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假譎》

《假譎》,是劉義慶《世說新語》的第二十七門,共有14則故事。假譎,指虛假欺詐。《說文》:“假,非真也。”“譎,權詐也。”假譎者,謂設詐謀以誑誤於人而便其私意也。

題解

假譎假譎
本篇所記載的事例都用了作假的手段,或說假話,或做假事,以達到一定的目的。從其中想要得到的結果看,有一些手段是陰謀詭計,而另一些則並非如此。例如第12 則記孫興公嫁女之詐是事先策劃的陰謀,而第7 則記王羲之幼年為了保全性命而“詐孰眠”,就只是一種應變之計。還有一些隨機應變的事例,雖然也是所謂譎,但全無惡意。例如第14則記謝安不喜歡他的侄兒帶香囊,“而不欲傷其意。乃誘與賭,得即燒之”。又如第2 則記曹操讓士卒望梅止渴,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於假譎中見機智,這類假譎似不宜加以指摘。至如第3、4 則敘述曹操的奸詐,慘殺別人來保護自己,透露出士族階層中掌握生殺大權者的虛偽、殘忍。又如第13 則記范玄平喜歡玩弄權術,本是有求於人卻又心口不一,終於自食其果。這類假譎就無一毫可取了。

原文+譯註

(1)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②。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③。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④。
【注釋】①遊俠:重義氣、勇於救人急難的人。 ②青廬:當時婚俗,用青布做帳幕,設於行交拜禮。③還(xuán):迅速。枳(zhī):多刺的樹。枳樹和棘樹都多刺。④遑迫:恐懼急迫。擲:騰躍。
【譯文】魏武帝曹操年輕時,和袁紹兩人常常喜歡做遊俠。他們去看人家結婚,乘機偷偷進入主人的園子裡,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廬裡面的人,都跑出來察看,曹操便進去,拔出刀來搶劫新娘子。接著和袁紹迅速跑出來,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荊棘叢中,袁紹動不了。曹操又大喊:“小偷在這裡!”袁紹驚恐著急,趕快自己跳了出來,兩人終於得以逃脫。
(2)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①。乃令曰:“前有大海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②。”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釋】①汲(jī):取水。 ②饒子:果實很多。
【譯文】魏武帝曹操率部遠行軍,找不到取水的路,全軍都很口渴。於是便傳令說:“前面有大片的梅樹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渴。”士兵聽了這番話,口水都流出來了。利用這個辦法得以趕到前面的水源。

曹操曹操

(3)魏武常言:“人慾危己,己輒心動。”因語所親小人曰:“汝懷刃密來我側,我必說心動。執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無他,當厚相報①。”執者信焉,不以為懼,遂斬之②。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為實,謀逆者挫氣矣③。
【注釋】①無他:沒有別的;無害。 ②執者:指被逮捕的人。③挫氣:挫傷了勇氣;喪氣。
【譯文】魏武帝曾經說過:“如果有人要害我,我立刻就心跳。”於是授意他身邊的侍從說:“你揣著刀隱蔽地來到我的身邊,我一定說心跳。我叫人逮捕你去執行刑罰,你只要不說出是我指使,沒事兒,到時一定重重酬報你。”那個侍從相信了他的話,不覺得害怕,終於被殺了。這個人到死也不醒悟啊。手下的人認為這是真的,謀反者喪氣了。
(4)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①。左右宜深慎此。”後陽眠,所幸一人竊以被覆之,因便所殺②。自爾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注釋】①斫(zhuó):砍。 ②陽:通“佯”,假裝。所幸:寵幸的人。
【譯文】魏武帝曹操曾經說過:“我睡覺時不可隨便靠近我,一靠近,我就殺人,自己也不知道。身邊的人應該十分小心這點。”有一天,曹操假裝睡熟了,有個親信偷偷地拿條被子給他蓋上,曹操趁機把他殺死了。從此以後,每次睡覺的時候,身邊的人沒有誰敢靠近他。
(5)袁紹年少時,曾遣人夜以劍擲魏武,少下,不著。魏武揍之,其後來必高,因帖臥床上①。劍至果高。
【注釋】①揆:揣測。帖:通“貼”,緊挨。
【譯文】袁紹年輕時候,曾經派人在夜裡投劍刺曹操,稍微偏低了一些,沒有刺中。曹操考慮一下,第二次投來的劍一定偏高,就緊貼床躺著。劍投來果然偏高了。

