商量起會談公報問題。鄧小平建議這次與英國首相的會談能達成一個協定,“即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開始進行香港問題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在這個基礎上磋商解決今後15年怎樣過渡好以及15年以後香港怎么辦的問題。”
但是,柴契爾夫人堅決不同意鄧小平建議,特別是拒絕以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為前提。經過一陣爭執,雙方同意發表一個不做任何實質性承諾的會談公報。
當會談結束後,柴契爾夫人落寞地從門口走出,臉色凝重。當她繼續往下走時,高跟鞋與石階相絆,使身體頓失平衡,栽倒在石階下,以至皮鞋手袋也被摔到了一邊。幸好她已將至平地,摔得不重,在一旁的隨員及工作人員立即上前將她扶起。
英國女首相這一跤,引起了敏感的輿論界的濃厚興趣。一位深知鐵娘子和鄧小平性格的記者分析道:柴契爾夫人鋒芒畢露,鄧小平綿里藏針。儘管柴契爾夫人受邱吉爾影響極深,堅持“鮮明的傳統保守主義哲學和強硬的經濟政策”,但在鄧的面前,她畢竟還年輕。
柴契爾夫人沒想到鄧小平在香港主權問題上的立場會那么堅定,毫無通融餘地。她心中不由得充滿失望和痛苦。她回去後對駐華大使柯利達說:鄧小平真殘酷啊!

擋回“三腳凳”牌
在1997年後香港主權問題上的抵抗沒有奏效,柴契爾夫人退而求其次,準備在1997年後的行政管理問題上與鄧小平再作一番較量。
柴契爾夫人1983年6月提前實行大選,保守黨獲得空前勝利,她再次登上首相寶座。
在連任首相贏得巨大勝利的鼓舞下,柴契爾夫人在中英關於香港問題正式會談開始後,向中方發起了新一輪進攻。她不再談“三個條約”有效,不再提“續約”之類的要求,轉而採取新的策略:用主權換治權。即英國同意在1997年把香港還給中國政府。但是,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之後,英國可以受中國之託繼續管理香港。1997年後香港的模式將是:香港回歸,英人治港,而非港人治港。
外交大臣傑弗里·豪和外交部其他官員,卻主張儘快在談判中向中方表示不再謀求1997年後繼續管治香港。但是,柴契爾夫人認為“沒有理由作出這種讓步”。她甚至主張,“要把每張討價還價的牌都使用到最佳效果”。於是她使出了“三腳凳”這張牌。
所謂“三腳凳”,是在中英開始對香港問題談判時,港英當局企圖以正式成員身份參加,造成中英港三方共室的事實,以達到“還政於港”、使香港成為一個政治獨立實體的目的。
1983年6月30日,港督尤德奉召返回倫敦,隨同尤德來到唐寧街10號的還有9名港府行政局的議員。顯然,鐵娘子是把他們與港督作為另一隻“腳”來加強英方同中國談判的陣容。7月4日,柴契爾夫人在唐寧街10號會見了尤德及香港議員代表。
這天晚上,首相府發言人宣布:“首相和外交大臣重申他們對香港承擔的義務和他們設法達成的目的,這些協定應該是議會、中國和香港人民都能接受的……”
7月7日,尤德自倫敦返港舉行記者招待會。這時記者們已經獲悉英國談判代表團的名單中有尤德,而且排名第二,便問他:中英第二階段的會談與第一階段有何不同,尤德意味深長地回答道:“不同之處是有我參加。”
記者們向尤德問了最要害的一個問題:“你是代表英國參加談判,還是代表誰?”
記者窮追不捨的逼迫下,尤德打開天窗說了亮話:“我是以港督身份代表香港市民參加談判,我不代表他們又能代表誰呢?”這位總督大人到底還是一語道破天機。
總督的話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香港的左翼報紙立刻表態說:“你尤德是英國人,怎么能代表香港人呢?”“中英兩個國家談判,把香港人弄進去乾什麼?”
一些頭腦清醒的港人馬上意識到,這是英國玩的“三腳凳”策略。他們指出:“英國人正在玩弄一個陰謀。如果中國政府落入圈套,那么就會面對著與自己的同胞——香港人作戰的尷尬處境;如果香港落入圈套,就會為英國人盡義務,把辛辛苦苦從大陸爭來的好處全都讓給躲在後邊的英國人。”
北京及時作出了強烈反應。7月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談話:“我們注意到了這個訊息。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會談是中英兩國政府之間的雙邊會談。尤德先生是作為英國政府代表團的一個成員參加會談的,因此他在會談中只代表英國政府。”
中國政府的強硬態度,迫使柴契爾夫人收回剛剛打出的“三腳凳”牌。英國外交部急忙發表聲明,說尤德“當然將作為英國代表團的成員參加會談”。
頂回“治權”牌
但是,從7月中旬開始的第一輪會談到9月下旬的第四輪會談前後,英方軟硬兼施,名義上同意讓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但又要求中國同意1997年英國保留對香港的治權。
中英談判再次面臨危機,英國前首相希思急忙飛到北京,會見中國領導人,打算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為打破談判僵局貢獻一點力量。
這是希思自1974年以來的第6次訪華。他每次訪華都要會一會鄧小平。9月10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希思,兩位老朋友親切地寒暄了一番。當話題轉到香港問題時,氣氛一下子變得格外沉重。鄧小平對英國政府在談判中的做法極為不滿。
鄧小平說:“英國政府想用主權來換治權是行不通的。在香港問題上,我希望柴契爾首相和她的政府採取明智的態度。中國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會受任何干擾、有任何改變,否則我們就交不了賬。我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就是李鴻章。誰不解決這個問題,都是李鴻章。”他說,他希望今後會談時不要再糾纏主權換治權問題,要扎紮實實地商量香港以後怎么辦,過渡時期怎么辦。這對彼此最有益處。如果英方不改變態度,中國就不得不到1984年9月單方面地宣布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政策。
英國在談判會場內外使出各種招數均告失敗,中國政府毫不妥協。迫於形勢,英國政府在第四輪會談後,開始考慮採取措施穩定香港經濟,並準備在談判中實行退卻。

歷史性時刻終於到了
經過一年多的風風雨雨和22輪艱苦談判,中英兩國終於達成協定,迎來收穫的時刻
1984年12月18日晚8時20分,一架大型民航客機呼嘯著降落在北京機場。柴契爾夫人二次訪華,正式簽署中英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日下午5時30分,簽字儀式正式開始。
觀禮嘉賓有400多人,另外還有180名中外記者。大家都等待著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
儀式從簽名到交換文本,共用了4分鐘。當兩國領導人互換聲明文本時,大廳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鄧小平、李先念來到柴契爾夫人面前,舉起香檳酒,笑容滿面地祝賀中英雙方完成了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
550萬香港市民、10億中國人和全球無數雙眼睛,從衛星轉播的電視螢屏上,觀看到中英關係發展史上這閃光的一頁。蒙在“東方明珠”上面的塵垢,終於被沖洗乾淨。
20日下午,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時說,香港問題不解決,在兩國政府和兩國人民之間總存在著陰影。現在這個陰影消失了,兩國之間的合作和友好一片光明。
柴契爾夫人完全贊同鄧小平這一評價。她特別讚揚了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構想是最富天才的創造。 《中英聯合聲明》的正式簽署,使香港的未來完全明朗:1997年7月1日,香港將回歸祖國懷抱,1997年後將長期保持現行制度,由港人治港。香港人民歡迎這個前景。12月29日,恒生指數上升到1187.54點,成為當年的新高潮。
中英通過談判解決香港問題,也在全世界引起了積極熱烈的反響。世界輿論認為,這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最好典範。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認為:中英兩國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應該大力提倡,這恰恰是我們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非常需要的。
幾年後,美國《世界報》評選10年風雲人物,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以相同票數當選,被看成最能代表時代精神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