望梅止渴望梅止渴

(6)王大將軍既為逆,頓軍姑孰①。晉明帝以英武之才,猶相猜憚,乃著戎服,騎巴賨馬;齎一金馬鞭,陰察軍形勢②。未至十餘里,有一客姥居店賣食,帝過愒之③,謂姥曰:“王敦舉兵圖逆,猜害忠良,朝廷駭懼,社稷是憂,故劬勞晨夕,用相覘察④。恐形跡危露,或致狼狽。追迫之日,姥其匿之。”便與客姥馬鞭而去,行敦營匝而出⑤。軍士覺,曰:“此非常人也!”敦臥心動,曰:“此必黃須鮮卑奴來⑥!”命騎追之,已覺多許里。追士因問向姥:“不見一黃須人騎馬度此邪?”姥曰:“去已久矣,不可復及。”於是騎人息意而反。
【注釋】①“王大”句: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 年),大將軍王敦任揚州牧。鎮守姑孰(今安徽當塗縣)。第二年王敦起兵再反,直指建康,晉明帝事先知王敦將反,便暗中去察看王敦營壘。②猜憚:疑懼。巴賨(cóng)馬:巴州賨人所進貢的馬。賨人是秦漢時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帶的民族。齎(jī):攜帶。 ③客姥(mǔ):客居此鄉的老婦人。愒(qì):同“憩”,休息。 ④劬(qú)勞:勞苦。覘(chān)察:偵察。⑤匝(zā):一周;一圈。 ⑤鮮卑奴:對晉明帝的蔑稱。晉明帝母親是燕代(今河北一帶)人,鮮卑族曾居此地,而明帝相貌也像外族人,黃須。
【譯文】大將軍王敦已經發動叛亂,把軍隊駐紮在姑孰。晉明帝縱有文才武略,也還疑懼他,於是就穿上軍裝,騎著良馬,拿著一條金馬鞭,去暗中察看王敦軍隊的情況。離王敦的軍營還差十多里,有一外鄉老婦在店裡賣小吃,晉明帝經過那裡停下來休息,對她說:“王敦起兵圖謀叛亂,猜忌並且陷害忠臣良將,朝廷驚恐,我擔心國家的命運,所以早晚辛勞,來偵察王敦的動向。恐怕行動敗露,可能陷於困境。我被追擊的時候,希望老人家為我隱瞞行蹤。”於是把馬鞭送給這位外鄉老婦就離開,沿著王敦的營區走了一圈就出來了。王敦的士兵發現了,說:“這不是普通人啊!”王敦躺在床上,忽然心跳,說:“這一定是黃鬍子的鮮卑奴來了!”下令騎兵去追趕他,可是已經相距很遠了。追擊的士兵就問剛才那位老婦;“沒有看見一個黃鬍子的人騎馬從這裡經過嗎?”老婦說:“已經走了很久了,再也追不上了。”於是騎兵打消了追趕的念頭就回去了。

王羲之王羲之

(7)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②。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③。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④。於時稱其有智。
【注釋】①“王右軍”句: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晉書·王允之傳》認為這事屬王允之。允之也是王敦的侄兒。減,少於。 ②錢鳳:字世儀,任王敦的參軍,是王敦的謀主。王敦發動叛亂失敗後,他也被殺。屏人:叫別人避開。逆節:叛逆。③剔吐:用指頭摳出口水。④從橫:即縱橫,此指到處流淌。
【譯文】右軍將軍王羲之不滿十歲的時候,大將軍王敦很喜愛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帳中睡覺。有一次王敦先出帳,王羲之還沒有起床。一會兒,錢鳳進來,屏退手下的人,商議事情,一點也沒想起羲之還在床上,就說起叛亂的計畫。王羲之醒來,已經聽到了他們的談論,就知道沒法活命了,於是摳出口水,把頭臉和被褥都弄髒了,假裝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還沒有起床,彼此十分驚慌,說:“不得不把他殺了。”等到掀開帳子,才看見他吐得到處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於是才保住了命。當時人們都稱讚他有智謀。
(8)陶公自上流來赴蘇峻之難,令誅庾公,謂必戮庾,可以謝峻①。庾欲奔竄,則不可;欲會,恐見執,進退無計。溫公勸質詣陶,曰:“卿但遙拜、必無它,我為卿保之。”鹿從溫言詣陶,至便拜。陶自起止之,曰:“庾元規何緣拜陶士行?”畢,又降就下坐;陶又自要起同坐。坐走,廈乃引咎責躬,深相遜謝,陶不覺釋然②。
【注釋】①“陶公”句:晉成帝鹹和二年(公元327 年),庾亮參輔朝政。蘇峻起兵反,庾亮逃到尋陽。當時陶侃(字士行)起兵東下討伐蘇峻,兵至尋陽,大家認為他要殺庾亮。參看《容止》第23 則及注。②引咎:歸罪自己。
【譯文】陶侃從荊州趕來平定蘇峻的叛亂,下令懲辦庾亮,認為一定要殺庾亮,才可以拒絕蘇峻的要求,使他退兵。庾亮想要逃亡,卻不行;想要去見陶侃,又恐怕被逮捕,進退兩難。溫嶠勸庾亮去拜會陶侃,說:“你只要遠遠就向他下拜行禮,一走沒事兒,我給你擔保。”庾亮採納了溫嶠的意見去拜訪陶侃,一到就行了個大禮。陶侃親自站起來不讓他行禮,說:“庾元規為什麼要拜我陶士行?”庾亮行完大禮,又退下來坐在下座;陶侃又親自請他起來和自己一道就座。坐好了,庾亮於是把罪過承擔過來,嚴格要求自己,狠狠地自責,而且表示謝罪,陶侃不知不覺心平氣和了。
(9)溫公喪婦。從姑劉氏,家值亂離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屬公覓婚①。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難得,但如嶠比云何?”姑云:“喪敗之餘、乞粗存活,便足慰吾餘年,何敢希汝比②。”卻後少日,公報姑云:“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婿身名宦,盡不減嶠。”因下玉鏡台一枚③。姑大喜。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④玉鏡台是公為劉越石長史北征劉聰所得⑤。
【注釋】①有姿慧:漂亮、聰明。屬:同“囑”。 ②喪敗之餘:兵荒馬亂後的倖存者。粗:大體上;馬馬虎虎。③玉鏡台:玉制鏡座,用以承托圓形的銅鏡。 ④紗扇:新娘用來遮臉的用具,疑是蓋頭一類。 ⑤劉聰:五胡十六國時期漢的國君,匈奴族。

【譯文】溫嶠死了妻子。堂房姑母劉氏,一家人碰上戰亂,輾轉離散,只有一個女兒,很漂亮又很聰明,堂姑母托溫嶠給找個女婿。溫嶠私下裡有意給自己定親,就回答說:“稱心如意的女婿不容易找到,只是和我一樣的行不行?”姑母說:“經過戰亂活下來的人,只求馬馬虎虎保住條命,就足以讓我晚年安適,哪裡還敢希望和你一樣。”過後不幾天,溫嶠回復姑母說:“已經找到一戶人家,門第還過得去,女婿本人名聲、官位全都不比我差。”於是送上一個玉鏡台做聘禮。姑母非常高興。等到結婚,行了交拜禮以後,新娘用手撥開紗扇,拍手大笑說:“我本來就疑心是你這個老傢伙,果然不出所料。”玉鏡台是溫嶠做劉越石的長史北伐劉聰時得到的。

假譎假譎

(10)諸葛令女,庾氏婦,既寡,誓雲不復重出①。此女性甚正強,無有登車理②。恢既許江思玄婚,乃移家近之③。初誑女云:“宜徙於是。”家人一時去,獨留女在後。比其覺,已不復得出。江郎莫來,女哭詈彌甚,積日漸歇④。江虨瞑入宿,恆在對床上。後觀其意轉帖,乃詐厭,良久不悟,聲氣轉急⑤。女乃呼婢云:“喚江郎覺!”江於是躍來就之,曰:“我自是天下男子,厭何預卿事而見喚邪?既爾相關,不得不與人語。”女默然而慚,情義遂篤。
【注釋】①“諸葛”句:諸葛恢大女兒為庾婦,參看《方正》第25 則。 ②登車:指女人出嫁乘車。③江思玄:江虨,字思玄。下文又稱江虨。 ④莫:同“暮”。哭詈(lì):又哭又罵。⑤帖:安定。厭(yǎn):同“魘”,做惡夢。
【譯文】尚書令諸葛恢的女兒是庾會的媳婦,守寡後,發誓說不再嫁人。這個女兒本性很正派、剛強,沒有可能改嫁。諸葛恢答應了江思玄求婚後,就把家搬到靠近江思玄的地方住下。起初他欺騙女兒說:“應該搬到這裡來。”後來家裡人一下都走了,單單把女兒留在後面。等她省悟過來,已經再也出不去了。江思玄晚上進來,她哭罵得更加厲害,過了好些天才漸漸平靜下來。江思玄天黑時來往宿,總是睡在對面床上。後來看她的心情更加平靜了,江思玄就假裝做惡夢,好久也沒醒來,叫聲和呼吸更加急促。她於是招呼侍女說:“叫醒江郎!”江思玄於是跳起來到她床上去,說:“我原是世上的普通男子,做惡夢和你有什麼關係,你為什麼叫醒我呢?你既然這樣關心我,就不能不和我說話。”她默不作聲,感到羞愧,從此兩人的情義才深厚起來。

(11)愍度道人始欲過江,與一傖道人為侶①。謀曰:“用舊義在江東,恐不辦得食②。”便共立心無義③。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憨度果講義積年。後有傖人來,先道人寄語云:“為我致意愍度,無義那可立④!治此計,權救飢爾,無為遂負如來也!”
【注釋】①傖道人:指中州和尚。當時吳人鄙薄中州人為傖。 ②舊義:佛家原來的教義。不辦:不能。③心無義:佛教的一種教義。 ④無義:指上文的心無義。
【譯文】憋度和尚起初想過江到江南,邀一個中州和尚做伴,兩人商量說:“在江南宣講舊教義,恐怕難以餬口。”就一道創立心無義。事後,這個和尚沒有去成,愍度和尚果然在江南宣講了多年的心無義。後來有箇中州人過江來,先前那個和尚請他傳話說:“請替我問候愍度,告訴他,心無義怎么可以成立呢!當初想出這個辦法,只是姑且用來度過饑寒罷了,不要最終違背了如來佛呀!”
(12)王文度弟阿智,惡乃不翅,當年長而無人與婚①。孫興公有一女,亦僻錯,又無嫁娶理②;因詣文度,求見阿智。既見,便陽言:“此定可,殊不如人所傳,那得至今未有婚處!我有一女,乃不惡,但吾寒士,不宜與卿計,欲令阿智娶之。”文度欣然而啟藍田云:“興公向來,忽言欲與阿智婚。”藍田驚喜。既成婚,女之頑嚚,欲過阿智③。方知興公之詐。
【注釋】①不翅:不啻,不止,不僅。 ②僻錯:怪僻、不近情理。③頑嚚(yín):愚蠢而頑固。
【譯文】王文度的弟弟阿智,不僅僅是壞,年齡已大了,卻沒有人和他結親。孫興公有一個女兒,也很怪僻、不近情理,又沒有辦法嫁出去;他便去拜訪文度,要求見見阿智。見面後,便假意說:“這孩子必定合意,很不像人們所傳的那樣,哪能到現在還沒有成親!我有一個女兒,還不醜,只不過我是個貧寒之士,本不應和你商量,但我想讓阿智娶她。”文度很高興地告訴父親藍田侯王述說:“興公剛才來過,忽然說起要和阿智結親。”王述又驚奇又高興。結婚以後,女方的愚蠢、頑固,快要超過阿智。這才知道孫興公欺詐。

桓溫桓溫

(13)范玄平為人,好用智數,而有時以多數失會①。嘗失官居東陽,桓大司馬在南州,故往投之②。桓時方欲招起屈滯,以傾朝廷③。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譽,桓謂遠來投己,喜躍非常。比入至庭,傾身引望,語笑歡甚④。顧謂袁虎曰:“范公且可作太常卿。”范裁坐,桓便謝其遠來意。范雖實投桓,而恐以趨時損名,乃曰:“雖懷朝宗,會有亡兒瘞在此,故來省視⑤。”桓悵然失望,向之虛佇,一時都盡⑥。
【注釋】①范玄平:名汪,進爵武興縣侯,東陽大守。徐、兗二州刺史。後免為庶人。智數:智謀;權術。會:時機;機會。②南州:指姑孰。桓溫曾兼任揚州牧,鎮守姑孰。按:上文的東陽也屬揚州。③屈滯:指被委屈、埋沒的人才。 ④傾身:側身,表示仰慕。⑤朝宗:謁見長官。瘞(yì):埋葬。虛佇(zhù):虛心期待。
【譯文】范玄平為人處世愛用權術,可是有時因為多用權術而坐失良機。他曾經失掉官職住在東陽郡,由於大司馬桓溫在姑孰,便特意前去投奔他。桓溫當時正想招攬起用不得志的人才,以勝過朝廷。再說范玄平在京都,一向也很有聲譽,桓溫認為他是遠道來投奔自己,格外高興、激動。等到他進入院內,便側身伸長脖子遠望,說說笑笑,高興得很。還回頭對袁虎說:“范公暫且可以任太常卿。”范玄平剛剛坐下,桓溫就感謝他遠道而來的好意。范玄平雖然確實是來投奔桓溫,可是又怕人家說他趨炎附勢,有損名聲,便說:“我雖然有心拜見長官,也正巧我有個兒子葬在這裡,特意前來看望一下。”桓溫聽了,無精打采,大失所望,剛才那種虛心期待之情,頃刻之間全都完了。

(14)謝遏年少時,好著紫羅香囊,垂覆手①。太傅患之,而不欲傷其意。乃譎與賭,得即燒之。
【注釋】①“謝遏”句:遏,謝玄的小名。又晉代的男子有帶香囊的風尚。至於覆手,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說:“覆手不知何物,恐是手中之類。”
【譯文】謝遏年輕時,喜歡帶紫羅香囊;掛著覆手。太傅謝安為這事很擔憂,又不想傷他的心。於是就騙他來賭,把他的香囊贏過來馬上燒掉。

後世評論

曹操曹操
“假譎”第3、4、5三篇故事,都是寫曹操稱帝後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並令左右不敢行謀逆之事。曹操在這方面可謂梟雄,老謀深算而且心狠手辣!這篇故事現在看來依舊令人心驚肉跳:曹操常說,如果有人想害我,我的心就會有感應。於是對自己的親信說:“你懷揣著刀偷偷到我身邊,然後我說我心有感應,就下令拿下你並果真查出你身上帶刀意欲行刺,以此證明我心有感應。你別說是我指使你這么做的。拿下你後不會有事的,並且我會好好報答你的。”可憐的侍者就這么相信了,也不害怕,結果就被曹操好好“報答”了——遂斬之。
關於曹操的這五篇故事放在“假譎”之首,算是就給“假譎”定了一個否定、貶義的基調了。不僅僅是“假譎”的本身在這五則故事中令人厭惡,曹操這個人本身在魏晉名士看來,也是令人厭惡的:其一,曹操出身不好,父親是宦官養子(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這在魏晉門閥中顯赫家族(王家謝家)出身的名士看來,已經不入流了;其二,曹操身材短小,貌不驚人,這在注重風神容貌的魏晉名士看來,更是鄙夷之。《世說》容止第十四中描述了許多當時美男子的倩影,如嵇康、何晏、衛玠、潘岳等等。而《世說》提及曹操的容貌時,講述了下面這個後來衍生出“捉刀”一詞的故事: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容止》1)
此外,在《世說》中,曹操也經常不被魏晉名士待見,甚至被譏諷(如《言語》8,被孔融譏諷“不能發明王之夢”)。曹操讓魏晉名士不甚喜歡,正如愛屋及烏,恨屋亦及烏,自然魏晉的名士對曹操經常乾的“假譎”也多少有點更加厭惡。
這倒是有些冤枉了“假譎”,似乎被曹操這個人連累帶壞了名聲。我們也會看到,“假譎”並非是老謀深算心狠手辣的代名詞,有時也是智慧的體現,例如《假譎》1的調虎離山和激將法以及《假譎》2中的望梅止渴,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是曹操軍事智慧的體現。而下面這篇,更能說明問題: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值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敦論事造半,方憶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縱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假譎》7)
醉中寫成醉中寫成
這個故事我記得最早是在國小的某本課外讀物中看到的。不滿十歲的王羲之,裝得爛醉如泥逃過一劫,這種機智實在是令人佩服得緊。如果換作一般人,估計要么想辦法逃跑——這肯定死路一條,且不說逃不掉,即使逃掉也會被追殺滅口;要么繼續裝睡,這樣做風險很大,因為僅僅裝睡恐怕不能消除王敦王大將軍的殺心。
說到這,我想起了《世說》中另外一個與裝醉有關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劉義慶將其歸在“任誕”,我覺得歸為“假譎”門下也無不可:
蘇峻亂,諸庾逃散。庾冰時為吳郡,單身奔亡。民吏皆去,唯郡卒獨以小船載冰出錢塘口,籧覆之。時峻賞募覓冰,屬所在搜檢甚急。卒舍船市渚,因飲酒醉還,舞棹向船曰:“何處覓庾吳郡,此中便是!”冰大惶怖,然不敢動。監司見船小裝狹,謂卒狂醉,都不復疑。自送過荊江,寄山陰魏家,得免。後事平,冰欲報卒,適其所願。卒曰:“出自廝下,不願名器。少苦執鞭,恆患不得快飲酒;使其酒足餘年畢矣。無所復須。”冰為起大舍,市奴婢,使門內有百斛酒,終其身。時謂此卒非唯有智,且亦達生。(《任誕》30)
再有一例,假譎在此例中似乎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一種關心方式,儘管這個方法並不是那么值得肯定和鼓勵,也未必能不傷其意:
謝遏年少時,好著紫羅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傷其意。乃譎與賭,得即燒之。(《假譎》14)
當然,“假譎”在體現智慧的同時,也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比如好用心計權術的范汪:
范玄平為人好用智數,而有時以多數失會。嘗失官居東陽,桓大司馬在南州,故往投之。桓時方欲招起屈滯,以傾朝廷,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譽。桓謂遠來投己,喜躍非常。比入至庭,傾身引望,語笑歡甚。顧謂袁虎曰:“范公且可作太常卿。”范裁坐,桓便謝其遠來意。范雖實投桓,而恐以趨時損名,乃曰:“雖懷朝宗,會有亡兒瘞在此,故來省視。”桓悵然失望,向之虛佇,一時都盡。(《假譎》13)
最後看一看“假譎”門中比較有意義的一篇:
愍度道人始欲過江,與一傖道人為侶,謀曰:“用舊義在江東,恐不辦得食。”便共立“心無義”。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講義積年。後有傖人來,先道人寄語云:“為我致意愍度,無義那可立?治此計,權救飢爾!無為遂負如來也。”(《假譎》11)
曹操曹操
為了混口飯吃,支愍度放棄了原來的學術觀念,而換用了在江東更有市場的“心無義”,以迎合貴人。此篇的意義並不僅在於“假譎”本身——判支愍度在提倡“心無義”學說方面的背信與盜名;同時也暗含有這樣的譏刺,一個應該堅持信仰信念之人卻為時勢所迫隨便輕易放棄了信仰改變了信念。關於這個話題,陳寅恪先生曾寫過不少“守老僧之舊義”的文字,此處不再贅述。但這種堅持獨立的學術品格乃至人格的品質值得我們後輩學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